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6篇

时间:2024-05-24 16:41:46 分类:工作报告

撰写调研报告时,必须对数据进行准确的梳理和清晰的阐述,调研报告是调研任务的文字证明,是推行一项程序的文字参照,下面是小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6篇,感谢您的参阅。

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6篇

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篇1

根据县委、政府《关于开展重大课题调研的通知》(永通〔20xx〕 11号)文件要求,由县人大副主任李茂春同志任组长,县旅游局局长杨希会、文体局支部书记毕金华、宣传部文产办主任刘景明、民宗局副局长范桂英等组成的调研组一行6人于9月13日至15日历时3天先后深入德党忙海湖aa景区、勐汞观音洞、永康镇仙根风景区、班卡的石洞寺、树包塔、乌木龙的桑沼哩和金厂坝水库等10大景区(点),对我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实地踏看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4场,广泛听取了有关乡镇和景区管理人员的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24年9月底我县旅游总人数为9.1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8人,一日游4.82万人,占总人数的52%。旅游总收入达2138万元。这些游客多数是前来参加节庆、会议、商务和探亲访友,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朝拜、度假、观光旅游者并不多。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且发展缓慢,到目前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为:

(一)规划不完善,实施缺乏恒性。虽然在2000年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如忙海水库、勐汞观音洞等景区景点未制定详细规划,影响了深度开发。

(二)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四)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五)宣传促销经费不足,宣传工作得不到深层次开展。由于我县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各级给予发展旅游业的资金不足,没有专项资金对旅游景区(点)投入开发,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深层次开发利用。为此出现旅游收入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包装、打造、宣传、炒作、营销方面,文化底蕴挖掘不深,大部分只有形式而未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娱乐性、竞技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文化旅游项目不多,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节庆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融入不深,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在宣传促销方面,没有系统的宣传促销计划,缺乏足够的宣传促销经费和健全、长久、高效、新颖、密集的宣传机制,未能把全县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全方位、多角度的推介出去,使得全县文化旅游业整体知名度不高,辐射范围狭窄。

二、重点开发的旅游线路

旅游开发的重点是以开发预期的效益为基准,根据景区资源特色与开发价值,交通区位与景区开发建设依托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等要素分析而确定。从景区价值看,大雪山、aa级忙海湖景区、万亩芒果园、仙根、观音洞等景区(点)各有特点,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1、大雪山观光、探险与科考旅游地

开发条件:大雪山探险考古区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包括周围一些民族村寨和景色秀丽的山区水资源。大雪山距县城德党约170公里,距市府临沧90公里,景区内有成片的常绿阔叶林、姹紫嫣红的杜鹃花海、气势壮观的瀑布、险峻造型的地貌景观,冬春季银装素裹的冰雪景色,景象万千、变幻莫测的气候等,共有高科研价值的珍稀动物466种,植物1639种,其中有豚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绿色孔雀等为代表的5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南红豆杉、长蕊木兰、桫椤、千果榄仁、水青树等为代表的1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是观光、探险、考察的旅游胜地。

开放方向:在严格保护大自然和当地少数民族人文特色的前提下,发展以探险、科考、观光休闲为主的旅游。

2、永德万亩芒果园农业生态观光旅(含仙根景区)游区

按生态旅游、商贸城镇的要求,充分发挥永康自然、地理、区位诸多优势,在对万亩芒果园农业生态的开发中,结合对仙根景区的开发,建设营造万亩芒果园生态观光旅游地,突出亚热带风情。随着景区的进一步开发,逐步将万亩芒果园生态旅游、仙根景区、班卡树包塔、石洞寺等景点连接成一条旅游专线。

3、忙海湖、勐汞观音洞休闲度假区

以勐汞观音洞为中心,将忙海水库、观音洞、温泉连成一线,形成忙海湖光、宗教朝拜、民族风情、温泉康体中心、勐汞大理石工艺精品等综合一体发展目标的旅游景区。

4、棠梨山森林公园。棠梨山属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333公顷,海拔2649米。保存着大面积原始状态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季风常绿阔叶林等生态系统。动植物类型繁多,植被丰富,可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团队和驯化繁育野生动物等活动。目前,已有电视转播塔,人行便道畅通,是旅游、科考、居家休闲的好地方。棠梨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县城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一个场所,可结合松山公园的开发,在棠梨山铺设游路、建休闲亭等,适当时候引进一家二星级宾馆,集住宿、娱乐、餐饮为一体,填补县城无休闲娱乐场所的空白。

