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推荐5篇

时间:2024-05-07 11:41:28 分类:工作报告

通过完善的教案,教师能够提供清晰的指导和示范,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下面是小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推荐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教学重点

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

识记字词:凹(ao)凼(dang) 门槛

(kan) 涎(xioan)水 揩(kai) 嘎

(ga)筹(chou)划黏(nian)尴尬

(gan ga)撬(qiao)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大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

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台阶》,《台阶》

一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自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

复述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

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

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思考、讨论、理解、了解人物形象。

思考题:

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难问题,通过四人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

然后进行课堂发言。

提示:

a.“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

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

法形容。

c.父亲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情节,读一读,议一议。

思考题:

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

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段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为什么失去了一部分劳动能力的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

理解?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提示:

教师可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1、2、5、12、14、20、22、25、28段,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引发想像,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合乎情理。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5题,理解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拓展延伸

思考题: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

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

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

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

日子。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教师小结

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业

写成“研讨与练习”

调查附近农村的经济现状。从农民家庭收入的角度,与改革开放之前比较,看有了哪些

发展。写一份500字的调查报告。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那就是地球——孕育万物的母亲,可是如今她已伤痕累累,蓝天已不在蓝,碧水已不在清。保护环境、热爱地球已经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主题。基于此因,《特殊的葬礼》一课纳入了苏教国标版第八册中。

?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巴西总统及一批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的事。课文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过去的雄伟壮观,现在的惨淡景象,通过对比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第一段(1)倒叙式开头,简介巴西总统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主持葬礼。

第二段(2-6)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瀑布从“雄伟壮观”到“逐渐衰竭”的过程以及原因。

第三段(7、8)与第一段照应,写出了总统的号召: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体会课文倒叙式开头,以及前后照应,对比、拟人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对比、体会、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在葬礼上,菲格雷特总统的演讲饱含深情,动人心弦。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这篇演说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瀑布的今昔对比中,想象游人的感受;引导学生领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爱护地球的重要性;

3、在葬礼上,菲 雷特总统的演讲饱含深情,动人心弦。 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这篇演说辞。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瀑布的 子及游人的感受。

2、通过了解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情感。

四设计思路:

1. 复 第一课时有关葬礼的特殊所在;2.了解瀑布雄伟壮观的过去;3知道如今的瀑布联想它的未来;4.体会认为原 成的瀑布的衰竭;5.感受人类的环保的觉醒;6.呼应课文开头的葬礼,理解文 的中心:保护环境,爱护地球。7.试写总统的演说辞

五.课前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复 旧知,导入新课

1、读题,注意“特殊”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特殊的葬礼呢?

出示填空:“特殊的葬礼”之所以“特殊”,是 为1.地点“特殊”:( );2.主持人“特殊”:( );3.对象“特殊”:( );4.参 者“特殊”:( )。

(设计意图:一个问题,即复 了上一课时的内容,又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 。)

二、读中感悟,真情体验

(一)认识过去的瀑布。

1、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一条怎 的瀑布?指名读朗读第三自然段, 正读音。

2、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个瀑布。(雄伟壮观)

3、学生自读这段话。并说说哪些地方最能让人体会出它的雄伟壮观。(流量、汹涌、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从天而降)

(出示瀑布画面,配瀑布声。)以上词语插入 朗读

体会:读到“咆哮想到?读到滔滔不绝想到?读到一泻千里、从天而降想到?

4、指导朗读,表现雄伟壮观的气势。(男生读)

出示:(插入补充资料:世界水量的瀑布群之一。实际由18个瀑布个组成,平均流量达13200米/秒,洪峰期可四倍于此,水力极为丰富。瀑布总宽90米,总落差114米,跌落声远至40公里。)

5、面对这 一个大瀑布, 会怎么 ?是的,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连忘返。他们怎么赞叹??怎么做??

