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学小实验作文7篇
优秀的作文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众所周知,作文在语文考试的比重正逐年上升,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做科学小实验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
做科学小实验作文篇1
听说有一张纸,用手对折不超过九次,你相信吗?我刚听到的时候,应该和你们一样是不相信的。
实验开始了。首先,我拿出一张a4纸,角对角,边对边,用手轻轻一折,按压折线,毫不费力折整齐:这不是很简单吗?怎么会折不到九次呢?我冒起了许多小问号,丝毫不相信这个事。
紧接着,我折到了第四次,丝毫没有任何压力。当我折到第五次时,要开始用力了:现在只不过用了一点力,肯定能折到第九次的吧。我要稍许用力,才能压出折线并且无法折叠整齐了。我内心出现了些许波澜在滚动。
我折到了第七次,脸部一片狰狞,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才折出来,我只喘着粗气。我折到第八次时,无论怎么大力对折,怎么用力按压,也无法折出一条线,纸窝成了一团。这肯定是因为a4纸太硬、太厚了,于是我换成了轻薄纸巾。这一次,我又百思不得其解了,觉得十分怪异,毕竟两种纸都只折到了第七八次,我咬紧牙关,几乎要站起来按压,但还是折不出了更多次了。呵,居然是真的!原来数学中有个概念叫指数爆炸,当折到第八次时,就有1024张纸了,真是难以置信!
原来,任何一种纸都不可能对折超过九次!我明白了不能用经验来判断一件事的是非,要实践去证明答案!
做科学小实验作文篇2
星期四的上午,原本以为科学课也会被我们万能的语文老师所占掉。但没有想到奇迹发生了。语文老师竟然要出去教研活动,举天同庆,我们终于能上副科了。
上课的时候,在我们班班长的带领下,走进了科学实验室。我们的科学老师早已准备好了科学本以及实验材料。看到我们做好了,科学老师清了清嗓子说:“各个小组的组长上来把科学书领好发给组员们”组长们听到老师的命令连忙走上去把书领好给组员们发了下来。我刚拿到书,科学老师老师就有说了起来。“各位把书翻到25页,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实验。”“各位看好,这里有一瓶醋和一瓶小苏打,我要是把它们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呢?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问题一问下去,全班一片死寂,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
科学老师见了并不生气,而是富有智慧的扫视了我们一下,不急不慢地说:“那我给你们做一遍不就知道了吗?”只见科学老师拿着一瓶小苏打倒进白醋里,顿时产生了气泡,我们惊讶的啊了出来。当老师却没有停下来,拿了一根火柴点燃之后放到了气泡里,火柴顿时熄灭了。我们十分惊奇,因为火柴没有碰到水呀。
科学老师对着大家说:“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二氧化碳……”
我喜欢科学课,因为它能可以交给我许多知识。
做科学小实验作文篇3
液体分层
我从一本书上看到,液体能够分层,觉得很不可思议,决定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在做实验前,我先准备了3个量杯,滴管、色素(两种)、搅拌棒等材料。
实验开始了,首先,需要在3个量杯中分别倒入10毫升洁精、清水和油。然后往洗洁精、清水中分别滴入3滴色素然后搅拌,注意两种颜色要不同哦!最后,用滴管依次把洗洁精、清水、油缓慢注入试管中,漂亮的液体分层就完成了。
时间一分一秒在流逝,我的手在不停颤抖,眼睛也闭上了,但当我看到量杯里的液体分层时,我惊讶地跳了起来,原来是真的!
量杯里的液体为什么会分层呢?原来以上3种液体的密度各不相同,洗洁精的密度最大,清水次之,油的密度最小,密度大的液体会沉到底部,密度小的就会浮在上面,从而达到分层的效果。
科学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多多观察,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不一样的惊喜。
做科学小实验作文篇4
今天晚上婶婶带我和弟弟来到麦淘实验室,这里放着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有玻璃管,钢丝球等。今天教我们实验的是绵羊老师。
这个实验是牛奶开花。大家都知道牛奶是不会开花的,但在这个实验中老师可以将牛奶开花,首先要拿一个盆子,一袋牛奶两种颜料。把牛奶倒在盘子里,再用大头针管从红色颜料中滴几滴在牛奶的一边,再用另一个大头针管,从蓝色颜料中滴几滴在牛奶的另一边。之后拿出一根沾满洗洁精的棉签放在中间,奇迹的事情发生了。颜料就像花瓣一样一片片的生展开了,再把棉签拿开,颜料又想沉睡一般恢复成原来的形状。
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原来没放棉签使牛奶有一层表面压力,牢牢的抓住了颜料不往外开展。圆圈里的洗洁精破坏了表面压力,并且将颜料像花瓣一样一片一片的分开,这样颜料就能像花瓣一样展开。是这样的原理,我们可以让液体实现出开花的形状。
另外一个实验就是非牛顿流体。将水和玉米淀粉混合在一起。再用拳头快速的击打表面,会发现表面是非常的坚硬。用一根手指头慢慢的放进去,会发现里面是非常柔软。
我喜欢实验,只要我们多用脑,多做实验。相信我们的祖国能够更加美好,更加强大。
做科学小实验作文篇5
星期天,妈妈给我带回来了一包跳跳糖。咦,跳跳糖?糖怎么会跳呢?一连串问题在我脑海里不断闪现。我仔细端详着这包糖,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便赶紧撕开一颗放到嘴里。只觉糖一碰到舌头就开始胡蹦乱跳,不一会儿舌头便发出了“抗议”。可是,就是这一奇怪现象,引起了我的求知欲:跳跳糖为什么会跳呢?我决定用实验来寻找答案。
我先拿来一个小杯子,再往杯子里倒入一小部分跳跳糖。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可杯子里还是什么动静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我看到了桌上的一杯水,灵机一动,对啊,吃糖得有水啊!我连忙往装了跳跳糖的水杯里倒了一点水。哈,没过多久,杯子里的糖就开始沸腾起来。再过一会儿,糖就炸开了,流出来的是一种类似果汁的液体。实验做完了,可我还是搞不懂糖为什么会跳,于是便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原来,跳跳糖里边加入了压缩的二氧化碳,外层的糖衣遇水溶化后,压缩的二氧化碳便会“噼里啪啦”地冲出来,所以才会有“跳”的现象。跳跳糖中还有气泡,在灯下能看得到。如果把跳跳糖压碎,也会听到同样的“噼里啪啦”的响声。据美国科学家研究:这种现象是跳跳糖的分子结构决定的,辣椒的分子结构和它有相似之处,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构呈刺状。这就是跳跳糖会跳的原因。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就会发现那“未知”的科学。
做科学小实验作文篇6
上个星期三,科学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回家把鸡蛋放进一个有水的碗里,不停地加盐,看看鸡蛋能否浮上来?
