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产业调研报告最新7篇

时间:2025-01-07 11:41:03 分类:工作报告

调研报告的撰写通常需要对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的专业知识,对于调研报告,写作者一定要按照工作的需要,拟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调研计划,小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桃产业调研报告最新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桃产业调研报告最新7篇

桃产业调研报告篇1

安化黑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2010年安化黑茶走入中国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黑茶市场逐步扩大,已成为现今的热门话题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不过限制黑茶发展的原因也大有存在,如劳动力短缺、行业竞争无序、市场开拓乏力、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能力不强等因素。针对安化黑茶未来的发展和遇到的困难等系列问题,我对长沙及安化地区的黑茶专卖店、茶园及两地区的人们做了调查,对安化黑茶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调查时间

7月28日—8月15日

调查地点

湖南省长沙市 益阳市安化县

调查对象

长沙市和安化县各黑茶专卖店 茶园 两地区的人们

调查目的

了解安化黑茶的发展前途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 问卷调查 网络调查 实地调查

调查人员

吴鸾云

注:共发放纸质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网络有效问卷回收54份。

一、 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男性占62.86%,女性占37.14%,年龄在21-30岁之间的占31.8%,31-40岁之间的占32.7%,其余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各占一半。所受教育程度高中和本科各占30%。有61.3%的人每月收入在2500-5000之间,其余均匀分布在2500元以下、5000-8000元、8000元以上。

(二)关于茶叶的基本情况:

1.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人经常喝茶,从不喝茶的人只占到3%,而这3%的人不喝茶的原因主要是没有适合的品种或感觉喝茶并没有什么作用,即使这样,喝茶显然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人生活的一部分。

2.调查结果显示偏爱清香型和浓香型茶叶的占大多数,各占30%,而淡香型的稍微少点占20%。关于茶叶品牌,最多人熟知的就是红茶,占40%,黑茶占30%,而黄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等都只占少数,这就说明了黑茶品牌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的。

当问到人们通常会选择什么品牌的茶叶时,铁观音成了首选,占了25%,接着便是普洱茶占了20%,而龙井茶、碧螺春、安化黑茶各占了15%,说明安化黑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把自己的品牌再打响。

3.有30%的人喝茶的目的是解渴和保健,25%的人是习惯,15%是提神,这说明了茶叶已经渐渐代替矿泉水成为人们解渴的工具。在专卖店和超市购买茶叶的各占了30%,而网购和在茶叶场地购买的只占了10%,并且他们购买茶叶的用途多数是用来自己家用和招待客人,只有少数是用来送礼或收藏。这说明茶叶经销商需要利用互联网这个便利工具来扩大自己的市场,茶叶场地也应该多做些活动来扩大知名度。

(三)关于安化黑茶的基本情况:

1.调查结果显示有84%的人喝过黑茶,而听过安化黑茶的占90%,购买过安化黑茶的占65%,这就说明虽然很多人听说过安化黑茶这一个品牌,可是购买过的人却大大减少,这其中的原因大部分还是因为安化黑茶的市场太狭窄,在长沙安化黑茶的专卖店也屈指可数。当被问到如果现在推出一款新包装的黑茶,有75%的人愿意尝试。而当提到黑茶时,55%的人会先想到安化黑茶,湖北黑茶和云南黑茶排第二占15%,四川黑茶10%,广西黑茶5%,湖南黑茶品牌最多人熟知的就是安化茶厂、临清源和边江源,各占了30%,白沙溪茶厂、益阳茶厂、乐道各占15%。

2.调查显示有40%的人选择安化黑茶的原因是因为安化黑茶功效好,30%的人是因为口感好,而只有10%的人是因为收藏价值高和够气派。有45%的人认为安化黑茶的降脂降三高、养胃护肝功效最有用处,38%认为膳食营养最有用处,减肥去腻和清热去火、排毒养颜分别是15%、35%、10%。这说明了当今人们选择一个产品最看重的还是它对身体的益处。当问到最能接受什么价位的黑茶时,62.3%的人选择了100-500元之间,也有20.47%的人选择500元以上,这也比较适合当代人们的生活水平。

3.调查显示有59.25%的人愿意接受新的黑茶品牌,也有2.65%的人无所谓。大部分的人是通过亲身体会或朋友介绍了解到新的黑茶品牌的,而只有8.75%的人是通过媒体广告了解的额,媒体是当代各个商家推销商品最好的工具,黑茶经销商也应该加大媒体和广告宣传。44.2%的人在选泽安化黑茶时最看重的是质量,42.58%的人看重的是价格,包装、品牌、服务和功效这几个看重的人都是24%。

关于黑茶的包装,有53%的人更倾向于木质的,这样显得更加的自然,而选择塑料包装的只有6%的人。

4.调查显示对安化黑茶的认识最多的就是产于湖南安化县的茶叶,占了78%,而安化黑茶历史悠久,具有降三高、减肥、安神和美容的突出功效有43.86%的人了解,至于安化黑茶口感醇和、汤色通透这个特点只有13%的人了解。这说明对安化黑茶完全了解的人还是太少,宣传力度不够。当问到安化黑茶在市场上规模会推广的话,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时,58%的人认为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也有50%的人认为要加强广告宣传,还有41%的人认为要定价合理、多开展品茶促销活动。

5.最后当问到对安化黑茶的评价时,有20%的选择很好,比较好的有35%,一般的占15%,比较差和很差的各占5%,说不清楚的占15%,还有20%的人选择了其他。这说明在大部分的人心里安化黑茶还是有较好的口碑的,不过也有不足的地方,成长的空间还有很大。

二、总结和建议

在黑茶的发展道路上,多重因素制约,茶园建设阻力重重。

劳动力缺少。茶叶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是老茶园的改造,还是新茶园的开发,无论是日常性管理,还是季节性采摘,都需大量的劳动投入。安化、桃江等山区都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地,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转移,使得黑茶产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得不到保障,影响了茶叶种植规模化问题的解决。 规模化困难。连片集中种植是黑茶产业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必经之路,因为统一规划的连片集中种植不仅能减少劳动力的耗损,提高效率,还为机械化耕种以及搞茶园观光提供了可能,能大大提高综合效益。然而,我县目前的茶园种植基本还显得“小、散、弱”,规模化程度不够高。龚巨成说,究其原因,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田、土等都分散到户,不便于连片集中开发。 管理粗放。茶树的种植必须要讲究科学、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才能有好收成。在安化,不少茶园为上世纪的老式茶园,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无专人护理的状态,使得茶园种植密度稀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茶园水利化程度低等问题得不到解决。