6、让我们再次欣赏它的雄伟身姿。(瀑布画面)

(设计意图:从文到图,再从图到文,让学生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直观的欣赏、感受以及感情朗读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体会昔日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

(二)感知如今的大瀑布。

1、(连续放如今的瀑布画面)并范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连续播放画面,意在让学生心中出现一种落差,有利于深切认识瀑布的变化,激发起心中的惋惜之情。)

2、如今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怎么 了?(逐渐枯竭)

3、(出示第五自然段前两句)如今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没有了当年的雄姿,引读“它在……最后的消亡。”

4、课文中把瀑布比作了什么?这 写让 感受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出示填空:这段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瀑布当做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来写,让我们心里倍感(沉重、伤感……)

哪些词语让 体会到伤感?生交流,师小结:生命垂危,怎不令人伤感?……

5、感情朗读第三(男生读)和第五自然段女生读),进一步感受大瀑布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学生的情感。

(三)探究瀑布枯竭的原 。

1、这个世界流量的瀑布为什么会发生这 的变化呢?

2、让学生轻读这一部分。

3、讨论原 。出示填空: 为瀑布周围的许多工厂( )。浪费了( ),又 为沿河两岸的森林( ),又 成了( )。所以( )

(用水毫 节制、森林被乱 乱伐,水土大量流失,流量逐年减少。)是人们的行为让大瀑布逐渐消失,这是多么痛心的事呀!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很浅显,所以,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一部分的语言文字,了解原 就可以了。)

(四)了解人们的表现。

1、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

2、当 看到大瀑布的变化,知道其中的原 时, 有什么感受,会做些什么?

3、人们和 一 感到震惊和痛心,他们宣 保护环境,于是有了这个特殊的葬礼。(齐读6、7段)

再读第一段,体会前后照应

(五)齐读第八段,总统讲了些什么?

1.出示填空:今昔(对比),昔日(雄伟壮观的)瀑布,如今已(逐渐枯竭),人们内心(震惊、痛心),环保意识觉醒,所以要举行这次(特殊的)葬礼,在葬礼上,菲 雷特总统号召( ),这在全文的作用是( )。

2.从总统的话里, 能了解到什么? 据这部分内容,试着写写总统的演说辞。(提示:1.回忆瀑布曾经的风采;2.感叹瀑布如今的衰竭;3.反省人类自身的问题;4.号召人类环保的觉醒。)

3.小练笔:试着写写总统的演说辞。

(设计意图:通过写写总统的演说辞,让学生对前文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回顾瀑布前后的景象,深刻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提供给学生进行一次练笔的机会。)

4.师准备的总统演说词

(六)感情朗读课文。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大瀑布曾经的雄伟气势,一起哀悼它如今的衰亡。指导齐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拓展练

1、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已经发生了,这是由于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引起的。

2、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看——(出示环境被 坏的图片)由于人们的这种.种行为,许多自然灾害向人们袭来,(出示洪水、沙尘暴等照片。)

3、看了这些, 有什么要对人们说的呢?

4、组织交流。

5、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让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6.出示本文的主题:保护地球,爱护地球

(设计意图: 据本课的教学目 ,让学生了解大瀑布逐渐枯竭的过程及原 ,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但这个要求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的内容上,更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深切的体会,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更好地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布置作业

1.试写总统的演说辞。

2、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三、四、五段内容)。

板书设计:

18 特殊的葬礼

雄伟壮观 逐渐衰竭

保护环境 爱护地球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知识与技能:

疏通全文,识记并积累“熬、霎、粼”等字词,感知亲情。

方法与过程:

掌握文中的写作技法--如开门见山、细节描写等,并让学生能理解和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重整体感知、品味。

2、学以致用、课堂迁移。

[教学设想]

力图以此文为例,教给学生学习此类美文的基本方法--感知内容、美点追踪;而且,教学中将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方法;教师只在适当之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学平台展示]

一、话题谈说,导入新课。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露,一只递给晚霞;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历史,一只递给未来;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

你有过如此“爱的感动”吗?请把你家里最令你心动的爱的镜头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让学生自由谈说,时间在2分钟左右)

当然,如此之镜头,定然不胜枚举--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要求:

1、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抑扬顿挫,轻重缓意。

2、能就你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从你喜爱的或理解的角度给文章拟个副标题并简述理由吗?

