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由读后感精选7篇

时间:2025-09-23 10:41:15 分类:作文大全

写读后感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让我们不盲从书中的观点,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在读后感中,应该尊重不同的阅读体验,包容多样的声音,下面是小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论自由读后感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自由读后感精选7篇

论自由读后感篇1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从中了解到怎么去爱孩子。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父母真正对孩子的“爱”呢?母爱的真正本质在关心孩子的成长,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须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

读完《爱和自由》这本书,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多悲哀和无奈。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包括我自已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看完这本书,对孩子爱和自由得到很好诠释!

论自由读后感篇2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智力发展比对孩子人格发展更为关注,那么如何能让儿童的智力达到良好的发展呢?孙瑞雪老师在这一章告诉我们: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感觉训练为什么占有这么大的比重呢?儿童虽然有潜在的精神发展的能力,有自发的生命发展的需求,但他对世界依然是一无所知。这种巨大的心智潜能需要依靠外在的事物来发展,也就是需要在外界寻找一个配对的事物。开发潜能最好的办法是在儿童时期不断进行感觉训练,重复的次数达到某种数量时,儿童就产生了概念。比如色彩的学习,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色板告诉孩子红色是哪一个。有了“颜色的抽象”,他会发现灯笼是红色的,夕阳是红色的,顺着这个规律发展,他知道了红色以后就会认识其他的颜色。这个认识过程反反复复,可能要一周、一个月或是半年。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与儿童的年龄和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在基本感觉训练方面,书中提到,感觉训练是由自我完成的`。因为感觉必须自己体验、自己经历,最后才会得出感念。这种自我需要成年人为他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隔离刺激物。比如我们在教孩子读“a”时,就在孩子面前放一个“a”,这时孩子就会去辨认这个文字。但如果把“o”和公鸡放在一起,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你问孩子卡片上是什么,他可能会回答说“大公鸡”。有的老师或者家长可能会纠正他,此时孩子的体验方式就发生了改变,进而失去了自我的能力。

孙瑞雪老师说,对事物的认识好比吃饭,经过消化之后,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而且要能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亲爱的家人们,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孩子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让他们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论自由读后感篇3

?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

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

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

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面对,打开胸怀,拥抱世界,也会有满满的收获。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环境。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论自由读后感篇4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作者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赞同的。这本书里的“爱”和“自由”中首先爱孩子我们身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家长更是爱自己的孩子。但爱不是溺爱,也不是盲目的爱,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是理解的。其次是自由,自由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控制他让他去完成承认心里认为的自由。爱和自由密不可分。

我们成人总是觉得爱孩子,就是去管他,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和做事。因为有了这个想法才“干涉”的太多,总认为孩子就是孩子,我们总是让孩子去认真的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其实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之前我认为自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它不能和纪律自律相提并论。但是读了这本书,再去结合我和孩子相处的经历,我深受感触。我认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一定不能去“把控”孩子,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而且他所有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我们要试图去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

第二,我们要细心去观察孩子,倾听和沟通是最有效的了解他们的`方式,和孩子成为好朋友,这样的相处也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我们也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第三,成人的榜样作用,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我们的言谈举止对孩子很重要,他们会潜意识的去学习和模仿。作为老师来说,我觉得我身上的担子很重,但是也必须要去肩负。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将满满的爱给孩子,同时,也要将自由还给孩子们,对待他们要多些引导、宽容和理解,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论自由读后感篇5

这是个匆忙的世界,我们总是在为心中的那些目标,为了前程而奔忙,封锁了心中的温情。生命如一列不回头的火车,我坐在窗边,窗外风呼啸而过,是否,下一站,就能看见久违的温情。

最近闲来读了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充满理性的思想有种穿透天空的力量,直抵我内心。印象最深的是那篇《为情侣求饶》。作者对大学校园里束缚学生表达人性美好情感的自由而感到不满,从而他呼吁社会、学校给年轻人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当我读到最后一句时,我的内心莫名升起一种异样的感觉——要多看看人性温情的一面。是啊,好像真的已经很久都没有回味人间温情了,日日匆忙的脚步已经堵住了温情最后一道入口。或许,是时候让心柔软一些了吧,让它相信这个世界仍有温情之所在。

那是刚来到德国旅游不久的一天,我站在火车站里顾自吃着蛋糕歇息。像是过了很久,两个高大的女子推着一辆轮椅出现在我的视线。他们也许是刚下了火车,缓缓地走向出口,一人推开出口的门,身子附在门上,竭力让另一人推着轮椅先通过,准备登上连接外面世界的一段台阶。这时,恰有一个男子迎面从台阶上下来,经过他们身边时,停下了脚步,用英语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那两名女子拒绝片刻,最终接受了男子的好意。接着,他们三人先小心翼翼地将轮椅上的人搀扶着让她站起来。那是一位年老的妇女,脸上深深浅浅布满了岁月的沟壑。然后那男子二话不说,将公文包向背后大幅度一甩,双手迅速抬起轮椅,大步流星地将它抬上台阶,放稳后,又蹭蹭蹭下了台阶,在确定不再需要帮助后与他们挥手示意再见,便又继续匆匆前行进入车站,转眼消失在疾速流动的人群中。