此外,基地建设滞后、行业竞争无序、市场开拓乏力、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能力不强等因素也极大的制约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大力度扫除

茶园建设发展路上的各种障碍,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尤为迫切。

黑茶产业覆盖面广,与大多数农户直接相关。黑茶产业的加快发展,直接惠及全县广大茶农、茶企、茶商,县乡财政也能从中受益。要确立黑茶产业的战略地位,真正把黑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作为开发生态旅游的切入点来抓,抢抓当前的有利机遇,采取有力措施,促进黑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把安化打造成为国际国内名副其实的黑茶之乡和茶文化旅游胜地。

具体来说我有以下几条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

尽快建立和完善茶叶产业建设领导机构与工作机制,制定出台扶持黑茶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政策,高起点、高标准制定中长期和近期黑茶产业发展规划,分年度、有计划地予以实施,确保黑茶产业每年都有新的较大的发展。要继续向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反映,争取国家和省、市对安化黑茶产业的重点扶持,将黑茶产业纳入相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二)扶助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

产业大,品牌影响大,才能有大的发展。目前,安化黑茶产业仍然存在企业小而多,品牌杂而滥等突出问题。历史经验表明,没有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仅靠单纯的茶叶种植和小规模加工,黑茶产业不可能得到长远发展。要通过扶持发展骨干龙头企业来整合散小企业,整合杂滥品牌,整合黑茶资源,推动黑茶产业的龙头带动效应。

(三)引导全民创业。

加强市场引导,向茶农深入分析茶产业的市场和效益情况,使茶农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前景想得到、看得见,并采取以奖代投等方式,对新扩建良种茶园给予补贴;鼓励荒山种茶,允许将天水田、高坎田、冷浸田等低产稻田改造成茶园;加强茶叶主产区交通、浇灌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茶叶生产、流通条件;加大对茶产业的信贷投入,对从事黑茶加工、流通的业主在税费收取、办证服务等方面提供方便和优惠;对发展黑茶产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等,充分调动茶农、茶企、茶商的积极性。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

要大力推行“企业+基地”、“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收购、租赁、入股、扶持等方式从茶农手中获得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茶地使用权、经营权或管理权,建立完善“统一标准、集中连片、企业经营、农户管理、利益分成”的开发模式,使企业逐步建立和扩大自己的原料基地。努力提高茶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五)实施科技兴茶。

依托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抓好科技培训,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培养一批种茶和制茶能手。以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为载体,建立科技实验基地,重点抓好新品种选育、黑茶精深加工技术、贮藏保质技术、安全性评价技术、黑茶新用途以及加工工艺革新和新机械研发等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黑茶主产区、黑茶企业要加强与外地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吸收、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黑茶产业从业者素质,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桃产业调研报告篇2

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是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区委、区政府于xx年6月成立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着力推进产业的发展。为全面掌握我区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科学谋划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工作重点,区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产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

全区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产业基础初步形成。截至xx年6月,全区有各类软件企业61家,从业人员近千人,其中双软认证企业24家。有信息服务业企业300余家,从业人员xx余人。软件信息产品以应用软件研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和计算机销售服务为主。有2家企业年销售过千万元,5家企业通过cmmi3认证(软件成熟度模型3级),9家企业通过iso27001认证。扬州永信计算机有限公司被列入江苏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预计xx年全区软件信息服务业收入70亿元,占全市比重20%左右,同比增长25%。其中,软件业收入28.94亿元,信息服务业收入41.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25.8%。年度新增双软认证企业10家。全区电子商务企业近1000家,从业人员近5000人,电子商务以日用品、毛绒玩具为主,占比80%以上。预计全年电子商务营业收入50亿元。西湖镇金槐村被省商务厅评为全市首家电子商务示范村。

2.载体建设初具规模。全区现已投入使用的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重点载体有“五园”(见下表)。

邗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已有联创软件、笛莎公主、筑丰软件、升太科技等10家企业入园,涵盖物联网、行业应用软件、动漫设计研究、3g增值服务等业务。税友大厦今年6月投入使用,呼叫中心项目已投入运行,软件研发项目正在洽谈中。扬州市公铁水物流集聚区打造中的百分百电子商务创意产业园,于今年9月开园,入驻项目12个,项目涵盖大数据分析、物流配送、金融等行业。蒋王街道全力打造的扬州西区新城电子商务创意产业园预计年内开园,入驻项目20个。五亭龙国际玩具电子商务园大厦近万平米用于电子商务招商。

3.在建、在谈项目后劲可期。目前,全区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重点项目情况如下:在建重大项目1个,联创扬州国际软件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xx年4·18奠基,规划建设100米高大楼年底封顶,近期因资金等问题工程建设停滞,区政府主要领导已介入协调;签订意向项目1个,邗上街道与浙江艾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淘宝特色中国·扬州馆,已签订合作意向,并获得市政府授权;重点跟踪项目6个,分别是宝能科技园、研祥智慧医疗,汇银家电模拟网和中国电信数据中心、南大苏富特科技园、杭州银江股份c28智慧产业园项目等。

4.对工业、服务业发展推动作用初步显现。全区24家双软企业和今年申报的10家双软企业中,嵌入式软件产品5件,占比14.7%。嵌入式软件产品的研发对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对加快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54家,占比13.9%。电子商务的应用对推进集中采购、集中销售,对推动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具有积极意义。3家电子商务产业园的成功运作,实现了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企业的同步入驻、融合发展,也是我区服务业经济的新亮点。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在全市占有重要位置,但对照市委、市政府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一基地三板块”的发展要求,对比广陵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我区在聚焦聚力发展上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集聚效应不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制约因素较多等方面。

