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

时间:2024-05-07 11:41:27 分类:工作报告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通过教案的内容我们可以判断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关心世界大事,增加对其他国家的了解。

2、给同学一次更为自由表达的机会,把自身最近特别想写的内容写下来。

3、培养同学“自能作文,自能修改”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口语交际《丰富多彩的世界》

1、世界真奇妙,不说不知道,这次口语交际,俺们就来说一说俺们了解的世界。板书课题。

2、俺们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呢?请同学们自读要求,勾画下来。

3、指名汇报过程中,师板书归类:外国资料介绍、中国资料介绍、故事等。

4、举办“世界博览会”“活动,通过图片、实物展览引发同学的交际愿望。首先分组进行,再进行集体交流。

二、习作指导

1、自由阅读习作要求,勾画重点内容,指名汇报交流。

2、自身说说最想写什么,想怎样写,对构思不一般、有个性的同学要鼓励。

3、师:自由表达,写真人真事,写真情实感。大胆地写,把内容写具体,句子写通顺。

4、同学独立习作。

第二课时

习作评改

1、说说自身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读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集体评议。

3、同桌互评。

4、个人修改。

第三课时

一、俺的发现AABC式的成语

1、自由读一读成语,说说自身的发现。

2、多种形式读成语,加强记忆。

3、让同学用这些成语试着说句子。

4、说说自身积累的同类成语:

如:“比比皆是”“斤斤计较”“心心相印”“欣欣向荣”“咄咄怪事”。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熟字增加偏旁认识生字:

⑴读一读这些字词。

⑵说一说是采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和其他同学交流识记的方法。引导同学组更多的'词语。

⑶同桌抽测生字条。

2、“读读背背”五句表示友谊的名句。

⑴同学自读。

⑵引导同学熟读成诵。说说自身的理解。

⑶拓展资料: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战国)庄子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汉书》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雁门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选·争报恩》

三、趣味语文“说‘言’”

1、一个普通的“言”字,可以构成许多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含义,请同学们自身读一读。

2、各种形式多读几遍,说一说文中对“言”的概括是否恰当。

3、启发同学拓展一下,由“言”构成的词语还有哪些。

(“美言、谎言、箴言”)。

5、仿编,训练同学的归纳能力,如“说‘笑’”,模仿短文的形式,用一句话说明各种不同的笑(微笑、讪笑、讪笑、欢笑、苦笑、嬉笑等)。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是不限题材随意写,同学却不知道些什么好了,还不如平时限定内容发挥得好,看来同学们对写作还是不能发自内心的去写,不能做到怎样想的就怎样写,还得训练。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文层次结构的分析,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2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1、熟悉作者;2、识记生字词语;3、理清文章结构。

一. 背景介绍:

(一)作者介绍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上海迁移并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二)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二、识记生字词语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ǜ dāo)、怠慢(dài)、撺掇(cuān duo)、凫水(fǚ)、潺潺(chán chán)、蕴藻(yǜn zǎo)、家眷(juàn)、皎洁(jiǎo)、漂渺(piāo miǎo)、纠葛(jiǖ gě)、桕树(jiǜ)、棹(zhào)。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答题模式:谁由于什么而干了什么,结果怎样;简化为:谁干什么,)

------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看社戏

3、你能梳理文章的结构吗?

围绕线索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看社戏前---看社戏中----看社戏后

(一)(1——3)随母归省平桥村。

1. 是我的乐土

2. 优厚的待遇

3. 有趣的生活

(二)(4——30)看社戏的情景。

1. 看社戏前的波折

2.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月夜行船)

3. 赵庄看社戏 (船头看戏)

4.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月下归航)

(三)(31——40)看戏后的情景。

六一公公送豆 第二课时

目标:1、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3、归结文章主题。

一、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为文章中心服务、暗连文中的故事情节走向、突出文章的主题、抒发作者的感情、刻画出景物的特点。方式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等等)

