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通用8篇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视觉、听觉或动手学习,教案的质量对于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术成就,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1
活动内容:《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教学目标:1、进一步丰富有关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方面知识。
2、通过操作对垃圾进行分类并尝试用废品进行手工制作。
3、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
教学难点:对废旧材料进行手工制作。
教学准备:废旧物品若干、旧电池、课件、胶棒、剪刀、贴纸等。
教学过程:
一、请小朋友介绍自己带来的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说说它们可回收到哪一类垃圾?能用来制造成什么?
二、观看课件。
1、 今天张老师带来了一个好玩的小游戏,里面也是有关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2、 观看课件一:对垃圾进行分类。
把三个盘子上的垃圾分别放到“可回收物”、“不可回收”、“有害物品”中,并请幼儿说说理由。
3、 观看课件二:对垃圾进行加工。
刚刚我们把垃圾进行了分类回收,现在我们要对这些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加工制作出新的制品来,我们把这里的垃圾分成了四类,你们知道是哪四类吗?(纸、塑料、易拉罐、玻璃)
三、对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
1、小朋友,刚刚我们在课件中看到四类可回收物经过专门的机械加工成了新的制品,那今天我们这没有专门的加工机械,我们要怎样才能把这些垃圾变废为宝呢?变成好玩的、好看的、好用的东西。
2、今天张老师带来了几个玩具,你们看看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这些玩具好看吗?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做啊?你们看张老师也收集了很多垃圾,现在就用你们的小手做出好玩的、好看的东西来吧。
4、幼儿进行操作。
5、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
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2
设计背景: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的幼儿特别喜欢玩泡泡水,下课吹,上课也在偷偷的吹。既然泡泡水让他们这么感兴趣,何不因势利导,给孩子们上一节生成课呢?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活动:《小小肥皂真有趣》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懂得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并知道如何把手帕洗干净。
2、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卫生习惯。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懂得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
难点:让幼儿尝试洗手帕。
活动准备:
脏手帕,水,盆子,大小肥皂,泡泡水。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物(一块脏手帕)
1、这快手帕干净吗?脏了怎么办?
2、是不是放在水里洗洗就干净了呢?把手帕放在水中搓,提起来小朋友观察(没洗干净),怎么办呢?
二、教师操作,幼儿观察手帕是怎么变干净的。
1、先用肥皂在干手帕上檫,肥皂上不去,怎么办?
2、把肥皂沾水后在手帕上抹,手帕变干净了吗?(没有)还要怎么办?(用手搓)搓出泡泡后再放到水里清洗干净。
三、向幼儿介绍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
1、脏东西到哪儿去了?(水里)
2、怎样到水里去的?(用肥皂洗的)感受肥皂沾上水后是怎样的?(又粘又滑)
小结:肥皂碰到水后,变的又粘又滑,抹在手帕上搓就会产生泡沫,脏东西就粘在泡沫上被带到水里去,所以手帕就变干净而盆子里的水变脏了。
3、请小朋友按照洗手帕的方法来洗一洗自己的小手,先把手弄湿,抹上肥皂后搓出泡泡,再放到清水里面边清边洗。通过洗手的`练习,懂得肥皂的性质(遇到水后滑滑的,搓的时候还有泡沫)和用途(使脏东西变干净,消毒,清洗伤口等等),学会正确使用肥皂的方法,
四、带领小朋友到室外玩肥皂泡泡水,在游戏中结束本节课。
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工具,感知工具与人们的关系。
2.学习正确使用卷笔刀、刨笔器、订书机、扫帚、簸箕等工具。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探索、发现生活中工具的多样性及特征。
5.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分类。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一些常用的工具,如:榨汁器、鞋刷、起子等。
2.和幼儿一起准备分组活动资料:小订书机6只、刨笔器3只、卷笔刀若干、扫帚6把、簸箕6把、纸、铅笔若干、起子、小榔头、木板、铁钉等。
3. 课件
活动过程:
1.说说工具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工具: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讨论:人们为什么要发明工具?
