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来英雄人物事迹7篇
优秀的事迹是一面旗帜,激发我们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多样化的事迹材料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审美观, ,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雨来英雄人物事迹7篇,供大家参考。
雨来英雄人物事迹篇1
读了《爱国英雄王二小》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王二小这个少年英雄,更敬佩王二小等其他抗日英雄们,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1942年10月25日,十三岁的王二小正在山坡上放牛,忽然看见鬼子进山扫荡,王二小为了不让鬼子发现隐蔽着八路军和乡亲们的山沟,故意暴露自己,与鬼子周旋,并假装给鬼子带路,把鬼子引到八路军的埋伏圈。那是条死路,鬼子很快就发现上当了,举起刀,狠狠地刺向王二小的胸膛,高高地挑起,把他摔在巨石上。与此同时,枪炮声四起,八路军全歼了这股敌人,但王二小也英勇牺牲了。
王二小,他小小的年纪,竟会不顾自身安危,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而且遇到敌人,竟然能如此冷静、勇敢。他又怎会不知道,自己把敌人带进埋伏圈,必定是死路一条。但是,王二小为了八路军的安危,为了党和人民,宁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冷静、舍己为人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我震惊了,谁不珍惜宝贵的生命呢?王二小只是一个儿童,却为国捐躯,这让我第一次明白,原来儿童也可以爱国!有了那些为国捐躯、舍己为人的抗日英雄们,有谁能打倒团结奋斗的.中国呢?虽然抗日战争胜利了,但我们也要在生活中帮助别人,从小事做起,传播正能量,将爱心播撒,让希望萌芽,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越来越好。
虽然我们不知道王二小长什么样,但我们相信,王二小的英勇事迹会永远激励人们:少年强则中国强!国家强大的光辉背后是英雄烈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让我们的国家更富强,请记住这个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篇4
陈嘉庚认为“金钱如肥料,撒播才有用。”他睦到办学是关系到祖国兴衰存亡的大事,就把办企业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办学。据统计,他一生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钱,合1.5亿元。1929年因经济危机,他的企业也亏损了,不得不向银行借贷,尽管如此,他仍然千方百计地维护厦门大学集美学校的费用。他的个人生活十分俭朴,衣服破了一补再补,伙食也是能省则省。他认为:“该花的钱千百万都不要吝异,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要浪费。”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1874-1961),近代爱国华侨领袖。福建同安集美村(今福建厦门集美)人。早年随父往新加坡经商,后经营菠萝和橡胶种植业。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以巨款资助辛亥革命。嗣后长期从事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1912-1920年间,先后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1921年克服种种困难创办厦门大学。
1928年5月3日济南事件后,在新加坡发起华侨抵制日货运动,并成立济南惨案筹赈会,任会长。1938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号召救国捐款和抵制日货。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简称南洋总会),历任会长。
1939年回国慰问延安边区军民,此后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创办《南洋日报》,从事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回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墓葬厦门集美。
雨来英雄人物事迹篇2
?英雄人物》是语文新课标参考书之一,它记载着无数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催人奋进。他们象熠熠升起的灿烂群星,放射出绮丽的光芒。他们坚毅的品性、坚贞的信念和执着的勇气让人敬佩。他们是北宋时期的岳飞;南宋时期的文天祥;年仅16岁的'刘胡兰……它是一本极品好书。
在书里,“八女投江”它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她们是:冷云、杨贵珍、胡秀芝、安顺福、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明、李风善。一天清晨,露营在乌斯浑河畔的部队突然遭到敌人袭击。由于敌我悬殊太大,敌方又占据制高点,部队很有可能全军覆没,为了牵制敌人的火力,又免部队的后顾之忧,舍命突围。机智、勇敢的冷云庄严的命令:“同志们,跳江!”这样八女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八名同志你拉着我、我扶着她,奋勇地前进着!敌人疯狂的子弹,生命和金钱的引诱,怎能阻挡她们崇高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在那罪恶的炮火中,再也没有见到女英雄们的身影。牺牲时年龄最大的冷云只有23岁,最小的王惠民年仅13岁。
无数的英雄,无数的事迹。我们要向英雄学习、致敬!学习文天祥的赤胆忠心;学习赵一曼的坚持不懈;学习刘胡兰的不屈不饶;学习八女的雄伟壮举;学习罗盛教的助人为乐,舍
己救人;学习雷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后辈的我们要弘扬革命的优良传统,树立光辉的人生典范!这是一本催人奋进的书,它激励和鞭策我以勇往直前的力量去争取祖国更大的辉煌。
雨来英雄人物事迹篇3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面对不期而至的大疫情,她没有退缩,没有逃避,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一名疾控一线战士的英雄本色。
疫情面前,她是无惧无畏的“逆行者”。‘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战争。她,是父母牵挂的女儿,是孩子亲爱的母亲。可是身为疾控工作人员,面对疫情的发展,她没有选择退缩,毅然选择了逆向而行。
大年三十下午两点,当接到值班人员通知后,现场疫情处置小组全体人员立即集结完毕。
帽子n95口罩乳胶手套,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护目镜胶靴外层手套……一系列的打算动作完成后,虽是朝夕相处的同事,但彼此之间已然分辨不出谁是谁,她带领大家一一整理了着装,确保每个人的防护措施到位,随着现场疫情指挥员的一声“上车,出发”,印有_县疾控中心标志车奔向了‘疫情防控’的最前线。