晚饭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执行老师的这项光荣任务。首先,我拿出一个空碗,盛满自来水,接着挑了一个又圆又大的鸡蛋轻轻放进碗中,然后从厨房的架子上拿来一罐盐,一勺一勺地往碗里倒盐,一边倒,一边在心里默默地念着数字,一连倒了五勺盐后,我目不转睛地看着那鸡蛋,希望那胖宝贝能从凉爽的泳池里探出头来。
可是,令我大失所望,碗里的鸡蛋一如既往还是那么纹丝不动,一点儿反应都没有,我心急火燎地等了3分钟,见没任何变化发生,心里的无名之火顿时迸发,一把捞出鸡蛋,往桌上用力一放,只听啪的一声,鸡蛋被我磕碎,弄得我浑身都是飞溅的汁液,真是狼狈不堪。我不禁有些气馁,两眼发呆,像没了骨头似的一屁股瘫在椅子上。妈妈走过来,问明了情况,安慰我说:儿子,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耐心细致,不能半途而废,浮躁不安。自己要动脑筋分析一下鸡蛋没浮上来的原因,是不是盐放得太急了,没完全化开?你重新再做一次实验,倒进盐后用筷子在水里多搅动搅动,让盐充分稀释,五勺盐不够就继续加盐,继续搅拌,鸡蛋肯定会浮起来的。做实验没有一蹴而就的,要耐得住性子反复试。
我听妈妈说的非常在理,暗暗责备自己太心浮气躁了,于是,我长吁一口气,让自己静下来,调整好情绪,在刚才的盐水里放进另一个小一点的鸡蛋,用筷子不停地搅动盐水,还是不见动静,又倒入第六勺盐,继续用筷子搅拌,终于,鸡蛋依依不舍地从泳池里探出了小脑袋。我按捺住兴奋的心情,乘胜追击,倒入第七勺盐,哈哈,小宝贝终于受不了了,无奈地全身浮出水面。我成功啦,成功啦!我激动地喊着,一蹦三尺高。
且慢高兴!一旁看报纸的爸爸一下喝住了我。儿子,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个实验还不能算完成,为什么鸡蛋会浮起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爸爸这一问,我可傻了眼,张口结舌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赶紧跑回书房,从书架上拿出《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找起答案来。
原来,水的密度小,浮力就小,所以鸡蛋在清水里肯定是沉下去的;放进盐,盐充分稀释后,盐水的密度不断变大,浮力也相应的逐步增大,鸡蛋也就自然而然地慢慢浮上来了。
通过亲自做这个实验,我不仅搞清楚了一个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做科学小实验作文篇7
我漫步在乡间的田野,看到各式各样的鹅卵石,真的是五彩斑斓,形态各异!想到科学老师布置的假日作业:寻找身边的科学。于是,我就想:鹅卵石为什么这么光滑呢?我一定要解开这个谜底!
于是,我急忙回到家,查找了一下相关资料,弄清了一些基本的情况,但有些还是不明白。为了把谜底彻底解开,第二天,我又去问了科学李老师,李老师说:“鹅卵石之所以光滑是因为被流动的水不断冲刷,慢慢才变光滑的。”听了李老师的话,我恍然大悟,觉得大自然真的非常神奇。除此之外,老师还给我们讲了钟乳石的变化过程,这更令我对大自然心生敬佩,对科学也充满了好奇。
回了家我脑子里还在想关于钟乳石的问题,并突发奇想,做一个关于钟乳石的小实验。我和妈妈就去超市买了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曲别针、烧杯、苏打晶体等,到了家我按照想了一个星期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1、分别向两只烧杯中注入半杯蒸馏水,然后逐渐倒入尽可能多的苏打晶体。2、将绳子打一个结,并将其放在溶液中浸泡。把碟子放在两个烧杯中间,用曲别针把线绳固定。一步步完成,好啦!大功告成,只等结果了。过了大概4天,我去看实验结果,太好了,成功了!在小碟里结了很多盐晶,非常神奇!我迫不及待的想在科学报告厅展示给同学们看。很快我也如愿以偿的展示了我的实验,并且获得了科学李老师的认可。
通过这次的科学小实验,我体会到科学的神奇和大自然万物的奥妙!也让我学到只要不放弃,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