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发事迹材料6篇

时间:2023-05-13 13:01:55 分类:工作报告

大家在撰写事迹材料的过程中务必要强调语句通顺,一篇成功的事迹材料可以起到弘扬正气,推动工作的效力,小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魏德发事迹材料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魏德发事迹材料6篇

魏德发事迹材料篇1

守边人老魏叔的故事在几乎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的同时,也刷新着很多人对幸福感的理解。

近日,一篇“无人区·52载守边人”的报道引爆网络。在西北边陲,中哈边境无人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兵二连的老党员魏德友和老伴刘景好为国守护边疆52年的故事,让“守边老魏叔”瞬间成为网络上的最热“网红”。

“心里的问号变成感叹号”

“我没有想到会引起这么多的共鸣!”7月29日,《现代快报》总编辑助理郑春平在电话里说,“与其说这是一次采访,不如说这对我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在我心中,老魏叔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红’”。

7月20日,郑春平带领《现代快报》三名记者,不远千里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1团二连实地采访魏德友。“其实从一开始知道这个消息,我是抱着两个问号去的。”郑春平告诉记者,她心里一直想的问题是:一个人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之下为什么还会坚持?以及,事情真的就是这样吗?

在经过一周的采访之后,郑春平说心中的问号全部变成了感叹号。“魏德友在一个偏远的地方做着一件看似很普通的事,无论他所处的地方和所做的事,和大多数人都有着很大的距离感,也可以说我是带着很大的好奇心去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的内心充满感叹。”

在采访中,郑春平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会在这里坚持?但得到的答复总是一句:“我只是一直在做一件很小的事而已”。

“那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大多数人都不一样”

7月26日12时,《现代快报》根据守边老魏叔制作的《无人区守边人!我陪老魏叔一起巡边疆》h5页面上线,截止到7月27日18时,30个小时的时间里已经有超过61万人点赞并转发。

“昨天中午我看到朋友圈里先后有两个人发《无人区守边人!我陪老魏叔一起巡边疆》,间隔也就是1、2分钟的事,但是我发现这个h5的点赞者从7万增加到了8万多,于是我也转发了……”新疆本地网友杜昊7月27日在电话中对记者说。在短短的时间里,这么巨大的点赞量足以说明老魏叔的故事感动了太多人。

自1964年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兵二连,魏德友一直协助着边防官兵守护着边境线。52年来,魏德友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物质贫乏、精神富足——在“守边老魏叔”的身上有着独特的气质,感动了所有看到这个故事的人,杜昊就是感动者之一。

“人这一辈子没有几个50年,老魏叔的这种坚持难能可贵,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物质上的追求,而老魏叔那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大多数人都不一样,尽管他物质生活平淡,甚至简陋,但他的内心充满辛福感,这也是最感动我的。”杜昊说。

向老一辈戍边人致敬

“这就是老两口平凡中的伟大!耐得住寂寞,一直守在这。”乌鲁木齐市网友“圣西罗的草”说,魏德友老两口退休后工资加起来都5000多元,随便去个小县城,可能都比现在过得舒服,“但两人还是守在那,这种坚守我做不到!”

事实上,也正是魏德友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精神感动和激励着很多人。

“在我转发的那条朋友圈信息里,也有十几个点赞,还有很多朋友在留言。”杜昊说,在留言中大多数的观点都集中在,魏德友的故事在精神上所带来的震撼。

谈到自己转发的初衷,网友“默言”则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坚持自我心中的那份承诺就够了,就如同幸福感一样。我希望产生共鸣,不出预料做到了,圈里有许多朋友都转发了,大概有七八个吧。”

在“默言”看来,转发更像是一种向老一辈戍边人的致敬,“我的祖籍在山东,爷爷奶奶就是从山东来新疆的,虽然不是军人或者戍边人,但也把青春献给了这里,老魏叔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网友“默言”说。

魏德发事迹材料篇2

近日,五十三团二十三连的党员们掀起了学习、宣传、颂扬魏德友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魏德友先进事迹,以魏德友同志认真履职、爱岗敬业、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优秀品质为榜样,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化自身的宗旨观念,增强为群众服务的奉献意识,达到自我净化、自我提高,争做合格党员目的。

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53团23连党支部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专题党课、广播、宣传栏、口袋书等多种方式学习,大力宣传魏德友以扎根艰苦偏远边境地区半个多世纪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献身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和高度自觉;生动诠释了兵团党员干部“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优秀品质。教育引导连队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勇于担当、勤奋工作,营造“人人学典型”的良好氛围。

据了解,该连党支部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当作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把学习魏德友同志的先进事迹贯穿到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与xx届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党员宗旨观念,保持公仆情怀,增强看齐意识和学习意识,力争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23连广大党员通过学习魏德友同志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坚定了党员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为全面推动23连的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魏德发事迹材料篇3

张桂梅老师,瘦弱多病 无家无子。她究竟有什么魔力,改变了那么多孩子的命运?