三、要采取的措施

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增长速度快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省内一些地区掀起了新一轮文化旅游发展高潮,为进一步促进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们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统一思想,坚定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不动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发展的过程。高度认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就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旅游市场就是推动文化产业建设的宽广平台,抓住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正视差距,坚定信心,知行合一,以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奋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明确思路,协调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正确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认识文化也是生产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始终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由政府来投资、管理,重点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前提和基础;经营性文化产业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按市场规律办事,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要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县的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对文化旅游产业要加大政府的引导性投入。要根据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增加文化旅游产业专项经费,用于规划编制、项目包装、宣传促销等。

(四)立足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要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做好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储备和规划包装,强化招商意识、健全招商机制、落实招商责任、培植招商主体,按照市场规律多轮驱动,大胆进行资本运作,放大资本乘数效应,千方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一是深入整合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盘活各文化单位和旅游景点的土地、品牌等潜在优势资源,做大、做活、做优、做强存量部分;二是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有实力、讲信誉的民营企业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三是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用好县政府的钱,集中财力实施重点突破,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五)务实创新,稳妥推进体制改革。一是要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二是要分类指导,推进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三是要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以优势资源引资金、以优势产权引资金、以优势项目引资金,将景区景点的经营权依法有偿出让给国内外企业、组织或个人,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

(六)营造环境,培养和引进一批人才。人才资源是文化旅游资源中最活跃的核心因素,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决定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要想方设法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经纪人、企业家来永德创业,通过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既懂文化又熟悉市场运行规律的复合型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艺术创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基本功扎实、德艺双馨的艺术表演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民间文化人才队伍。

(七)加大外宣,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一是要创新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机制,找准宣传载体。立足县情,突出永德民族文化特点,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如永德民歌精选、永德民间故事集、宣传画册、景点专题宣传片等,进一步物化宣传工作。二是创新文化旅游节会组织方式。充分发挥节会的宣传促销作用,突出特色,重点举办好以桑沼哩节、芒果节勐汞观音洞庙会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节会,不断创造新的热点和亮点,聚集人气。

四、效益分析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和社会效益兼备,经济效益良好。一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二是培育后续财源增长点;三是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起明显的拉动作用;四是增加社会积累,把资源开发引入良性轨道;五是为当地富余劳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六是满足城乡居民的旅游欲望,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七是提升永德知名度和吸引力,对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篇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乡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乡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中心由副乡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迁,于乡党委政府划拨土地重建文化站,10月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文化岗位现有3人(大专学历),工资和业务金费得到落实,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于文化站业务金费3万余元。文化中心活动正常。目前,有6个村委会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依托彝、壮族传统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蕴,切实加大了对文化阵地的建设,使文化阵地由平面的、单一的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乡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目前,全乡14个村委会共有文化室6个、农村文化户14户、文艺演出队5支;文化爱好者队伍也十分庞大,全乡有群众文化业余骨干xx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二)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县、乡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户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四)文化保护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乡由于受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先进文化乡镇”创立活动,完善文化阵地设施。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发展业余演出团队,搞好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更好的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五)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篇3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 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 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篇4

4月18日至23日,在副市长的带领下,我市部分纺织企业负责人一行15人,赴浙江兰溪、江苏湖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对接活动,先后参观考察了中国立马控股集团、浙江佳而美纺织、浙江鑫浪纺织、浙江七星纺织、江苏旷达集团、常州马杭色织布、江苏瓯堡纺织染整等企业,以及湖塘纺织城、湖塘纺织科技发展中心,并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了两地在纺织产业发展上的经验做法介绍,与当地企业进行了对接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两地纺织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xx市纺织产业发展情况。xx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是“中国织造名城”。全市现有纺织企业1300家,从业人员5.1万,规模以上企业217家,其中织造企业1150家(含毛巾企业275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6家。织布机1.3万台,其中进口喷汽织机3150台、剑杆织机8000台,织布无梭率达100%;环锭纺35万锭,气流纺6400头;印染生产线7条,后整理线22条,阔幅平网印花生产线7条;年产布10亿米、毛巾6亿条、棉纱10万吨、家纺用品等800万套。,棉纺织工业实现生产总值80亿元,其中织造企业产值达68亿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84.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6.9%。纺织工业年上交税收3.2亿元,且每年以30%左右的幅度递增,年出口交货值25亿元。