1.载体集聚功能有待强化。目前我区邗江文化创意产业园等5大载体,存在着软件研发主业不突出、功能定位欠明晰、政策扶持各异等现象。考虑到联创软件园建成达产尚需时日,税友软件研发业务进驻存有不确定性,宝能、研祥等项目近期亦难确定,蒋王街道和物流园两个电子商务园专业集中度不高等因素,现有载体短期内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品牌效应。

2.企业质态有待提升。软件信息企业总体上规模小、产出低、分布散,全区双软认证和今年申报双软34家企业中,注册资本xx万元以上的3家,1000万元以上的3家,其他企业注册资本均在500万元以下;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只有2家,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下的19家,占比55.9%;软件信息企业大多分布在高新区、维扬经济开发区和双桥、邗上街道的写字楼内。电子商务线上年销售过亿的企业只有笛莎和汇银两家企业,c店占比90%以上,大型电商平台和电商服务企业严重缺乏。

3.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瓶颈有待突破。一是重视程度不高。镇、街道和园区对区委、区政府推进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战略意图认识不够,部分负责同志对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的`内涵、特性等基本知识把握不准,发展思路不清,工作措施不明,产业发展工作尚未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二是城乡差别较大。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企业主要集中在园区和城区街道,一些镇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企业。三是人才瓶颈突出。人才是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的第一要素,我区在集聚行业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优势不明显,企业反映招聘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

三、促进我区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切实推进我区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加快发展,总体上,我们认为要在规划引领、政策扶持、营造环境和招商引资上再下功夫。

1.聚焦新兴产业,推动聚力发展。区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已编撰印发《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简明知识读本》,辅助基层干部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建议区政府:

一是适时召开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专题推进会议,组织开展一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业务培训和工作辅导,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加大考核力度;

二是适时研究出台“邗江区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补充完善《邗江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扶持政策(试行)》。在此基础上,区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梳理国家、省、市、区推进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编发政策汇编。依据现有政策和资源,编制招商指南;

三是加大现有企业的引导和扶持,鼓励企业主辅分离、做大做强,重点培育笛莎创意、万润软件等一批本土成长型企业;

四是加快充实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从全区机关、园区、镇(街道)选调3-4名专业人员,或公开招聘事业人员。

2.强化规划引领,推动集聚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应因地制宜发展,通盘考虑,差别化发展。目前重点要依托两个开发区和城区街道。集聚发展的建议:

一是在西区新城的规划中,预留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空间,规划建设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的“卫星园”3-5个,招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落地。以打造软件信息产业“名园”、“名企”为重点,通过3-5年的努力,推动在西区新城建成产业特色鲜明、产品应用广泛、吸纳人才能力强的软件信息产业体系。

二是两个开发区加大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项目的重视程度和招商力度。借鉴无锡新区等园区的发展路径,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特色园区。新盛、双桥、邗上街道和蜀岗生态新区有选择、有重点地加快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的特色发展。其他近郊镇、街道重点引导现有企业加快软件和电子商务应用,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将软件业务和电子商务从主业中分离出来,促成相关业务的加快发展。同时,配合全区加强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

三是建设区软件信息企业孵化基地。双桥街道开发建设的扬州市商务咨询服务集聚中心,总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具有区域位置、功能结构较好等优越条件,目前正在招商中。建议区政府给予租金补贴,将该中心打造成区软件信息企业孵化基地,招引具有一定体量和发展前景的软件信息企业入驻,经过1-2年的孵化培训,引进到联创软件园发展。

3.优化服务平台,推动人才落户。建议创新人才招引和培养机制,认真落实市、区政府关于吸引人才的各项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发展领域亟需的高端领军人才、紧缺专门人才、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科研院所和知名软件企业合作,加大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形成结构合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强化项目带动,推进专业招商。建议狠抓项目招商,突出重大项目招引,依托上海、深圳、北京等招商机构,加强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项目的招引,争取全国行业100强、江苏行业30强来邗江设立研发中心或投资注册企业。

桃产业调研报告篇3

一、旅游发展与文物古迹保护

文物作为遗存和见证,承载着人们成为历史的过去。从平遥县这些年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来看,旅游开发经营与文物古迹的保护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平遥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古迹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在国家文物资金拨付有限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平遥县政府也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古城保护中。近几年,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对古城墙、双林寺、日升昌、镇国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实施了护城河、环城路、城门综合整治工程;积极借助平遥旅游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古城保护中。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的形式,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对文庙、县衙署、城隍庙实施修复,如今都开辟成为景点向游人开放,成为古城的骨干景点。再就是实施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工程。以前,古城内有近5万常驻人口,多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聚集在古城内,人口密度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出十几倍,超负荷的人口密度对保护古城、管理城市及发展旅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古城人口承载压力,平遥县把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作为有效保护古城的重要举措,做为市政建设的重点,持续予以推进。底,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率先迁出了古城,至共带动8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搬出古城,累计投资2亿多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古城内2万多人口外迁,古城内人口减少到现在的2.7万人,为保护古城、发展旅游创造了宽松的条件。旅游业的发展为平遥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效应和经济效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准,由此人们对于古城保护的意识也就更加强烈,更具危机感,促使所有的人自觉地加入到保护古城的行列中来。

另一方面来看,旅游业发展与文物保护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旅游业的发展,商业人口及游客的大量涌入,使古城也承受着一定的环境压力、生态压力。污水、生活垃圾、汽车尾气等已经平遥古城最大的污染源,也对古城文物古迹的保护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文物保护中,过于标本化、死板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古城的旅游吸引力。

二、旅游发展与传统民俗文化保护

平遥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和明清金融都市的地位积淀着浓厚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平遥方言、服饰、民俗、节庆等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进行了系统的抢救、整理与传承、保护,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传统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有力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春节、元宵节期间,各种各类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吸引来了天南海北的各路游客。