2.使用课件,让幼儿知道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和幼儿一起看看几种工具,讨论这些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重点了解卷笔刀、刨笔器、订书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3.幼儿分组活动,联系使用各种工具。
(1)用订书机修补图书或制作图书。
(2)练习刨铅笔。
(3)练习用扫帚扫地。
(4)练习用鞋刷为同伴刷皮鞋。
(5)练习使用起子,榔头等工具进行木工小制作。
4.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情况,予以帮助指导,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橡皮、水果刀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小百科:工具原指工作时所需用的器具,后引申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工具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其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所以只要能使物质发生改变的物质,相对于那个能被它改变的物质而言就是工具。
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4
设计思路:
在一次晨间谈话中,有一位小朋友问我:“老师,老师,在我家的房间里,放着一盆鲜花,为什么阳台的鲜花生命力强,房间的鲜花生命力弱。” 告诉他这跟水份、空气、温度的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于是,我开展了科学活动“空气”。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空气到处都有,无处不在。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对小实验的兴趣。
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活动,感知空气的存在。
活动难点:
通过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
活动准备:
塑料袋、空瓶子幼儿人手一份,大脸盆每组一个,玻璃杯若干个,蜡烛每组一支,干毛巾若干条。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做深呼吸。
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尝试活动(1):“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捉空气。
(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然后再捏紧袋口)
提问:在什么地方捉到空气?
小结: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无处不在。
2、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4、小结
三、尝试活动(2):瓶装水
(幼儿每人一只瓶子)做实验。
问:当瓶口放入水中,瓶口会有什么变化?
(瓶口会泡泡冒出)
四、尝试活动(3):手帕的变化
1、1——2名幼儿做实验,其余幼儿观察(杯子里空空的)
2、讨论:将干毛巾塞进玻璃杯底,再倒扣压下水下,毛巾会怎么样?
(幼儿实验)
3、毛巾为什么没有湿?
4、将毛巾放入杯底,倾斜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
5、毛巾为什么湿了?
五、尝试活动(4):烛光的变化
延伸活动:
将一包湿豆放入密封的袋子里,观察它们的变化。
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5
[设计思路]
影子一向对幼儿有一种神秘感,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抓住这一特点设计此活动,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很容易掌握,同时发展幼儿各个方面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的欲望。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及思考、表达等能力。
3、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活动准备]
1、白纸、手电筒、胶水、擦布等。
2、彩色纸剪的乌龟、金鱼、风车、小鸟、电扇等。
3、实现要让幼儿懂得物体挡住光就有了影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纸乌龟。他究竟是怎样跳舞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教师操作以激发起幼儿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操作
1、为每个幼儿提供一个手电筒、一张白纸、一只纸乌龟、胶水等材料,启发幼儿设法让乌龟跳起舞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突发问题。
3、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让幼儿相互之间把自己玩的方法、过程说一下,为什么有的乌龟会跳舞?为什么有的乌龟不会跳舞?
教师小结:要让乌龟跳舞,乌龟的腿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说把乌龟的身体粘在纸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
4、让幼儿自己纠正错误并验证,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1)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2)启发幼儿设计各种形象的小动物并能让它跳起舞来。
(3)启发幼儿在让小动物跳舞时发现了什么秘密?(手电筒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手电筒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
教师小结:当手电筒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时影子也会变化,因此小动物们就会变得更加欢快,更加好看。
[活动延伸]
告诉幼儿利用晚上的实践来多观察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可以使影子变得更加好看。
[效果分析]
此活动深得小朋友们喜欢,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比较成功。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效果良好。
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6
活动前评析
现在的孩子生活远离了泥土,虽然花生是我们东海的特产,孩子对于花生也非常熟悉,但是,由于太熟悉的东西,我们往往忽视了具体知识的传授。一次,我问小朋友花生长在哪里,尽然有很多孩子说是结在树上的,而不知道花生是生长在泥土中。由此让我想到要关注孩子身边的事。
活动目标
1.了解花生的组成结构,认识花生的生长过程。
2.学习从内向外有序的观察。
3.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对花生的认识。
活动准备
1.每组准备一小筐花生。
2.投影仪。
3.花生的生长过程图片(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4.铅笔、记录纸(每人一份)
5.各类花生制成的食品。
活动过程实录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布袋):“我的袋子里有一样东西,我要让你们来摸一摸,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是什么?”