(二)湖塘镇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江苏xx市xx区湖塘镇是闻名遐迩的“纺织之乡”、“全国色织布中心”和“中国织造名镇”,两度获得“中国乡镇之星”殊荣。全镇现有工业企业4660家,其中从事纺织服装生产的企业2800家(其中色织面料生产企业约占半数以上),从业人员10万余人。现有织机4.4万余台,其中喷汽织机3500台,剑杆织机30000台,有梭织机10000台,经编机500台,喷水织机150台,形成了以色织面料、牛仔面料和灯芯绒面料为主、以针织面料和产业用面料为补充的产品结构。培育了“江苏新光”、“浩华纱罗”、“顶呱呱”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全镇纺织企业完成产值136亿元。

二、两地纺织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高起点定位,提升产业档次。兰溪、湖塘地处江浙地区,棉花资源有限,发展纺纱优势不明显。为此,两地都把发展重点定位于织造、印染、家纺等纺织行业下游产业中高端产品上。xx市有纺织企业1300家,其中织造企业1150家,占纺织企业总量的88.5%以上;湖塘有纺织企业2800家,其中色织面料企业占半数以上,企业普遍应用“无锭纺纱、无梭织造、无纺成布、无水印染”等先进技术,产品实现了系列化、配套化、个性化、时尚化。产业定位的高起点为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高精尖装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设备,淘汰落后产能,两地政府都出台了对纺织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xx市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对纺织企业购买无梭织机进行补贴,每购买1台喷汽织机财政补贴1万元,购买20台剑杆织机补贴1万元。同时,对每台织机规定最低纳税额标准,遏制低价无序的恶性竞争,促使企业应用高端设备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湖塘镇提出了“纺织强镇”的发展战略,扶持引导纺织企业投入80多亿元进行技术改造,普通织机已基本被先进的剑杆织机、喷汽织机、经编机及整经机所替代;印染、后整理、服装等行业逐步引进筒子染色机、球茎染色、浆纱机及莫里森、门富士后整理生产线等国际先进设备,使得湖塘纺织产品逐渐与国际高档服装面料接轨。

(三)高质量管理,打造高档次产品。兰溪、湖塘十分注重企业的管理。湖塘镇针对纺织企业制定了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网络体系,制定了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所有企业都推行了技师责任制和质量工资制。在湖塘镇江苏旷达集团生产现场,我们看到,生产设备一尘不染,流水线生产井然有序,物品放置规范到位。该企业先后通过了iso/ts16949(版)标准评审、德国dqs公司颁发的质量体系论证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企业在“精益生产、顾客满意、实现零缺陷”的质量方针指导下,致力于原材料到成品品质的把关和提升,实现了高标准的品质管理。

(四)高素质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兰溪、湖塘两地企业非常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每年都组织纺织企业选送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到纺织院校、先进棉纺织企业深造、锻炼,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当地政府还鼓励企业赴上海、北

京等人才高地招揽人才,用灵活的机制、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人才。浙江立马、江苏旷达等企业中高级技术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大量的人才储备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保障。xx市到底,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家,省级新产品近20个,省市高新技术产品50多个。同时,企业注重同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横向合作,大力研究开发新型特种纺织原料、织造工艺、染整后处理工艺等,纺织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时俱增。xx市共有中国名牌1个,浙江省名牌3个、国家、盛市著名商标9个,江苏湖塘也培育了一大批品牌产品。这些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使两地纺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五)高水平配套,营造优良发展环境。湖塘镇开发建设了武进纺织工业园、城西工业园和湖塘印染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园区内建有热电厂、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实行统一治污、统一用电、统一供热、统一收费,并在产业聚集区内集中建设标准厂房等。同时,成立了纺织科技发展中心,为湖塘纺织企业提供优良的产品研发、设计、检测平台,实现设施公建、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投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发展。xx市在兰溪西郊开辟了面积达1000亩的灵洞工业园,作为发展纺织业的专业基地,政府在产业配套、社会协作、基础设施等方面,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纺织品监测中心、纺织网、纺织协会等服务机构,努力为企业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根据兰溪织造名城建设的规划,“xxx”期间,兰溪纺织产业将以经济开发区为轴心,建成占地13000多亩,入园企业500多家的产业园区。并按照产业集聚和资源共享原则,建立纺织生产研发中心、质量监测中心,以及纺织工业网、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

三、加快我市纺织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市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中国棉纺织蜡染名城”,与兰溪、湖塘两地有很强的互补性,其纺织工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我市纺织工业的发展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标准制定产业规划。产业要发展,规划必先行。建议依照国家和省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认真制定适合我市的振兴规划。要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能量集合”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高标准、高质量地制订发展规划,向上游发展良棉种植、精细加工,向下游发展高支纱、服装及服装面料、床上用品及装饰用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到xx年,纱锭达到250万枚,无梭织机达到3000台以上,清梳无卷化率达到60%,无接头纱比例达到70%,无梭布比例达到80%,精梳纱比例达到50%。年生产各类棉纱420万吨,各种布5亿米,各种针织服装1000万件。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利税12亿元。