旅游开发使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得到整理挖掘。积极利用文物旧址,开设博物馆、展览馆,增加文化遗产内涵。利用城墙陈列古代兵器展览;利用店铺旧址和遗物开设票号,钱庄、当铺、镖局等博物馆和展览馆;利用县衙旧址设立古代监狱展览馆等等。挖掘整理出城墙古战场文化、双林寺彩塑艺术文化、日升昌票号文化、清虚观道教文化、城隍庙道教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县衙礼制文化、高跷、秧歌等地方风俗民情文化等等,都使游客在观光旅游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感受和体验。其次是各类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发扬。近年来,平遥县先后开发并提升了平遥大戏堂《晋商乡音》和云锦成演艺中心《一把酸枣》两大节目,填补了古城旅游文化娱乐项目的空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县太爷升堂、状元祭孔、镖局走镖、县太爷迎宾等娱乐表演项目;利用摄影大展这一平台举办“漆文化艺术节”、推出了“平遥中国年”系列活动等文化娱乐项目。

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但平遥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游客的大量涌入,商业人口的比例提高,平遥原住居民的大量减少,必然对古城原有的民俗、民风文化等造成严重的冲击。失去原生态文化生生不息传承的土壤,脱离原有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体系,也造成一定程度文化内涵的缺失。

三、旅游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传统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是旅游业最具吸引力的基础和卖点,越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旅游地越能吸引游客的目光。

旅游业直接促进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平遥“永隆号”漆器店店主原是国有漆器厂职工,随着现代漆艺的兴起,平遥原有漆器厂全部倒闭,推光漆器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正是随着平遥旅游业的兴起,平遥漆器作为非物质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才重新进入市场,这一技术才避免失传于世。目前,平遥已经建立了平遥漆器博物馆,有匠人现场演示漆器的做法,而且镇上的小作坊主也在出售着自己加工的各种漆器工艺品。正是靠旅游业为纽带,类似平遥漆器这样的文化遗产才保留下来,并不断融入旅游获得新生。剪纸、盲书等民间艺术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得到了复活和光大;手工布鞋、黄酒酿造、银器加工等传统手工艺产业获得了新生,推光漆髹饰技术、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纱阁戏人制作技艺等四个项目正在申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力构建旅游服务体系,实现了以市场化、商业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原南大街、西大街等传统商业旧街,开设古玩,民间工艺品和乡土特产商店,将平遥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全县各类宾馆、酒店和民俗客栈达到130余家,平遥牛肉、推光漆器、长山药粉、手工布鞋、佛像雕塑、平遥火柴、剪纸等数10种极具平遥特色的旅游产品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刺绣、根雕、泥塑、古刀剑制作、黄酒酿造等民间传统工艺类项目,也大量占领市场,让游客消费感觉,体验文化差异。

能够从旅游中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的多是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一定生产能力和广泛市场消费特征的品牌或项目,部分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整理和挖掘的、市场效益不高的民俗传统文化项目难以通过市场化渠道得到保护。

四、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文化

社会的变化总是伴随着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动。平遥这些年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以及商业人口,不同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给平遥人带来了巨大的文化价值观念冲击,促进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

封闭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被逐步打破,推动了平遥现代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遥人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思想、小农意识,思想更加开放,价值道德观念也趋于多元化。旅游经济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旅游环境的改善,而这又依赖于古城环境秩序和居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平遥这些年旅游经济的大发展正是得益于这一点。尤其是随着“爱古城、讲诚信、争做文明平遥人”和“家家是景点、人人是形象”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古城居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正在朝着文明、和谐、诚信的方向不断发展,平遥古城逐步塑立起了环境整洁、服务规范、秩序井然、和谐文明的国际型旅游城市新形象。

另一方面,旅游经济对原有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快速市场化、商品化,原有的传统文化逐步丧失,道德价值观念更加趋于市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平遥旅游业的勃兴,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促进了文物古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不是一种互不相容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共存共荣的关系。旅游发展改变着平遥文化的原生态,如何在保持平遥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以促进文化传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桃产业调研报告篇4

按照市委书记王锐同志指示要求,11月21日―24日,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明泰,副主席逯克宗和秘书长王小林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和市商务局、市工信委、市电商协会的负责同志,深入到秦州、麦积、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六个县区及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电商企业,对全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赴陇南市成县、礼县学习考察了电子商务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在我市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应用程度不断提升,经营业态日益丰富,配套支撑逐步完善,产业化经营逐年提高。截止10月底,全市共有各类电子商务企业530多户,网店6450多个,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9.6亿多元,约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其中农产品销售额4.2亿多元,跨境电商交易额120万元;建立县级电商中心7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13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79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2.6%,其中贫困村服务点782个占贫困村总数的75.6%。

(一)电商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市、县区相继成立电商工作领导机构,组建电商协会,实行“市上总指导,县区总负责,乡村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加强协调配合,推动工作落实。其次,市、县区制定了鼓励、指导、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市上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等六个文件,通过政府引导、资源整合、协会助推、市场运作、上下联动等方式培养、扶持电商,服务电商,促进有实力、有潜力、有能力的电商健康、快速发展。近三年来,省、市投资8500多万元,用于电子商务示范县区建设工作。

(二)电商平台建设不断加快。一是以天水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天水商城”、省级电商示范基地、示范县区、示范企业为主体,以淘宝、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商平台为基干,以天水在线、天水生活网、农昕花牛、森美易购等本土电商平台为补充,推动电子商务与工业、农业、交通、商贸流通、金融、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与发展。二是作为电商孵化园的天水电子商务产业园,入住电商孵化企业36户,天水66号文化创意空间入驻文化虚拟创客24家。三是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次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融合,利用自己的网站和内部区域网,开展线上线下的商务活动和在线信息服务,增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县区建立电商中心,乡镇建立电商工作站,行政村建立电商网店,农户建立微博、微信直销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市、县区、乡镇、村组、农户的电子商务网络,催生了“烟铺模式”、“清水模式”,开启了助农增收的新渠道。