(二)明确

1、字音认读

熬ǎo 粼lín 霎shà 咕gū

2、让学生自由重拟标题,并让学生点评。

(1)亲情

(2)三代

(3)温馨的家庭

(4)一家人

……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点拨:美点寻踪即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形象的给人以强烈美感、给人以有力感染,给人以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文章自身语言、结构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可用句式:“文章……美,美在……”说话)

2、示范:文章的开头美,美在“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诗意的镜头。

3、学生讨论、美点寻踪

4、学生发言,加以明确

(以下举一些学生发言的例子)

例1:你看,这里其实有一幅令人遐想的“全家福”:一家人散步是多么轻松、多么惬意,甚至可以说是多么浪漫、多么幸福;再有这初春的美景:那有浓有淡的大块小块的新绿,那树上逐渐显密的'嫩芽,那咕咕地起了水泡吟唱着春天即将来临的冬水……一切构成了美丽而温馨的图画,可以说就不止是一个家庭的世界了吗?

例2: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鱼塘,你看……

例3: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4:美在那无言的细节,你看: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就是爱,这就是家庭。

四、学法实践:感知内容、美点寻踪

要求:速读《三代》一文,试着实践(1)重拟标题;(2)美点寻踪

1、让学生思考、自由讨论。

2、让学生自由发言,在发言中加以评点明确。

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如:重

①交叉路口

拟②家

标③感人的画面

题④责任

⑤迟缓的背影

(注:发言时可让学生稍加解释重拟此标题的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又如:美点寻踪

你看,那感人的画面真美--一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拿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让我觉得“家”的伟大的力量。

五、小结

同学们,刚才你们自由地谈了家里最令你心动的镜头;又在课文的指引下,感受了两家祖孙三代那温馨的亲情以及对美点进行了寻踪--其实,对于一般的美文,我们一般要这样去学习:先感知内容,再寻踪美点,这也是我们学习美文的一般方法。望同学们今后能按此方法进行美文欣赏学习。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篇有关“亲情”的文章,摘录或记诵其中令你感动或心动的地方。

示例:这里是一位回家探望母亲的大学的一段感人的话:

……我身在城市,心却总是不由自主地飞回属于我和母亲的田地里,飞回母亲育我养我的那两间茅屋里,飞回母亲那瘦弱的身旁……坐火车回来时,天还未亮,不顾路途的疲劳,心急火燎地赶着山路,进入我祖居的村子。母亲不在,茅屋的门锁着,我的泪顿时流出来,那是热辣辣的泪,那是滚烫的心……

希望同学们今后养成搜集、摘录或记诵的好习惯,习惯养成的话,一定对你们的写作会大有益处的。那时的你们,一定“文采飞扬”!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 踱 挟 皱 督 叟 摊 旷 懊 隶 钥 匙 哽 赚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步骤: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一)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其中真意。

2、体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理解赏析作品。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感悟人生真谛。

教学重点: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

2、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等待中包含的人生百味。

教学关键;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圈点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自由说说等待的经历及等待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三、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惆怅倚门萌生希冀蠢人魅力

链子依偎迫不及待引人入胜不速之客

四、同学之间互相探讨:

1、为什么说“等待”是贼?

2、作者说:“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仔细揣摩这个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

3、“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4、“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且绝对取不走,避不开”,这句话蕴含着什么深刻含义?

5、“引人入胜的风景……更远处有瀑布……”这里的“亭台”“溶洞”“瀑布”指的是什么?

五、学生探讨后,教师明确。

六、课堂练习:

1、课后思考与讨论三。

2、吴冠中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朗读课文,题为作者的语言特点。

提示:

①文字简练,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

②借用中外的谚语及俗语。变抽象为通俗。

③语言生动、跳跃、鲜明、空灵。

七、小结:文章以等待为题,意在说明人们常怀希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难遂人愿的无奈和岁月催人老的感慨。

八、作业:片断练习

请用一段文字写出你对等待的独特感悟。

板书设计:

等待的滋味

等待包含的人间百味学会等待

等待的况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推荐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