(二)高投入拉长产业链条。通过增投入,膨胀规模,壮大发展实力;抓延伸,突出主导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培育竞争优势,膨胀产业规模。到xx年,纺织企业累计投入力争达到60亿元,重点技术装备水平达到90%,其中40%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用先进的剑杆织机、喷水织机、喷汽织机、经编机及整经机所替代普通织机;印染、后整理、服装等行业逐步引进筒子染色机、球茎染色、浆纱机及莫里森、门富士后整理生产线等国际先进设备。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产业,重点抓好已与温州服装商会签约的总投资16亿元的山东临清温州服装产业园建设,建成集服装制造、商贸流通、商务洽谈、设计创意、时尚发布、论坛会展、培训交流、度假休闲、生活配套等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园区,提升临清纺织产业档次。

(三)高强度加强技术改造。当前我市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遭受困难,主要原因还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为此,要把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设备,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继续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梭、无接头和精梳)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升级,加快发展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产品,做到普通产品规模化、特殊产品订单化;加快发展紧密纺关键专件、高档喷汽和剑杆织机等新型设备,力争到xx年全市细纱机全部完成节能风机的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淘汰“1”字头细纱机、1979年及以前生产的a512、a513系列细纱机、b581、b582型精纺细纱机、bc581、bc582型粗纺细纱机,提升装备水平。同时,严格贯彻执行(关于加强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准入管理的实施意见),建立并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行业中各类高能耗、高排放新建

项目严把准入关,从源头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杜绝新增落后生产能力。

(四)高起点进行自主创新。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深入贯彻实施品牌战略,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兴市之路,以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和集聚,提升综合竞争力,有效应对国际国内激烈竞争。要学习湖塘镇“区域品牌”与企业“名牌产品”共同发展的道路,在推进策略上,“区域品牌”以“中国纺织蜡染名城”为品牌标志,作为区域纺织服装企业共享的资源,企业名牌产品以“三和”、“白羊”、“艾诺”为代表,带动更多的优质产品和品牌。引导企业重视科技投入,积极推进科企合作,帮助企业建立科技成果引进渠道、科技合作渠道,鼓励企业加强与各研究所、学校等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重点研发120支以上高支纱、功能性新面料用纱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纱线产品,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赢利能力。企业技术中心每年都要研发2-3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争取做到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推广一批。到xx年,争创中国名牌2个以上,省名牌5个以上。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以上,中型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五)高水平建立公共平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加快公共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尽量争取国家扶持。组织筛选和上报符合国家要求的重大项目,积极帮助申报争取国家及省各项资金支持;二是加大奖励力度。落实好临发4号文件,对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中国名牌、驰名商标)以及省级荣誉称号(山东名牌、山东省著名商标)的,分别给予30万元和5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当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xx市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分别给予30万元、5万元和2万元的资金补助;对当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奖励企业20万元和5万元;对于成功上市的`企业奖励50万元;对当年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重点项目,按实际形成投资额的万分之三奖励企业法人代表;凡重点企业当年新增税金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按照新增税金的2%奖励企业法人代表。三是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制定专门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对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给予奖励,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2、加速建立融资担保平台。一是努力做好银企对接。积极贯彻国家适度宽松的金融政策,定期组织重点项目、骨干企业与各金融机构对接,向企业推荐金融产品,向金融机构推荐重点项目和优势企业,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二是要抓好金融服务创新与业务品种开发。积极研究采取循环贷款方式,改变传统的一次性贷款方式,“一次抵押、多次借款、随时还款、循环使用’’;大力推广农信社的“大联保体贷款”的做法,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三是积极筹建担保公司。今年力争组建2家担保投资公司,缓解我市企业担保抵押难的问题。

3、加快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公共研发平台就是集中一个产业或全市的科技力量,建设成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基于产业集群的行业联合研发体系平台。可为该产业的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公共研发等平台服务。一方面,解决了投入大、要求高,单个企业难以建立的难题。另一方面,公共研发平台既可以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也可以把研发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向企业推广,实现互惠双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及市场竞争力。