(三)电商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一是网络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全市已实现光纤网络和4g网络城区、乡镇、行政村全覆盖,比原计划提前三年完成了《关于加快全市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奋斗目标。二是物流快递覆盖率不断提升。全市24个快递品牌取得经营许可网点187个,辐射全部城区和113个乡镇中的91个,覆盖率80.5%,一至十月快递投送量2425.57万件。保税物流、专业物流、产业物流、城乡配送物流、航空物流等不断涌现和发展。三是电子支付体系建设不断改良。全市实现了空白乡镇网点全覆盖和2941个村级行政村智能支付终端全覆盖,各银行及金融机构通过建设改造atm/pos网络,大力开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等新型电子银行业务,打通了电子商务线上和线下的支付渠道,为更多行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保障。

(四)产品品牌培育不断推进。一是积极实施商标战略。全市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6件,地区标志证明商标8件,甘肃省著名商标116件,天水市知名商标80件,国际注册商标2件。二是按照“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商标注册、统一品牌经营”的要求,积极开展农产品知名品牌建设活动,全市累计创建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11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0个、产地33个,绿色食品69个,有机食品2个。秦安县先后推出注册了“桃跑计划”、“秦妃蜜桃”等自主市场品牌,推动电商与农产品培育融合发展。

(五)培训宣传工作不断深入。一是人员培训持续开展。加强与天水师范学院、甘肃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淘宝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成立天水市电子商务学院,构建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高等院校、电商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电商培训体系,面向全市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电商人员培训;各县区积极采取苏宁模式、电商示范、电商夜校等形式,对各电商服务中心及站、点工作人员、企业法人、大学生村官、复转军人、电商创业青年、网店店主、电商运营人员等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培训。2017年,全市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83期,培训1.5万余人次。二是宣传推广持续发力。天水日报、天水在线开设专栏,及时报道全市电商发展情况;拍摄《丰收在网》微电影,宣传电商精准扶贫;开展秦州大樱桃、秦安蜜桃、花牛苹果等视频行动;邀请天水籍名人潘石屹、郭霁虹、袁丫丫分别代言天水花牛苹果、秦州大樱桃、清水青皮核桃;央视财经频道联合国内著名的30家网络直播平台同步直播清水电商扶贫?果真厉害专场,县委书记代言为果农卖苹果,引发了央视、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清水苹果成了“明星果”。通过大范围、宽领域的宣传推介,政府重视、企业主导、个人参与、社会支持的电商发展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二、存在问题

(一)电商政策服务不够完善。一是各县区缺乏电商产业发展规划,政府相关部门联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电商发展仍然停留在企业自由发展的阶段。二是电商统计工作基础薄弱,相关部门、行业自成体系,缺乏统一的统计制度。三是市、县区均未设立电商发展基金,发展电商的工作经费、培训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四是电商商户数量多、规模小,固定资产较少,缺乏银行要求的抵押物,不能取得有效担保,难以取得信贷支持。五是县区商务部门属挂牌单位,没有专门的电子商务工作管理机构,也未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引领、指导、服务电子商务发展的职能缺乏支撑。

(二)电商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一是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电商活动仅限于收集行业信息、发布企业产品信息,获取定单、完成线上交易的能力较弱。二是传统特色产业电商运用层次不高,基本处于“小打小闹阶段”;家电、家俱、五金、机电、建材等传统批零市场的电商化和电商平台化发展步伐缓慢,独立网店较少。三是大型电商企业、本土龙头型电商企业和电商服务型企业欠缺,电商企业的实力和影响力较弱,电子商务对商品销售的带动能力不强。四是农村电商尚处于起步阶段,档次低、规模小、竞争力弱,配套设施较差,物流配送成本较高;部分乡镇电商服务站、行政村电商网店利用率不高。五是跨境电商对税务、海关、结算等环节的对接要求较高,由于缺乏专业企业和专业人员运作,发展迟缓。全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

(三)电商专业人才比较紧缺。从政府电商管理部门到电商企业,从市、县区电商中心到乡、村电商服务站、点,电商应用型人才普遍缺乏。一些经营主体虽然开办了网店,但由于专业水平低,网店运营效果不佳;农村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由于经济实力有限,难以招聘电商专业人才;县区电商中心缺乏指导电子商务整体运营、图片制作、包装策划、创业技能、营销理念等技术要求的专业人员;市、县区主管部门缺乏与电商管理工作要求相适应的复合人才。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电商物流体系不够健全。一是物流配送止步于乡镇。农产品生产者大多分散在广大农村,交通不便,处于乡镇以下的农产品市场主体从事网络销售,物流配送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二是物流配送成本较高。因保险、防破损的需要,土特产品包装费用较大,加之物流服务费用偏高,达到网络零售价值的25%―40%,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据高不下,制约农村电商的良性发展。三是物流冷链仓储设施设备不足。农产品网络交易多为现货销售,产品鲜活,而物流过程中缺乏冷链设施设备,容易导致买卖双方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引起交易纠纷。四是保障“双十一”等购销旺季的物流基础条件有待加强。

(五)农产品组织化程度较低。一是农产品生产经营分散。普遍存在种类单一、数量少、规模小,没有经过分选、加工、包装、策划营销等环节,缺乏精深加工,基本都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不高。二是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的品种类别较多,大部分没有统一生产的标准,如五谷杂粮、蔬菜、土鸡蛋、土蜂蜜、中药材、民间手工艺品等产品缺乏专业、统一的质量标准,不同批次产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客户褒贬不一,信用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也不便于网络上打造天水自己的农产品品牌。三是缺乏统筹运作。天水有自己的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如花牛苹果、秦州大樱桃、核桃、花椒、特色小吃等,但缺乏统一的标识设计、包装策划等,没有形成集群效益。

