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读后感优质8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记住书中的细节,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变化,小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致教师读后感优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致教师读后感篇1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它真是一本好书!
其中一篇文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啊。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学校,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同。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读书吧,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老师们,你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读书吧!
站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也十年有余了,总是觉得忙忙碌碌,人也有些烦躁。不知怎的,最近几年,我慢慢觉得会自我调整,一有空静下来就喜欢思考些问题,不免也爱钻牛角尖。近日正在研读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这本书的阅读可是给我打开了另一片天空,有好几个一直想不通的问题都在这里找到了些许答案。
在里面讲到几句话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费尽心机地考虑,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实现这种提高,怎样帮助学生 “攀上高峰”,使他们成为“思想家”和“发现者”。教师竭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物。
这让我想到记得这样一句话:高水平的.教师向课堂要质量,低水平的教师向课下要质量。
我们常说的“向40分钟要质量”,就是要努力减少课堂上的无效劳动,进行扎实有效的课堂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并不尽如人意。而在大搞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的老师更曾一度的陷入困惑。出现不少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教学质量甚至有下滑倾向。
就数学教学而言,我个人认为数学课上重视思维过程,重视学法指导是相当重要的。教学目标的安排要重视思维训练,能体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做得不好到好的学习过程。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教是为了达到最终用不着教,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拿到新教材,就知道应该从何入手去学习。
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老师们都关心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这几点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一同来看看吧。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
二,课堂上创造各机机会让学生探究和思考。
三,课堂上不能让学生总是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这不利于学生思考。
四,让学生运用知识,经常完成一些实践性的作业。
五,个别布置作业,让学生各尽所能。
六,不让任何学生做一切缺乏动脑的劳动。
七,让学生生深刻理解教材。
八,把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提高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至于如何提高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和艺术。不管怎样,我们要记住:学生易于接受的、省时高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如何切实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让每位孩子聪明健康的成长。更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我们将为提高自己的水平、转变自己的态度而努力!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赞美的神奇最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学也是一种精神;懂得了因材施教的重要……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建议,利用它来细致深化自己的工作
致教师读后感篇2
通过这次暑假的师德培训,使我更深的认识了和谐教育,它的内涵包括:与社会和谐;与教师职业的和谐;与教育对象的和谐;与职业同伴的和谐;自我和谐。我们的工作区分于其他劳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在班主任培训时,资深的周红五博士也阐述了“把学生当人看”的教育实质。它们不仅使我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爱,更使我懂得如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懂得关爱学生的教师。
一、教师如何爱学生?
我想教师应该正确把握好“爱”的艺术,用好自己神圣的爱。
前面都做好了,为什么不一如既往,有始有终呢?爱是细腻的,爱是细致的,我们要用心的让他们体会到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去爱他们。
二、用心、真诚地赏识学生,努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以学生好的一面来激励学生,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
三、树立以生为本的班主任工作理念
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传统的教育是更多地体现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求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是强带有强制和强迫性的,这样就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个有自己思想的人。而现代教育观则着重强调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也看作是学校的主人,而且要求班主任的工作处处以学生为中心,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弄清学生想什么,关心什么,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因材施教,严格管理,正确引导是以生为本教育观念的主线。
认识到这些以后,我坚信,在今后任职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中我一定多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树立以生为本的班主任工作理念,还学生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天地。
致教师读后感篇3
这几天,我又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拜读了一遍,越读越是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说到:“在绝大多数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至7分钟。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这是多么深刻的表述啊!新课标同样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通过课前质疑、读中释疑、学后小结,这样全程参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怎能不高呢。我认为,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做为教师,就必须学会“放弃”。常说放弃是一种美丽,而教师如果放弃的是一直以来主宰的地位,我想这也是一种美丽。
那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呢?还是传道、授业、解惑?不。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这与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创新、个性发展不是同样的道理吗?我想只要教师主动从“首席指挥”退居到“幕后策划”,把发展的空间全部留给学生,将心比心,以情换情,那我们的课堂内外就将永远如沐春风,充满欢笑了。
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他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致教师读后感篇4
近一段我品读了读过《教师人文读本》一书。
其中海伦凯勒著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深深地打动了我。海伦凯勒的坚强、奋斗、乐观与勇气深深敬佩。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在一岁半时,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视力,接着又丧失语言表达能力。从此小小的海伦凯勒变得暴躁、任性和孤独。直到七岁,她在充满爱心与耐心、曾经接近失明、当时只有20岁的莎莉文老师费尽心思的引导下,走出了黑暗与孤寂,感受到了语言的神秘,领悟出了知识的神奇。从此,海伦凯勒求知若渴,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四年的学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讲述了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历程。她一生只有十九个月光明与声音,在安妮·莎利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关爱下,在亲朋好友的成全中,海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加油鼓劲。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教育家。 她的世界只有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但她却顽强地认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的确,我们太幸运了,我们拥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老师……从今天起一定抓紧每一分一秒,不要让光阴虚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伦凯勒那样,不埋怨、不放弃,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奋发学习,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生命的价值!