4、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一是设立市行政服务大厅,凡有审批职能的市直部门都要在大厅开设服务窗口,由各单位业务熟、责任心强的精干人员值班,并简化审批程序,按照从简、从快、从优的原则集中办理有关手续,实现“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二是建设特色产业聚集区,可采用bot(即建设-经营-转让)、tot(移交-经营-移交)等方式,在产业聚集区内集中建设标准厂房、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等,实现设施公建、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投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发展。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宣传推动提高产业知名度、组织参加或举办大型行业展览活动,提供信息,加强交流,促进发展。

5、积极筹建专业批发市常积极培育两个市场。即原材料市场和专业交易市常通过横向拓宽、纵向拓展,建设一个有规模、上档次的专业交易市场,吸引更多的上下游经营业户、纺织机械及配件经营户或印染加工联络处等中介加入,带动纺织产业拉长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我市的影响力。

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篇5

近年来,电子商务作为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化,正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县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住宿、零售等行业为主的电子商务应用与服务模式。

(一)电子商务发展氛围逐渐浓厚。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我县《关于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意见》和《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扶持对象、扶持重点和扶持措施,为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和发展环境。

(二)电子商务发展初见成效。目前全县电子商务用户达191家,主要涉及旅游、住宿、零售等行业,形成了以服装、特色产品、日用品、房间和景点门票订购等为主的电商体系。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建成集商贸、金融、通信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农家店35家,促进了农村市场网络零售业发展。

(三)城乡快递物流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全县共有快递物流企业17家,其中快递企业12家、物流公司及物流托运部5家。随着境内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善,部分快递物流企业已在乡镇(园区)设立快递服务站,服务功能延伸至村,方便了城乡居民网购网销,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网络运营商加大了对县域内网络铺设力度,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县、镇、村三级体系的信息网络,进一步优化了电商发展环境。今年,计划建设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__*镇、__*镇、__*镇电子商务服务站;__*村、__*村、__*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目前已确定服务中心、站、点选址,随文上报了《__*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待县政府审议后实施建设,并积极与省内大型电子商务科技公司衔接,筹建县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全县电商从业者提供专业服务和运营指导。

我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处在起步阶段,与省内外电子商务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应用范围不广、水平不高、主体不强、配套支撑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一是大部分企业、商家缺乏发展电子商务的前瞻意识,没有利用电子商务提高经营效率的观念,缺少带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二是我县农产品结构单一,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农土产品的开发、包装等产业链条还未形成,无公害、绿色环保、地理标志标识等资质认证缺乏;三是政策支持不够,需要政府部门制定面向电商企业、网络平台和个人创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四是我县从事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较少,网络维护、it外包、美工、运营等电商专业人才紧缺;五是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办公场所和经费等问题未落实,亟待县政府协调解决。

(一)强化舆论引导。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农村宣传专栏,大力宣传电子商务,普及电子商务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和从事电子商务的认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壮大电商主体。选择县内具备电子商务发展条件的企业,加大培育力度,打造一批以网络交易为核心、以供应链管理为支撑的网络零售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小杂粮、土蜂蜜、铁皮石斛、灵芝等适应网络销售的本地产品,打造具有电商竞争力的__*特色品牌。鼓励个体工商户、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农村致富带头人、待业青年等群体开设网店或网下实体店,实现自主就业创业。

(三)加大政策扶持。制订出台鼓励电子商务发展奖励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规模建设、房租、税收、参展、人才培育等方面给予相应政策扶持。

(四)加大人才培育。积极邀请电商专家、网上创业的成功者对我县电商从业人员开展系统的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加大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优先录用,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和高级人才参与到我县电子商务建设中。

(五)加快项目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站、点建设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尽快解决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选址、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设施设备配备、设立专项资金等问题,确保今年11月底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3个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站、3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

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篇6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会议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本乡实际,紧扣调研内容,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活动。

一、乐居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苹果、水稻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基础设施优势。全乡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沟渠纵横交错,抗旱水窖遍布地块,为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区位优势。昭大公路贯穿南北,渔洞水库专用线途径乐居、上街两个村,洒渔河烟柳与乐居、上街两个村遥遥相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四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乡级干部队伍,为宣传乐居和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乐居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乐居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乐居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乐居的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可以依托科技示范园,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昭大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庭院果园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发展水面养殖业观光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库、桃树井水库从事水产养殖,还可以在水库周围添置一些必要的设施,方便游客垂钓和打捞;还可以设置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乐居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3、民俗民风旅游。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4、农村节庆旅游。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农村老年协会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5、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乐居的野菜、豆干、腊肉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乐居大河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顺河绿化,打造“乐居烟柳”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区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2、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3、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一是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三是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4、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乡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