1、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本文景物描写有 水乡特色。

2、描写景物总是要充分调动感官,在这几段中分别从、、等方面入手,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漆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都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 3、描写景物总会用到修辞手法的,在这几段中分别运用了 等修辞手法。你能举一例分析其作用吗?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间接写船的迅疾,“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

4、景物描写除了以上,还必须有关键的词语,使景色熠熠生辉。我分析的是第 段中的 词,它的作用是。

5、景物描写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请根据一处写一写它特有的作用。我要归纳的是第 段的作用:烘托

人物。

二、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模式:他是一个段的 描写和 事 表现出来的 )

------------(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友爱热情。“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无私品质的突出表现。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表现得也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敢于负责,当老生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双喜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不单是热情的伙伴带给“我”真挚的友谊,淳朴的乡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文章还刻画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

三、基于以上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了:

2

四、探究·练习

1. 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地骂”,那夜吃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似乎这一切都无聊,但文中表现的是: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过去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在成人后那烦恼无限、束缚重重的生活中,这样的标志在人的记忆里越发清晰醒目,指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为有了小伙伴纯真的友谊,因为有了童年美好的回忆,“我”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讨论发言)(通感)你要认真地想想!

2. 说说下面几句话表现了平桥村怎样的民风。你能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吗?

a. 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这一句形象地刻画出平桥村农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这一点,东晋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也有类似的记载:“村中闻有此人……便要还家,杀鸡设酒作食。”

例句把平桥村农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写得活灵活现。

b.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地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家的罢,我们家的大得多呢。”

------ 阿发说的那句话最让人称道:“偷我们家的罢,我们家的大得多呢。”在这个时候,阿发没有考虑自家的豆子有何损失,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招待好自己的朋友。表明农村小朋友淳朴无私,憨厚善良的性格特点。就像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故乡》中说道:“不是(管贼)。走路的人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他们对过路人尚且如此,对待自己的客人自然更加热情。

c.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这一句话,栩栩如生地写出了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同时还可以看出农村里对读书人的敬重。“毕竟是读过书的人”,在他眼里,读过书的人见识就是要比常人高出许多。因此当“我”夸奖豆子好吃时,六一公公不但不因偷豆踩坏了不少而生气,反而十分高兴,就是因为他得到了“读书人”的夸奖,尽管这个夸奖只是一个小孩子的客气话。

3. 课文关于月下出航、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景物都写得充满了诗情画意。你有没有过“人在图画中”的经历?描绘给大家听听。

学习文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写自己家乡的美景,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教师落实重要词句。可结合教学设计(a)

三、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外机功学”。

i.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是怎样功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允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7是怎样表明的7

没有直接表现目获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占语中侧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表现了鲁市怎样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象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

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匪浅。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1石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翻看《中国历史填充图册》,分析通辽市在一九三一年的归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与作者的距离)

师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我们通辽市归吉林省管辖,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攻炸沈阳,不到半年侵占东北三省,我们通辽市也包括在内。当我们的先辈们背井离乡,离开故土家园十年的时候。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离开自己的故土的?又是如何强烈的渴望回到家园?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先辈当时的心境,随作家端木蕻良一起面对家园,抒发对《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出示投影片)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的情感)

四、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1、四人一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信息,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

2、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出示投影片)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那些手段(技巧),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自学疑问,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他召唤我回去。

(小组四个人讨论汇报,轮流有感情的朗读句子,类似句子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首先掌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更换词语就不能准确表达情感

[问题二]:(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还要明确作者表达感情的技巧,了解他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

五、反思总结

1、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总结自己写作体会。

六、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七、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2、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字数不限。(写过的可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

端木蕻良

回忆东北大地:

对故乡的热爱、

怀念、眷恋之情

丰富的物产

优美的景色

倾诉

回到母亲(故乡)的身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誓??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的认识到:

一、语文与其他学科紧密相关

?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的学习,没有历史、音乐、地理学科的辅助学生很难接受,单纯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学特别枯燥无味。通过教师设计课前巩固翻阅历史知识,才能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头脑中有印象及沦陷的历史经过,课中很好的体会被沦陷人民的心情和感受;引课时让学生接触地理知识,了解我们通辽市历史上归吉林省管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平时看到学生不愿读书、写作业,却有兴趣唱歌、抄歌词,故与音乐老师借资料给学生,投其所好,课上让其唱、读,给其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顺理成章的引导他们去写作,使其有内容可写,有格式可依。音乐的旋律使学生精神愉快,不知不觉中促使他们愿学、乐学、爱学、学好。

二、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导演

教师在课前周密的设计环节固然很重要,但是实施是关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本课教师设计的环节,都将学生自然推倒演员的位置上,教师的不适时机的引导,教师的配乐朗读,将学生导入遥远的战争年代,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有引导学生入境,将课文的内容清楚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发挥创新写作,教师时刻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尽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尤为重要

本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如按旧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无味的听讲,这节课只能讲结构层次,语言特点,学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整篇课文仅用二十五分钟左右时间,这样,留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思维,提高写作水平。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2、 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会默写《赠汪伦》;理解古诗句,了解诗句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离别的情景和诗人还乡时的所见、所感。

3、 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体会诗句的含义;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赠汪伦》。

难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赠汪伦》

1、 解题:题目中的“赠”是什么意思?赠了什么给汪伦?

2、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看后面的注释。

3、 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诗句的意思。

4、 在全班发言,(老师贴出诗句,请同学讲解)

5、 练习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导入新课

2、 解题:题目中的“之”是去,往的意思;“广陵”是今江苏扬州,在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 学习生字。

4、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5、 小组内讨论诗句的意思。

6、 同学发言(老师贴出诗句,同学讲解)

7、 背诵这首诗。

三、作业练习:

1、 背诵两诗古诗。

2、 写出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回乡偶书》

1、 解题:这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贺知章辞官回家后,感概很深,于是出于偶然写了这首诗,写了自己还乡时的感触。

2、 学习生字。

3、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注释或查字典。

4、 在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5、 在全班发言。

6、 朗读、背诵这首诗。

7、 试着把这首诗编个故事,参考下面的图,练习表演。

二、背诵本课的三首诗(个人背、小组背、全班背)

三、练习默写《赠汪伦》,互相批改

四、作业

1、 背诵《回乡偶书》

2、 从诗中摘录两组反义词。

3、 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26 桂花雨

教学要求

1、 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 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 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 想像课文描写怕情景。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有关桂花的挂图

一、引出新课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 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

三、理解词语

四、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的?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发言。

2、 学习第1、2自然段:读了这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 学习第3—6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的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学习第7、8自然段。

你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上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5、 请大家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27 她是我的朋友

教学要求

1、 学习小男孩在误以为献血后自己就会死去的情况下仍坚持献血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解“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表现的思想品质。

3、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练习运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抓住描写小男孩献花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他内心活动的变化。

难点:

1、 理解“啜泣、呜咽、哭泣、抽泣”几个近义词的细微的差别。

2、 理解“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表现的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朋友”是大家多么熟悉的称呼,多么亲切的称呼。可是,你知道什么是朋友吗?(同学们自由发言,各抒已见)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写战争时期的故事的课文,读了以后,我们会对“朋友”有更深的认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她是我的朋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思考:1、题目中的“她”是谁?“我”又是谁?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2、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想想每段写了什么。

3、画出不懂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出示卡片) 2、理解词语。 3、检查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

1、请同学读第1—4自然段。

思考:(1)课文讲的事的起因是什么?