2.个别幼儿上台隔着布袋摸一摸并说出自己的猜测。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测及理由。
3.教师倒出布袋中的东西证实幼儿的猜测结果。根据幼儿猜测的理由初步印证花生的外部特征。如:硬硬的、麻麻得不光滑。等等。
二、幼儿探索。
(一)探索花生的外部特征。
1.每桌发放一筐花生。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拿到的花生的外型特征。幼儿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每人拿出一颗花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先看看花生长的什么模样?”
教师:“花生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教师:“最后我们来闻一闻,花生是什么味道?”
3.教师小节:把幼儿对花生外型的感知进行总结。
4.利用投影仪集体观察。
把幼儿的观察结果对照投影仪上的实物说一遍。花生的外壳颜色是乳白色的,样子像麻花、摸起来麻麻的、不光滑。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摸到的都是花生最外面的样子。在花生的硬壳壳里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想知道吗?”
(二)、探索花生的内部特征。
1.教师:“花生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回答)
“是你猜的,还是你看到的?”
“怎样打开花生?”(幼儿说出自己的方法)
2.剥开花生。
教师:“用你自己的方法打开花生,并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纸上。”
3.幼儿剥花生并观察记录。
教师巡视幼儿活动情况并给予适当指导。
4.幼儿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把幼儿的观察记录放在投影仪上,让其对照自己的记录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5.幼儿在记录方法上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引导幼儿说观察结果时可适度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记录方法。
三、利用投影仪集体观察花生剥开后的各部分及生长过程。
1.教师对照花生的实物从外向内介绍花生。
2.教师:“花生是生长在哪里的?”(幼儿回答)
3.教师把花生的生长过程的图片利用投影仪向幼儿呈现。
教师对照图片向幼儿介绍花生的生长过程。以及根据花生的结果实时的特点,向幼儿介绍花生又叫“落花生”。
四、讨论了解花生的用途。
1. 教师:“人们很聪明,不仅知道花生可以吃,还把花生制成了各式各样的美味食品。你知道花生以做什么食品呢”
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看到的、吃到的花生制品。
2.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花生的药用价值。如:花生红皮可治疗贫血、胃不好的人常吃花生可以养胃等等。
五、品尝花生制品。
幼儿边品尝边说出所品尝食品的味道。
本次活动主要是以幼儿探究为主。探究是幼儿学习的天性,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活动关注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的解决,更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幼儿学习的创造性、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使幼儿的天性得以发展、生长,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使幼儿的多种智能得到全面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让他们从小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和知识。
本次活动教师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如: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等)自主动脑、动手去探究花生的秘密。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探究欲望。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花生”》摘要:片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4.铅笔、记录纸每人一份 5.各类花生制成的食品。 活动过程实录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布袋:我的袋子里有一样东西,我要让你们来摸一摸,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是什么? ...