三、工作建议

(一)加强组织协调工作。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电子商务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适时召开全市电子商务工作大会,审议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决策,协调解决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问题。二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工作调度、工作报告和工作考核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或分析会,及时掌握情况,了解需求,听取意见,解决问题。三是建议利用天水商贸城现有可用设施,研究、论证、建立天水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并将其打造成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四是积极参与和推进电子商务行业标准化建设,规范电子商务秩序,保障各类主体合法权益。五是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基金,重点向电子商务模式创新、产学研成果转化,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中小电子商务企业融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六是在电子商务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方面予以落实。七是借鉴陇南市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总结归纳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会引领、市场推进、金融支持、媒体助力”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二)拓展电商平台建设。一是继续完善和加快市、县区电子商务孵化园和乡村站、点建设,鼓励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参与电商应用、服务平台建设。二是积极发挥市、县区电子商务中心和电商协会作用,帮助电商企业做好配套服务和孵化壮大,为名特优新尖农产品、工贸产品、文化旅游等产品加大网上推广,拓展销售渠道,降低流通成本提供支撑。三是推进建立县区、乡镇、行政村微商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线上店、线下店、微店融合打通,打造三店合一模式。四是鼓励支持商贸流通、工业、旅游、文化、农业等传统行业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实现传统型向电商型转型,推进电子商务与贸易流通、工业生产、金融服务等相关领域联动发展,推动网络化制造和网络化管理等新业态成长。五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重点鼓励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天水设立分支机构,带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六是积极培育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和集大宗商品信息发布、价格指导于一体的网上专业交易平台企业,推动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工程。七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进商场、企业、市场、农村、社区、景区“六进”工程。八是鼓励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大力培育和引进跨境电商企业和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海外仓”,增强对外贸易的实力和水平。

(三)加快构建物流网络。一是加强对物流企业的培育、扶持、引导,科学规划建设天水国际陆港等物流园区。二是加强交通运输、农业、商务、供销等部门与物流企业、电商企业在物流网络建设上的共享衔接。三是鼓励物流企业加强协作、抱团发展、互利共赢,在乡镇、行政村联合设立配送站点,构建以县城为中转、乡镇为基点、村户为终端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送体系,有效解决电商物流配送到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结合全市果、菜、畜产业发展需要和农副产品季节性、易腐性特点,加快生鲜冷链物流建设,提高冷链物流供给能力。

(四)积极培育电商品牌。一是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支持农产品“地标保护”、“绿色”、“有机”、“无公害”等资质申报认证;围绕畜产品、种植产品、旅游工艺品等土特产品,挖掘深层次产品文化内涵,统一策划、包装、设计,提升产品档次品味和知名度,实现产品地域化、特色化和唯一性;围绕果品、蔬菜、畜牧、马铃薯、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积极开展标准修订和标准园创建工作,把产业技术标准明确到每个个体、每个田块,确保网销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共享平台。二是积极培育医疗保健、文化旅游、电子电器、雕漆玉器、机械制造等强势产品品牌,发展壮大优质知名品牌,实现生产、加工和销售产品的特色化和品牌化,促进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现后发赶超。三是继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甘肃名牌”、“甘肃著名商标”;支持“中华老字号”、“甘肃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

(五)加强统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与统计、工商、物流、工信等部门及相关行业的沟通和协作,多渠道、多层次收集电商统计数据。二是规范统计口径、范围,建立政府统计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统计方式,形成互相支持、信息共享机制。三是深入研究探索统计渠道建设的有效方式,坚持点面结合、科学确定代表性样本,兼顾其他数据来源渠道,形成各方数据互补、统计工作与电商行业管理工作互促共进的良好格局。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舆论引导。一是积极开展电商招才引智工作。充分利用天水师院等院校、相关部门培训中心等资源,建设电子商务人才实训基地,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管理和实训操作培训,为电商产业发展和电商扶贫提供人才支持;引导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商从业人员返乡创业,扶持农村青年、未就业大学生、农村致富头人和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开办网点,培育发展网店、网商、供应商;定期开展电商知识下乡活动,为村民提供免费、实用的电商培训,帮助广大群众逐步树立电商思维,掌握网商技能;主动与知名电商企业、大型电商平台、专业院校对接,有针对性地引进具有电子商务管理和研发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鼓励聘请专家顾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对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网店店主等开展针对性培训,培养一批网上销售人才。二是积极开展宣传引导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多途径、多形式加大对电子商务的宣传,强化社会各界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意识、信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广泛开展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和应用,促进全企入网、全民触网;研究制定宣传策划,呼吁在外工作和学习的群体,宣传家乡的特色产品,邀请知名人士担任产品代言人,扩大宣传效应;举办、参与各类电商论坛、研讨会、展示会、展销会,推进合作与交流。

桃产业调研报告篇5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地方财源建设、壮大地方财力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我们海岛,受制于交通运输等自然环境影响,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成为我县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为此我们对我县当前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优化发展第三产业的建议。

一、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主要特点

一是第三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扩张,其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步上升。近年来,我县围绕“渔业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岛”的三大战略,改变了以往重一产轻三产的产业格局,第三产业得到了突飞迅猛的发展。20xx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47亿元,增长16。9%,高于总体增加值2。5个百分点。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其他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20xx年全县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行业综合门票收入4340万元,旅游直接收入6。9亿元,分别增长2。7%、35。6%、53%。在旅游业的拉动下,全县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20xx年全县消费品零售额达到9。13亿元,增长18。6%。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较第一业发展相对滞后。按照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一般标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应不低于45%。从我县三次产业结构看, 20xx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2%,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到56%。

二是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从第三产业内部增加值构成看,与旅游相关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高,但企业普遍效益不高。至20xx年底,我县共有注册餐饮住宿企业14家,其中赢利的只有2家。这主要是由于受旅游季节性因素影响,企业营利时间短,经营成本相对较高。

三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由于第三产业中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业准入限制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产业,准入条件高,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的第三产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

四是城市化水平低抑制了第三产业扩张的需求。由于我县是传统的渔业资源型经济,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目前受自然资源影响,渔村出现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困难,渔民的就业领域没有得到充分扩展,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出来。

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税收的影响

(一)第三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为地方税收总量的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地方税收的贡献逐步增加。20xx—20xx年,全县地税收入总量由2217万元增长到5400万元,平均增长19%。20xx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47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地税收入占地税收入总量的比重由20xx年的48。9%增长到20xx年的64。4%。预计20xx年全县地税收入总量将达到6000万元,第三产业地税收入占地税收入总量的比重将达到67%以上,成为地税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第三产业税收的地方贡献率对优化收入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全县近五年的第三产业税收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所产生的地方级收入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为77%,而第二产业税收所产生的地方级收入占第二产业税收比重为66。7%(只分析地税收入中的比例,如果考虑国税收入,比例将会更低),第三产业地方级贡献率高第二产业10多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所得税体制改革的影响,第三产业地方级贡献率呈逐年增长态势,20xx年达到了79。3%,比5年前提高了25。2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的征收控管相对严密。从全县第三产业所辖的几个具体行业来看,除批发和零售业外,其他行业全部是缴纳营业税的行业。对此,地税机关可以通过发票实行以票控税,源头控管,最大程度防止税收流失。税控机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了对服务业的税收管理。因此,第三产业管理手段和方法容易操作,征纳环境相对较好。