(2)从哪看出当时情很严峻?在书上画出。

2、共同讨论。

六、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2、在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1、细读第5—11自然段,找出描写小男孩动作表情的语句,体会他的心理活动情况。(全班讨论,自由发言)

3、 请同学读第12—14自然段。

重点体会男孩回答医生的问题时说的话“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以为会把他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这样他就会死去,但即使是这样,他仍愿意献血,原因是“她是我的朋友”。这话说得多么轻松,但从这朴实的话里,可以看出“朋友”一词在阮恒心中的位置和分量,它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从中看出阮恒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了这课有什么收获?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词填空(抢救、挽救)

(1)优共产党尚秀云靠细致的工作和爱心( )了一个又一个

失足青少年。

(2)如果不立刻( ),受重伤的小姑娘就会死去。

3、修改病句

男孩阮恒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用尽力气竭力制止哭泣。

28 争吵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自学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父亲说的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事。

2、 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布置自学

1、读读文中带拼音的字,想想它的意思。

2、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自己不理解词语,不明白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同学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层次。(全班讨论)

(1)默读课文,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

(2)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

(3)哪几个自然段写发生争吵后“我”和克莱谛的表现?

(4)哪几个自然段写放学后,克莱谛主动找“我”,我俩和好了?

2、学习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1)请同学读这部分课文。

(2)先同桌讨论,后全班讨论:“我”克莱谛发生争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发生吵后双方表现各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学习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1)请同学读这部分课文。

(2)自己默读,在书上批画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的心情。

(3)读读自己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4)老师引导,弄清下面两个问题。

a、“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

b、克莱谛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而“我”也回答:“我也等着你!”两人想的一样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学习第三部分。(第9—13自然段)

(1)读这部分课文,找找描写两个人表现的词句,你体会到什么?

(2)全班分两组,一组说“我”的表现,一组说克莱谛的表现。

5、读最后一段,理解父亲的话。(全班讨论后老师总结)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择正确的读音。 3、造句

积累,运用七

教学要求

1、教学学生懂得无论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多么微小,我们都应该对他人的付出表示感谢;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规范用字的重要,培养认真做事的习惯。

2、学习成语,会读、会背、了解它的意思;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练习以《第一次×××》为题写作文,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的感受。

3、能力;进行用字情况的调查,培养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理解的中心思想。

2、 练习写《第一次×××》的作文,要会选材,写出合要求的作文。

3、 组织好实践活动,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读、会背12个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

2、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体会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具准备:成语卡片

教学过程

1、 学习成语xx

2、 说说成语的意思。

3、 按“一、二、三……的顺序背诵,看谁先会背。

二、阅读短文

1、 自由读短文,自学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2、 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掌握情况。

(2)朗读情况。

3、 共同讨论文后的两个题目。

4、 感恩节简介。

5、 共同讨论,自由发言(到了感恩节,你准备给谁什么感恩礼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明确习作要求,指导选材,指导习作。

2、 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第一次×××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一、习作指导

1、审题意,明确写作内容和范围。

请同学比较《第一次×××》和《一次×××》两个文题有什么不同。《一次×××》限于写《一次》,不能写两次、三次,但可以是任何一次;而《第一次×××》则限制在“第一次”这个范围内。

2、选好材料。

选材的思想要宽,选哪个方面的材料都可以:

第一次学习某项技能,内容有:剪纸、编中国结、钉扣子、做航模、写毛笔字、学骑自行车、滑冰……

第一次从事某项劳动,内容有:种树、洗衣服、擦玻璃……

1、 为了做到写清楚,应事先列个作文提纲,确定写作顺序。

2、 在叙事过程中要写出第一次×××时的心情、感受,要真实。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学习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预习内容

1、解决生字生词

2、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搜集与社戏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的生活是天真烂漫、多姿多彩的。提起童年,我们总会有无尽的回忆和向往。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不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充满怀恋,对他在农村的一段生活也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社戏》这篇小说,相信你对文中的乐趣也会感同身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

行家

絮叨

怠慢

凫水

家眷

皎洁

撺摄

凫水

歌吹

蕴藻

漂渺

纠葛

三、整体感悟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脉络,把握小说内容。

2.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语句,并大声朗读。

提示:

小说描写我幼时的一段乡间生活,主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小说由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第14-zi节)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第22-30节)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五节到完)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分析研讨: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

a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

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

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

d

e

f

(3)略写的是:a

b

g

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