疫情面前,她是勇毅担当的战“疫”先锋。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她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及时完成了[_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她所在的流调组对县医院报告的34例住院观察病例,进行了流调,对150余人密接人员逐个进行了排查,确保不漏一人。
她穿梭在危机四伏的医院隔离区,近距离面对病人,她通过手中的纸笔精准记录下病人的各项信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斗争。
寒冬夜幕,她和流调组的同志们伏在办公桌前,继续书写着流调报告……这样的情况对于此刻的她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国难面前,每个人都有‘责任’。
1月23日晚上7点多,她刚从流调一线下来,回到科室,电话响了,是她爱人的电话,一名刚从执勤一线换岗歇息的警察,电话那头问到:“老婆,还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她停顿了一下,摇摇头说:“我还有工作,有什么话回家再说吧!”语气是那样的坚定和不舍。“是我们结婚十周年的纪念日!……”电话那头是掩饰不住的喜悦,她鼻子一阵酸楚。科室的同志都调侃到,“呦,都老夫老妻了,还这么浪漫,哈哈哈……”,一阵欢声笑语,宛如洗去了大家这些天所有的疲劳,也冲淡了疫情带来的恐怖。
疫情面前,她是锐意进取的“实干者”。‘疫情防控’工作是辛劳的,她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又要照顾好两个孩子,但由于‘疫情防控’‘责任’重大,有时无暇顾及家庭,经常是深夜回家孩子已经睡着,总感觉亏欠孩子。在公与私的天平上,她毅然选择了工作,坚守‘疫情防控’一线。她分管的科室在她的带领下曾被评为“咸阳市疾控中心先进科室”“_县卫健局先进股室”等荣誉。
疫情当下,她和所有的奋战对抗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们一样,始终把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到首要位置上,用实际行动向疫情发起“冲锋”。
正是因为有着无数个像她一样冲锋在前的疾控人,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为全县人民守护着“第一道防线”,我们看到了期望。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让我们一起加油,期望不会太远,胜利就在前方......
雨来英雄人物事迹篇4
李桓英,一位98岁的老人,在麻风病防治的道路上,还在继续前行。
1958年,李桓英拒绝世卫组织续签5年的合同,瞒着定居美国的父母,毅然回到国内。“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我不能忘本,我要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用一个“拼”字来形容她,恰如其分。
麻风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曾经是深受歧视的“不治之症”,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给社会带来莫大的恐惧。但是,李桓英不怕。她不信邪,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争——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为病人诊治,从不把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
1980年,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李桓英,被派到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由一种药物的治疗改为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药物的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实验。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物支持和试验项目,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进行走访调查。
当时,世界治疗麻风病基本都采用终身服药的办法,医学界普遍认为,一旦停药就会复发。为了缩短疗程,使有限的药物能够治疗更多的.患者,1983年,李桓英带着联合化疗药物在云南省的一个村子开展试点,将麻风病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这种短程联合疗法为麻风病治疗开辟了新天地。后来,原卫生部将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全国麻风病人数量迅速下降,由1987年的7万和每年发现4000余名病人,分别降至1999年的7000和近2000例。经过10年监测,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这一经验得到了世卫组织的高度评价,1994年开始向全世界推广这一做法。
正是由于对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第15届国际麻风会议1998年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具有纪念现代麻风防治100周年特别意义的大会期间,李桓英被推选担任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
多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政府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她在麻风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6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00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2016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授予她“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2016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这样写道:“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防治事业奋斗终身!”当年12月,李桓英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作为李桓英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辛有清说,从李桓英身上,看到了她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对事业的追求!