总有一些人,牺牲自己,照亮了别人,用敢为人先的拼搏与担当,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品德与情怀为1645个贫困女孩的托起了大学梦,为贫困孩子撑起一片天。她就是张桂梅同志,她对事业的热爱与默默付出,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

她,有“红梅傲雪大爱无疆”的担当。她就是一株傲雪红梅,仰首报春,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希望;用心血播撒爱的种子,谱写着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无疆大爱!为筹集资金办女子高中,张桂梅四处求助,向社会募捐。有时疲惫无助至极的她坐在昆明街头,靠着墙根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整整奔波5年,只筹到一万多元。她不怕苦不怕累,在北京开会奔走于各大媒体,引起社会关注。在各级党委政府投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张桂梅的办学梦想终于实现了。学习张桂梅用生命绽放大爱无边,正气担当勇往直前的干劲,用大写的人生点缀冬雪的洁白红梅的傲然。

她,以“无我”的境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张桂梅时刻温暖着别人,对自己的不幸却深埋在心底,她没有子女,却是上百个孩子口中的“妈妈”;她身患绝症,却把自己所得的奖金都捐献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她在基层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托起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希望;她带病坚守岗位,潜心于教学管理研究和培育新人事业,她用行动在“平凡中见伟大质朴中显真情”,以“无我”的精神境界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党员干部和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魏德发事迹材料篇4

人生有很多条路,而我们,始终在某条路上奔波着,这路上有我,有你,我们也许踏过泥泞,走过荆棘,但走到最后的,必将是一路繁花相送的美好。“初心之路”,就是这样的一条路,让我们一直坚守、一直坚持,一直愿意为之奔跑。

“初心之路”是什么?也许我们曾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问过自己,希望能在灵魂深处找到答案和归属。也许是在无尽黑暗里让你不曾迷失的灯光,也许是你在无助时得到的温暖拥抱,也许是走过千山万水,归来依旧清澈眼眸……

后来,成长让我们明白了很多事,在岁月的沉淀之下,在不负芳华的追寻之下,我们逐渐有了答案,很庆幸,这条路,我们还在走着,这份初心,我们始终坚守着。这条“初心之路”,有着每一位优秀共产党员最美的身影,我们追随着他们的脚印,纵有艰难险阻,也不会畏惧与迷失。

60年深藏功名是老英雄张富清走的“初心之路”,这辈子的坚守,不改本色,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在地方,他造福人民,用自己的质朴纯粹、淡泊名利在这条初心之路上走着,走着,从意气风发到耄耋之年,他初心不改,坚如磐石。

48年“樵夫”人生是实干家—廖俊波同志的走过的“初心之路”,他常年奔走在攻坚克难的第一线,15年长成的杜仲树苗已成才,为当地村民带去了财富,送去了希望,一抔热土一抔魂,都是人民公仆最质朴的情怀。

32年卫岛卫国是守岛英雄王继才走着的“初心之路”,一朝上岛,一生卫国,一辈子坚守,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是一个军人对国家的铮铮誓言,他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初心之路”,是最美的人生路,你带着信念,走过高山大川,淌过大江大河,再走过喧嚣的世界,始终载着对家国的深情,一路踏歌而行,无怨亦无悔。

魏德发事迹材料篇5

学习张桂梅同志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她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实际行动铺就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圆梦之路。多年来她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陪伴学生学习生活。她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学习张桂梅同志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她心怀大我,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却把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贫困山区教育中。长期义务兼任华坪福利院院长,多方奔走筹集善款,20年来含辛茹苦养育136名孤儿,被孩子们亲切称呼为“妈妈”。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

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珍视教师职业荣誉和肩负的职责使命,始终保持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将满腔热忱献给党和人民教育事业。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积极投身教育扶贫,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

魏德发事迹材料篇6

叶嘉莹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曾任中国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20__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__年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20__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__-20__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20__年4月,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荣获20__年度最美教师称号,20__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候选人,20__年9月,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

这满目的荣誉和成就,象征着的是叶嘉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成长,然而这成长的背后,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荆棘满丛,充满痛苦的,每次生活刚开始出现一点阳光,立马又是一阵狂风暴雨,把所有的希望都一扫而空。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一格充满诗书气息的大家庭里,给一个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尤其是她的伯父,伯父因为痛失了女儿,叶嘉莹的到来给他带了新的生活气息,所以从小就把叶嘉莹当作亲生女儿看待。

叶家是叶赫那拉的后代,和纳兰性德、席慕蓉同宗,或许从根源上就和诗书有着难以割断的渊源,叶家不仅是名门,还是旧学底子深厚的诗书世家。

从叶嘉莹的外曾祖母开始,个个都是诗词爱好者,外曾祖母的晚年还以自己的“仲山”名号自刻了一本诗集,集名《仲山氏吟草》,知书达理的父亲母亲,吟诵成性的伯父,还有善良质朴的姨母,连伯母都拿着《唐诗三百首》用心教她。在这些人的环绕中快乐成长的叶嘉莹,一出生,就被诗情浸染不停。

在众多优秀的人的精心培养下,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庭院里成长,叶嘉莹的童年可谓是过得充实又美满,因为从小家里人就培养了她的阅读习惯,所以叶嘉莹对诗书的爱从小就被建立起来了,家人都喜欢诗歌,叶嘉莹在这种美好的气氛下成长,渐渐地,诗发出来的光也照进了叶嘉莹的心。

因为年幼,对很多人和事没有深刻的体会,所以叶嘉莹的诗是从她家的大庭院中的景物中得来的,她家的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子的匾额,写着“进士第”三个大字,由此可见,叶家是一个家底深厚的大户人家,既是大户人家,又是书香世家,庭院里的美自然能够充斥叶嘉莹的整个童年了。

等到叶嘉莹从家庭教育中脱离出来,进入了正式教育时,她已经是一个满腹诗书的大才女了,在中学的学校了也是人群中的焦点,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属于学霸级人物,高中结束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铺仁大学国文系,从此一生便和国文成为了一体。

《魏德发事迹材料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