那一刻,我放下了手中的蛋糕,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一幕。那一刻,我的嘴巴,或许正张着,为了这异国他乡里目睹到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温情。那个男子,让我相信,无论生活的脚步有多匆忙,世界有多高速的旋转,我们仍可以做一个美好的使者,让身边的人看到人性温情的一面。他让我感受到了,来自一个国度,给予其中的国民表达内心温情的自由。

当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为如今社会上的“扶不扶”争论时,我却在另一片土地上找回了表达内心温情的勇气,即使那个人未曾谋面,也无法阻挡温情的脚步。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由,而我们,都遗忘并渴望这自由,太久太久了。

我所搭乘的火车,不知将又要驶向何处,但是我坚信,下一站,将是一个洋溢美好与自由的国度,下一站,即是温情。

论自由读后感篇6

?爱和自由》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有听过什么蒙氏,初看到这个词时更是一头雾水,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虽然现在也是一知半解,但勾起了我继续学习的欲望。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天底下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而又有几个母亲真正懂得爱孩子的?

作者这样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是不爱。” 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而爱是什么?书中是这样写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里面的好多概念似乎还不太明白,而自己更感兴趣的就是作者所举出的例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没想过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不”,不要以大人的观点去告诉孩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让孩子在过程中自己去判断事物的真伪对错。思索自己的行为,每日从我们口中吐出多少个“不”字呢。蒙氏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该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么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氏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通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读完这本书,不得不承认,在这方面,我了解的还远远不够,但任何一种理念都不能让它走向一种极端,这本书里触动我心灵的地方很多,但也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之成为自己教学工作的强力支撑,加油!

论自由读后感篇7

不少人认为,孩子调皮捣蛋、胡思乱想既是孩子有个性,实在是个误解,《爱和自由》强调的是个性与创造力。何为个性?说到根本既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所以心理学界有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

作为家长,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应该清楚,你孩子的生命高贵就高贵在与其他任何一个生命都不相同,对世界万物的感受也不相同。看看下面两个实例:

实例一:孩子在玩玩具火车,没有把火车放在轨道上,家长立即过去告诉他,你错了,应该把火车放在轨道上……

实例二: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同一个知识,一起画画,一起数数,一起唱歌…..

上述两个实例,是我们的常态,没有人怀疑那是错误的,然而这也许是我们的败笔!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扼杀着孩子的个性。实例一,我们犯的错误是用成人的思维强制孩子,火车必须在轨道上行驶,剥夺了孩子自己感知火车在没有轨道的情况下行驶状态的机会,事实上,生活中类似的情形太多了,我们家长总是喜欢做孩子的上帝,强制孩子按着成人的思维做事,告诉孩子你该这样,不该那样做。实例二,强制孩子(这里指6岁以前的孩子)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个内容的知识,事实这个年龄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这就是大多数家长不断地给孩子抱各种班,而孩子的收益甚少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的故事,这个伟大的发明家小时候曾经被周围的人认为患有孤独症、弱智,不会有出息,而在他那貌似弱智的外表下却蕴藏着一颗好奇的心,他对周围事物有一种独特的感受,正是基于这种感受,才有了那些伟大的发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为了使孩子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能有一席立足之地,家长纷纷跟风式给孩子报各种班,尽量提前多塞给孩子各种知识,持着一份爱心却扼杀孩子的个性,这就是家长以爱的名义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其后果是什么?对国家而言,机构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相同的人来,他们没有思想,不独立,更没有创造力。对每个家庭而言,你也许断送了孩子的前程,剥夺了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甚至剥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作为一位母亲,满怀希望地把孩子迎接到这个世界,不仅要做好物质上的充分准备,更要做好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精神准备,变我要教孩子为我要助孩子。让孩子的成长回归自然(遵循自己内部的程序——精神胚胎),母亲要做的是,陪孩子一起玩,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当孩子感受某件事物时,不要随意打断他,在孩子对某个事物有感觉时及时给他相应的概念,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家长仅仅是孩子成长的帮助者。在孩子内在成长需求的驱动下,家长帮助孩子建立概念,连接概念,强化概念,发展思维。这才是我们家长该做的,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孩子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

不管你是家长或是者,请给孩子自由的机会,这样他们才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奇迹般的独立,不要因为你的爱而抹杀孩子的个性与创造力。

《论自由读后感精选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