(四)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不均衡影响我县地方税收的协调发展。从20xx年第三产业各行业实现的地方税收分析,占全年地方税收比重较多的行业有房地产业(24。9%)、交通运输业(25%),而一些新兴的第三产业如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居民服务业等行业占地方税收的比重都很低,特别是我县的餐饮住宿业只有5%,批发和零售业只有3。3%,这与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主导经济明显不相称。而这些行业与传统行业相比,其实现的税收通常为营业税和一些地方税(费),这些行业发展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要大于传统行业的地方税收贡献率。因此,应加大工作措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税收贡献率大的行业。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资金投向,努力培植第三产业税源,大力发展对地方税收贡献率高,地方政府收益多的行业。要努力打造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保证第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拓宽空间。积极发展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刺激服务业需求。在当前经济基础条件下,应着力研究城镇建设的布局和规模,通过城市化建设,带动县城城区和周边城镇旅游、餐饮、房地产、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三)巩固壮大传统服务业,打牢第三产业发展基础。传统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基础,要在扩大传统服务业规模、实现总量突破的基础上,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紧紧抓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有利时机,巩固提升以旅游服务、餐饮服务、房地产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要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支柱行业和龙头企业。要鼓励、支持餐饮服务业,形成高中低档梯次发展的格局。要加速市场体系建设,提升辐射力,在城区商贸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旅游纪念品基地建设。要发展现代流通业,加速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

(四)优先发展新兴行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档次。在加快发展传统消费产业的同时,应充分依托区位、科技、人才等优势,把大力扩大现代娱乐服务业规模、提升消费型服务业层次、打造新兴服务业品牌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三大重点抓紧抓实。在娱乐业发展上,坚持与旅游业发展相统一,打造多项目、多种方式的娱乐业,扩大娱乐项目的覆盖范围,坚持南五岛的统筹发展,加快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建立优势项目。在房地产业发展上,结合我县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持住宅建设的合理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进一步搞活岛外人员进岛购置商品房,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在旅游业发展上,把旅游开发建设同城市建设、妈祖文化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配套服务,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坚持多措并举,实现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坚持立足自身与招商引资并举,既要发展壮大现有企业,又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人才注入第三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中介服务等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力发展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型生活性服务业。坚持市场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并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县乡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切实为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一)切实提高服务质效。对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减少办税环节,简化办税流程,努力做到手续从简、审批从快、期限从宽、优惠从高,切实提高服务效能。

(二)正确处理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特别做好二、三产业分离工作,在规范中促进,在促进中发展。对第三产业涉及的行业,合理安排税收检查计划,避免重复检查。

(三)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开假票、做假的账、两套账、账外经营和虚假申报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加大违法案件曝光力度;对于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努力保持税收公平,建立和维护第三产业竞争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严格执行税收法定权限。第三产业发展形式多、涉及面广,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经济形式和新型业态。对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策性问题,要认真调研,慎重解释,及时反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和谐外部环境。

桃产业调研报告篇6

为进一步落实建筑节能工作目标任务,了解和掌握建筑节能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推动建筑节能工作,日前通过对我市建筑节能、墙改工作情况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x年我市认真按照《建设厅200x年建筑节能工作要点》要求,安排布置本地区建筑节能、墙改等相关工作,新建建筑全面实施50%的节能标准,着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面推进我区建筑节能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一) 建筑节能工作扎实有效

新建建筑全面实施50%的节能标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建筑节能相关政策规章,以施工图审查为突破口,以执行技术标准规范为保证,以建筑节能示范工程为载体,以强化监管为手段,推动本地区建筑节能工作的健康发展。200x年1-12月,全市新建节能建筑210万平方米,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比率不断上升,设计阶段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比率为100%;全面开展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08年9月起,我市对12层以下(含12层)的住宅及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逐步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二)积极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

一是“禁实”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已基本实现了城市规划区内严禁使用黏土实心砖的目标。同时将“禁实”工作向农村延伸;二是“限粘”工作进展顺利;三是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和应用比例不断扩大。经过对传统制砖业进行提升改造,形成了一批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新型墙体材料的市场占有率不断增长,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占建筑工程总量的比例不断攀升。

二、存在问题

1、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太阳能设计的比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设计阶段节能设计的比例基本为100%、太阳能设计的比例基本为80%,但部分工程施工阶段擅自降低节能标准,经济适用房和部分政府投资的迁移安置工程取消太阳能热水系统,给推进建筑节能工程造成一定阻力。

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困难重重。由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存在着结构形式复杂、产权形式多样、缺乏融资渠道和专项资金支持等问题,加之对各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认识上的“误区”,致使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困难多、阻力大,真正意义上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尚未启动。

3、墙体材料 “限粘”工作未彻底到位。部分框架结构建筑墙体仍采用粘土砖。

三、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建筑节能工程的监管力度。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颁布实施,认真做好学习和宣贯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对本地建筑节能工作管理程序及监管措施进行排查梳理,查找问题,补缺漏洞,建立健全建筑节能工程从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严把节能工程建设过程各关键环节-设计图审、招投标、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及备案、住房产权登记等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建筑节能工程竣工验收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比率。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和建筑节能施工标准的要求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以及建筑节能标准、节能设计文件、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及监理合同对节能工程建设实施监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要规范进场材料的复检和抽检程序及资料管理,确保进场材料质量安全。要严格把好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竣工验收备案关,对不符合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工程,不能进行竣工验收备案。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房屋时,应当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在房屋买卖合同、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中载明,并做到真实准确。