雨来英雄人物事迹篇5
虽时光荏苒,但中华儿女从未忘记曾经所经受的屈辱,我们鉴往知来,在对历史的铭记中奋斗和崛起。
回望历史征程,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中国被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然而,中华民族从未屈服,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抛头颅,洒热血,1945年,不屈的中国人民彻底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一百多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它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是他们!那群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人;那群用手中的笔和纸来抵制侵略者的人……是他们!是他们的奋力反抗,让一直被挨打的中国“站”了起来!让曾经一直受欺凌辱骂的人,也能挺直腰板说话!他们在中华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地站起来,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日寇指向老百姓的枪口!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们宁死不屈,绝不让日寇从嘴里套出什么,而去危害人民群众!
就是这么一群将生死置之度外,将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的人,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对于老百姓送的一针一线,他们都不接受,反而将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人民群众。
“蔡廷锴坚拒日寇”“许世友搏杀日本大佐”郝梦龄浴血忻口”“抗联英杰杨靖宇”“永远的赵一曼”……就是这些不断涌出的英雄人物,做出了一件又一件惊人的`事,给全国人民做出了榜样!让全中国人民的心拧在了一起!
他们做这些,不就是想让我们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不受人凌辱吗?我们都知道,红领巾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如今的幸福生活也是由他们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那么,生活在安然盛世的我们不应该做些什么吗?现在我们虽是稚气的小学生,但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就是我们报效祖国的本领,就是我们反击敌人的利剑。
正如那句“哪有什么岁月安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所说的,我们现在的一切背后都是有无数的人付出了汗水!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
“落后就会挨打!”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雨来英雄人物事迹篇6
xx,1968年生,是一名肢体三级残疾人,目前是金陵镇金城社区副主任兼管理残疾人工作。
认真学习 尽心履职
xx作为一个社区的副主任,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在兼管残疾人这方面工作从不落下。自从兼职管理残疾人伊始,把每一位残疾人当作自己家人,在残疾人就业、教育、康复、维权、社保、办理残疾人证等各方面,认真学习相关助残惠残政策,为的是在自己日常工作中,做到权为残疾人所用,利为残疾人所谋,为残疾人办理的事情都有法有规可依。
事无巨细 亲力亲为了解残疾人情况,关心残疾人疾苦,踏踏实实为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是xx在残疾人工作兼委这个职务上的工作信条。所以在残联每年开展的全国残疾人基本信息调查工作中,他都能每家每户亲自走访入户,认真记录每个残疾人的'各种需求,对自己管辖内的100多位残疾人家庭情况了如指撑,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家庭经济情况、联系方式等都有详细记录,残疾人遇到困难,需求帮助,不管是来信来访还是电话求助,他都能第一时间帮忙处理,没能处理的报告上组播残联协助共同处理。
xx-社区大家庭的“管家”
xx本人开朗乐观,工作积极、为人正直、待人热情,办事细心,深得社区残疾人的爱戴,社区残疾人也把他当做是他们大家庭中的“管家”。
雨来英雄人物事迹篇7
陈俊武,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3月生,福建福州人,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石化集团科技委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煤化工技术专家。
先后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套年产60万吨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第一套年产12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及时解决催化剂损耗大的技术难题,开创国内首次大型流态化工业测试技术。
主持设计的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优秀设计金奖,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陈俊武的学生时代在北大度过,就读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应用化学系的他,把兴趣投向化学工程。除了指定教科书,他还自学了许多化工专著。陈俊武与石油结缘于一次参观。当时读大二的他,看到了日本人留下的一家页岩油炼厂。侵略者凭借先进技术在战争中屡占上风。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埋下了石油报国的决心。
1948年,陈俊武从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拿着滚烫的北大毕业证书,这位高材生的选择,却让周围的亲朋好友“大跌眼镜”。
1949年,在那个举国欢腾的十月,时年22岁的陈俊武背起行囊,历时两个月、辗转8000多公里,从福州老家来到条件十分艰苦的辽宁抚顺,成为了人造石油厂里的一名技术员。他心无旁骛,一心投入工作。