我有《教师人文读本》一书做我的良师益友,相信我以后的日子会过得更充实。
致教师读后感篇5
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收获居然不小。
书中提到了教师要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致教师读后感篇6
读过这本书《教师人文读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致教师读后感篇7
谈到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我想这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这都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许多学校或班级中,总有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成年累月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过着压抑、苦闷、甚至没有自尊的生活。教师们出于职业的道德和责任,常利用休息时间帮他们补课,但不管怎样努力,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他们依然是所谓的“差生”。假期再次拿起《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感触颇多。在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时,我不再是苦恼、不再是埋怨,相反则更多的是信心和耐心。
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待学困生,首先,我们应该找出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让这些孩子不要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欢乐。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所说:“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的家长和教育者所接触的,乃是自然界里所有的东西中最精细、最敏感、最纤弱的一样东西——即儿童的脑。如果儿童感到学习困难,如果别人都能够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是呀,儿童早期获得的.教育是何等的重要。同龄的孩子,因为接受的教育少,甚至根本没接受什么教育,孩子的认知水平远远低于别的孩子,以至于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读书……这也就是说,孩子学习困难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后天环境所致。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学困生,可能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埋怨,或者将原因归咎于孩子的智力问题,从而间接的否定了孩子。因为教师日常工作很繁忙,不可能兼顾到每个孩子,所以最容易忽视学困生。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教师的建议是“对于每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平的、民主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快乐,生活的乐趣。
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学习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欢乐的源泉。我们教育者应该帮助学困生爱上阅读,并且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得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也就越敏锐,自然我们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在他的实践中,甚至把读书作业,而是唯一的作业,这一做法收到了好的效果。这一做法确实有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尝试引导学困生进行阅读,有些孩子也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渐渐地爱上了学习。当然,除了让学困生爱上阅读,我们还需要多关心、帮助学困生,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困生学习不再困难。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赏识每一个个体,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这本书带给我很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呵护与珍爱每一个孩子。
致教师读后感篇8
在我看来,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一定是个踏地而行的教师,一个踏地而行的教师一定是个愿意把教育的小事做好的教师。教育本无所谓惊天动地,在和平昌盛的今天,更是如此。作为一名教师,你每天做的大抵是这样一些小事:
早上到学校,进班级,看看学生是否到齐了,谁没来,是什么原因。
收上家庭作业,谁没及及时交,为什么。
批改作业,谁错了,为什么错了。
晨读开始,尽管有学生组织,但还是去看一下,学生很认真,笑着表扬一下。
晨会课,可能讲个故事,可能回顾上周班级常规管理考核情况。
和学生们一起做操。
要上课了,准备一些教学用具。
下课了,利用课间和几个学生交谈几句,课堂作业有问题的学生,此时也需要点拨一下。
到办公室,可能有一些表格需要填写。
有了点时间,想想明天的课怎样上,或者备下一堂课,情况好的时候,办公室的几个人要扯一下教育趣事或气事。
中午可能会有学生吵架,需要你去调解。
批改课堂作业,一边批改一边记录错误的和优秀的案例。
想收集一点试题,布置家庭作业用。
提醒某几个学生,回家别忘了写作业,有不会的,可以打电话给老师,叮嘱学生明天有冷空气,添件衣服。
你看,教育无非就是做这样的小事。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教师只要投入工作,都能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每一个把这样的小事做好的教师,就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大家一起来把这样的教育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就能把中国教育的大事做得让政府放心,让老百姓满意。
当你尽力把教育的'小事做好时,你就做起了真正的教育。我不是说纯粹指向于分数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能影响人的教育,往往就蕴藏于那些很小的小事之中。老师们,你不妨回忆一下,印象中老师对你留下的永不磨灭的东西,就是那些不经意间的小事:一次简短平和的谈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期望、一个微笑,其间饱含着教师浓浓的真情,传递出师生间短距离心灵交流的火花。经由这些小事,教育进入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这样的一些小事,把小事琢磨透,处理好,就是教育艺术。经常有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怎样把这小事处理好?是不是习惯性地提醒一下:"开小差的同学,请注意了。"
你细想没有,这个学生不专心听讲,和那个学生不专心听讲的原因一样吗?是因为他以前的知识脱节了,无法听懂而不听?是因为他遇到了伤心事、烦恼事而无法静下心来听?是因为他早就预习到了,早就懂了而真的没必要听?是因为从来就不喜欢这门功课?是因为他不喜欢这个老师而不喜欢这门功课?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是因为教学进度太慢,引不起他思维的快乐?是因为教师的某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话语刺伤他的自尊,以此来反抗?是因为他身体不好而无法静下心来听?……
能这样思考和实践的老师,就是能把教育的小事做到位的老师;能把这样的一件件的教育小事做好的教师,是在做真正的教育,是在做真正的教育科学研究。当前教育科研为什么那么浮夸,课题研究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指责和批评?因为课题研究往往省略了过程中的小事,那些挂在文件上的教育科研似乎只做大事,做"计划""总结"之类的大事,过程中那些一小步一个小脚印的脚踏实地的事儿,没人去做,到最后,教育科研只能是一朵没有生命的塑料花。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也想对和我一样,甚至比我年轻的教师们说:世上原本就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等着我们去做,世上等我们去做的都是些小事情。一个真正做大事的人,当他做大事的时候,一定会觉得像做一件小事,举重若轻,这才是真正做大事的人应有的风范。而这样一种意志和能力,正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般积累而成。教育原本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教育只是一些小事,教育只是一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体系的片段或细节,每天你微笑着对待孩子,每天都摸一摸孩子的脑袋,每天你都和孩子亲密地接触一下,每天你都准备好了去上课,每天你都想一想教得怎样,每天你都记下教育的轨迹,每天你都做着这些小事,几年后,你将肩负起学校的一些管理与改革上的重任,那是顺理成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