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7
活动名称:我和小树一起成长系列活动——《小树成长日记》 活动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园孩子成长的年龄特点和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延续性,孩子们会分别进入宝宝班,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学习阶段。我认为从中班开始老师就可以尝试着引导孩子们进行一些简单地种植、观察、记录、分享交流等延续性的学习活动了。我现在所带的这个班是我从小班一直带上来的,所以我对孩子的学习进展和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相对比较了解,所以在上学期,也就是孩子们进入中班下学期的时候,我们班级的三位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季节特点,围绕 3月12号植树节组织了一系列地科学种植活动,在激发孩子们爱林、造林情感的同时,通过各种观察、记录、分享交流等教育手段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对森林功能的认识,学会相关的森林保护以及记录知识。上学期种植活动后。孩子们一直都很关注小树宝宝的生长情况;用绘画的形式也做过一些相关的观察记录活动,情况良好。所以本学期在计划中我也制定了一些延续性地观察记录学习计划,想让孩子学会用数字和简单的文字符号进行记录,并能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分享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活动《小树成长日记》。我们引导孩子领悟和感受一些种植与观察的经验,并在不同的年龄段进行一些不同要求的观察日记的记录,学会连续观察一件事情,学会观察,记录,比较和分享交流记录结果,探究事物和现象的简单规律,更便于孩子们对事物和现象比较科学的认识。 活动目的:
1、通过看一看、记一记、说一说活动,进一步巩固幼儿对3月12日植树节的认识了解,明白爱护树木爱护大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进一步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用阿拉伯数字和设计符号记录下小树生长的过程,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观察记录情况。
3、通过记录明白任何植物生命的成长和人类的成长一样,都是需要时间的;鼓励幼儿在以后的认养活动中大胆地设计出更多的记录小树成长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孩子们有过种植小树核对小树进行认养的经验,在园区内认识自己种植的小树并进行过相关观察记录。
2、课前整理好中班时期种植小树以及做过得小树记录表,制作成课件《我和小树一起成长》 3、设计好小树成长日记表。
活动过程:
一、教师组织
幼儿有序地欣赏课件《我和小树一起成长》,师生共同回忆中班时期孩子们种植以及曾经记录的片段,激发孩子们迫切就想知道自己种植小树现在成长的状况。进一步巩固幼儿对3月12日植树节的认识了解,明白爱护树木爱护大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进一步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提问:
①视频中,我们是什么时候种植的小树?那我们为什么要种小树呀?进一步巩固幼儿
对3月12日植树节的认识,懂得爱林造林爱护大自然是每天都可以进行的环保活动。 ②谁还记得自己种植小树的标记是什么?谁愿意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找到自己认养小树的标记。
2、 教师用对比的形式让幼儿了解今天记录的方法-----阿拉伯数字记录法和简单文字符
号记录法。让幼儿清楚地知道我为小树所做的事情是需要自己设计符号表示的,我的身高是老师帮助孩子测量的。
二、有序的组织幼儿到园区植物园找到自己种植的小树进行观察测量。
三、组织幼儿回教室进行记录。鼓励幼儿大胆设计其他的记录方法,被选中的设计做为下阶
段成长日记的表格。 四、孩子们相互分享交流。
懂得植物的生命成长过程和人的生命一样,需要时间,需要关注,所以我们要更加学会一些保护小树的方法。 五、延续活动:
1、记录表是记录的孩子们学习和观察的过程,也是幼儿成长的过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鼓励幼儿发现更多的记录方法,能大胆有效促进孩子们科学发现的积极性!
2、继续引导幼儿照料自己的小树,增强孩子们对周围生命的责任感,继续定期做好更加详细地跟踪观察记录。
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尝试多种不同材料运水,体验合作运水的乐趣。
2.通过尝试,探索海绵的吸水性。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海绵,布条,报纸,塑料大、小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运水给树宝宝们喝吧!
二、幼儿操作,探究方法
1.第一次探索。
(1)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让你们来尝试一下运水。(介绍材料)这些大小不同的海绵,布条,报纸可以当运水的工具。我们用这些材料将水运到小桶里。
(2)幼儿自由操作。
(3)集中展示交流。谁运的水最多?你们是用什么来运水的?
(4)针对幼儿情况进行小结。(重点介绍海绵的吸水性,分析水多或水少的原因。)
2.第二次探索。(要求五人一组,比一比哪组运的水最多)
(1)现在我们再来试一试。(针对成功的、不成功的.、分别提出要求。)
(2)幼儿分组合作再进行第二次操作。
(3)集中展示交流。
(4)教师小结:“运水的办法有很多,今天有的小组成功了,有的小组失败了……以后,我们可以试试各种办法,可以运的更多更快。
(5)我们给树宝宝送水去!
四、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运水用的多种材料,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继续玩游戏,并记录游戏的操作情况,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