那时候,新中国的石油工业、炼化产业几乎一片空白。头十年,陈俊武的每次技术创新看似微小,但积跬步以至千里。中国石化工业的历史性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对于陈俊武而言,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已与新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大庆油田投入开发,我国石油工业由人造石油转向天然石油。可这一步,走得却是举步维艰。
大庆石油成分复杂、厚重粘稠,让汽油、柴油产率难以提升,苏联专家的临时撤退让研究陷入困境。而摆在陈俊武和同事面前的困难,才显露冰山一角
面对国内天然石油加工与提炼技术的空白,对于这样一个从未涉及过的炼油领域,陈俊武近乎疯狂地攻关新技术。他干脆住在抚顺工厂里,两三个礼拜不回家是家常便饭。为了让新技术尽快投产,他带领技术人员经历了1460个日夜的奋战,前后修改了1000多张图纸。
1965年5月5日,这是一个载入新中国历史的日子。由中国自主开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一次投产成功,助力中国炼油技术跨越20年,大幅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基本结束了我国依靠进口汽油和柴油的被动局面,被称为中国炼油工业的第一朵“金花”。许多人知道了陈俊武的名字,称他为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
1969年底,中国开始三线建设,石油工业部由抚顺设计院搬迁到豫西山区。面对突如其来的运动,陈俊武带着那些珍贵的研究资料,落脚到一个条件简陋的山沟里。
在难以想象的艰苦科研环境中,陈俊武未曾抱怨,继续抓紧研究工作,不让中国落后一分。
1978年,终于迎来“科学的春天”,陈俊武受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心中的热情被层层点燃,全身心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中。
1982年,“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顺利建成投产,一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当年就回收4000多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面对极其复杂的研制和试验过程,陈俊武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陈俊武曾说,搞科研的工作人员,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要想研究天然石油的深度炼制,需要查阅大量的外文资料,第一个需要攻克的难关就是语言。为此,陈俊武自学了英语、俄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等。为了顺利考察国外先进技术,他只用了三个月就能阅读西班牙语材料,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炼油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无数个挑灯夜读,无数个夙夜不懈,一沓沓设计图、一叠叠数据,都不动声色地显示着,陈俊武与他的团队所付出的艰辛
1990年,陈俊武退休了,但他一刻也未曾离开能源领域,著书、立说、育人,一样不落。
2015年,他的著作《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三版发行,252万字、1606页,凝聚着他一生的心血,在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中搭起桥梁。
他的学生,有数不清的行业精英。在陈俊武主办的高研班中,他为每位同学特别定制了300余页的作业。这里面涵盖了数不清的表格与数据,每项他都得逐一计算,工作量是学生的数倍。
陈俊武说,不能允许自己培养一个半成品交给国家和社会。今天,由这些学员负责的项目已经超过80个,每年创收超60亿元。
2000年前后的十余年间,迈入古稀之年的陈俊武仍然心系国家能源安全,殚精竭虑地研究国家石油替代战略,下决心解决中国石油依赖进口这一“卡脖子”问题。
2010年8月8日,甲醛制烯烃装置一次性投产成功,成为连接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桥梁。这项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产品,让中国的技术水平屹立世界潮头。陈俊武作为试验装置的技术指导和工程设计牵头人,为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基石,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从22岁投入石油工业,到92岁步入耄耋之年,陈俊武一直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为国探路,斗志从未消减。
这70年,他与共和国共同成长,见证了石油事业的高潮与低谷,亲历了中国70载的发展与荣光。
有人问,陈俊武这么拼的原因是什么?他只回答了四个字——“国家需要”。
“人生在世,不过七八十年,为了活得有意义,对社会的奉献要大于索取,一生才灿烂辉煌。我们应该在这短暂的‘人间世’中,做个有意义的‘世间人’,才无愧对自己的一生。”这是陈俊武的自白。工龄70年,他始终不忘报国初心。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时代楷模”。
新中国成立70年,一位北大校友的工龄也达到了70年,他就是92岁高龄的陈俊武。他为新中国的石化工业奋斗了一生,至今仍在“打卡”上班。
从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的飞机、坦克,到日常行驶在路上的汽车,在我国,70%的汽油和30%的柴油都是通过催化裂化技术加工而成。陈俊武正是这项关键技术的奠基人。
近日,中宣部授予北大校友陈俊武“时代楷模”称号。不久前,20位北大校友获“最美奋斗者”称号,陈俊武也名列其中。《新闻联播》多次为他点赞。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与共和国风雨兼程70年,他的生命底色上已深深镌刻了新中国的时代缩影,我们一起走近他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奋斗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