2、全面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要结合《建设厅200x年建筑节能工作要点》尽快组织本地区既有建筑普查活动,对本地既有建筑的存量、结构形式、建造年代、能耗及采暖方式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做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项目储备。确定本地区重点改造区域和项目,制定改造规划,多渠道筹集落实改造资金,编制本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方案》。按照《建设厅200x年度建筑节能工作要点》目标任务,做好200x年度建筑节能工作的安排布置和实施工作。

要充分利用国家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奖励资金,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每年可以选择1-2个产权归属明确,改造资金落实情况好,改造后效果较为明显的工程进行试点,为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效监管体系建设积累经验,进行技术准备。

3、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江苏地方标准图集《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建筑构造应用图集》已经发布,要按照要求,做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规划、安排和布置。要把太阳能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纳入节能减排和建筑节能工作内容,要以试点示范工程为先导,以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应用为重点,研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相应的经济激励和约束政策措施,加强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快推进本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进程。

4、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培训和宣传。要结合建筑节能实际工作需求,做好建筑节能技术培训。重点针对实施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太阳能建筑应用技术等相关标准、规范、应用图集的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培训,使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熟练掌握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的内容和要求,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各地要继续加大建筑节能工作的宣传力度,要不定期组织建筑节能工作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等各种渠道和媒体广泛宣传建筑节能,积极营造建筑节能工作领导重视、社会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并积极参与的良好社会环境,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健康发展。

桃产业调研报告篇7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丝绸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占有7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近年来,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土地资源减少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扬,南方桑蚕主产区出现了产量萎缩趋势,植桑养蚕的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国家农业部、商务部和财政部多次下发文件,支持全国开展“东桑西移、南蚕北移”工程建设,还相继抢购一空出台了支持中西部地区植桑养的优惠政策。我县应抓住这一机遇,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出发,大力发展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桑蚕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登上新台阶。

拥有省内科研指导优势。1958年成立了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蚕蜂技术指导总站和天蚕保护管理站,在东部山区、半山区开始生柞蚕,目前年产柞蚕5000吨,还开发了每公斤价格高达3000美元的稀有天蚕丝生产,是国家重要的柞蚕生产基地。多年来,我省一直致力于桑蚕生产科研,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省蚕业研究所历时二十多的培育成功了“龙桑一号”抗寒蚕树新品种,在我省北纬49度以南地区栽培实验获得成功,使我省发展桑蚕生产有了可靠的种质保障。同时,哈尔滨鑫森淼公司成功丢弃出了适合北方地区的“龙一”速生、丰产、叶质优良、适应性较强的桑树品种,现已养蚕20张,单产49公斤,总产茧量达980公斤,产值24000元,纯收入21000元。欧亚达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森宇蚕业公司、讷河等地已在筹备组建桑蚕缫丝企业,产业链条完备。

我县植桑养蚕资源富集。我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耕地面积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且我县半山区地貌特征更加适宜发展桑蚕产业发展,据初步统计我县可栽植柞蚕林和柞矮林的'山地约 公顷。目前,已有闫家、大八浪等乡镇开展了柞蚕养殖生产活动,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桑蚕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老年和妇女劳动力就可以操作和管理,因此在我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桑蚕生产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桑、蚕一身都是宝,所有物质都具有广泛用途。桑树是阔叶乔木,还可作为生态建设和声调美化树栽种,果实桑椹既可作为水果,又可加工食品饮料,桑叶可加工保健茶。蚕的所有东西(含排泄物)都可以通过精深加工成为保健食品和药品,属市场稀缺资源。主产品生丝与丝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出口额逐年增长,价格不断攀升。桑蚕生产具有生长周期短、投入少、市场风险小的特点,效益十分可观。栽植一亩桑树一次性投入成本约600元,但可利用期为30—60年。从第二年开始可养1张蚕,1亩地纯收入就在500元左右。第三年养1.5张,产值1400元,纯收入1000元。养一期蚕的生产周期仅为28天,年投入产出比为1:6,与玉米、大豆的年纯收入比分别为4.2:1、2.6:1。我县生产的桑蚕单茧抽丝长度在1200—1800m(南方单茧抽丝长度仅在600—1000m),茧层率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上车茧率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解舒率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解舒丝长比全国平均丝长多110米,舒解度好,丝质洁白光亮,走俏国内外市场。

国家提出“东桑西移、南蚕北移”后,我省中西地区已纷纷制定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植桑养蚕。对此,我县应调蓄重视,认真研究,把桑蚕生产作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新举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切实加大宣传组织力度。有关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植桑养蚕的好处,引导基层干部群众把发展桑蚕生产做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大事来抓。将我县桑蚕生产纳入到有组织、有目标、有序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轨道上来。明确桑蚕生产组织推广工作牵头部门,统一规划和组织全县桑蚕生产。强化与省内桑蚕技术研发和推广机构的联系,并在工作经费和必要的设施设备上给予支持。充分发挥农业、林业部门的职能作用,为桑蚕开发搞好服务。

利用和发挥植桑养蚕大户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县桑蚕业快速健康发展。

狠抓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按照优质茧基地的建设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建立优质高产桑蚕基地示范片(点)。在重点乡镇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区,统一桑园栽植模式,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服务指导。

大力推进科技兴蚕。一是积极引进推广桑蚕新品种。在发展新桑园中,积极把好种苗磁,主选耐寒性强、适宜在北方生长的桑苗。二是大力普及桑蚕适用技术。业务主管部门应认真总结推广桑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蚕茧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三是加强桑蚕技术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示范区,使桑蚕开发初期就纳入到标准化生产轨道。四是加强乡镇、村级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各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把持与配合,扩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积极发展缫丝加工龙头企业。培植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桑蚕产业化是推进我县关键,也是延伸桑蚕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收益的重点一环。应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重点培养发展一批牵动能力强的缫丝加工企业,加快对桑蚕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丝制品和桑蚕保健品加工水平,使之成为推动我县农业经济的又一新兴产业

5、为南桑北移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通过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土地整理、良种补贴、

农业标准化等项目给予支持。金融部门对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应给予信贷支持。

《桃产业调研报告最新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