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7篇
写读后感帮助我们思考文学作品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读后感通常包括读者对故事情节、角色以及主题的看法和评价,下面是小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篇1
人的“善恶双重性”和光的“波粒二象性”。因为《科学管理原理》的大部分推论始终是将人的本性归结于“经济人”假设,即人总是以个人利益为导向的_况且作为“恶”。然而,后面的一些实践证明,人还是“社会人”(善性),即必然存在一种社会归属感体现出得团结合作等美德,近期发生的富士事件就是典型地将人简单地看作了“经济人”,认为只要有相应工资回报,就可以大量地负担机械性的劳动,就如同一个隔离于社会的人,最终也会因为缺乏人际交流而无法生存(鲁滨逊将一件物品(椰子?)想象为人作为交流)。其实,到最后,我们才明白人是同时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就是具有“善恶双重性”,而不是简单的“性本善”或是“性本恶”。这种在经济学领域对人性的探索,与在物理学领域对光属性的探索如出一辙,物理学中对光先是“波动说”,再是“粒子说”,到最后是“波粒二象性”。个人妄加揣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人同时存在于自然与社会之中,因此具有自然(经济人,恶性)和社会(社会人,善性)的两种属性;光既可以是实状态,也可以是虚状态,因此同时具有粒子性(实)和波动性(虚)两种属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近现代,全世界的人都奉唯物主义为圣典,唯心主义总是在历史的边缘徘徊。个人认为,这跟人类历史发展的认识是有关。在《科学管理原理》里面说的一个实例激发了我的想法:股权分红与每天及时奖励的做法相比,往往更容易失败,人更容易被眼前的,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所影响。以此延伸,某些唯心主义其实是一种精神力量,但人更容易被即刻就可以做出改变的唯物主义所影响_例如我去移动一个物品的位置,可以在行动后马上见到效果,而疏远了代表精神力量的唯心主义,因为这种精神力量是需要一定的积累时间和积累量以后才会有成效,如果没有没有达到那个临界值,即使付出了很多努力,最后也可能一无所获(比如修身成圣贤、“佛仙”,可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同时稍加不注意就可能功亏于匮),这是现今人类最不喜欢的付出方式。在文章的末尾,依然还是要谈论一个贯穿于整个人类的问题_就是男人与女人,个人始终认为,男人代表了物质世界,女人代表了精神世界,只有人类观念转变,认为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同等重要时,男女平等问题才能得到最根本的解决。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篇2
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王晓春老师著作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这本书收集了100个小学教育案例分别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进行点评和剖析。此书案例扣人心弦,王老师的点评独特,读后让我如醍醐灌顶,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我的感悟。
一、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
说实在话,我是一边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一边进行反思的。因为书中的案例如此真实,它们就存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也有遇到过与书中案例类似的情况。我在想自己遇到案例中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这种做法对不对呢?是不是明智的措施呢?
我教现在的班级已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了。对这班孩子也算是知根知底了。有一个叫做“詹俊烨”的小男孩,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个小男孩在开学没几天就已经被全班同学甚至于学校领导认识了。主要是因为他的纪律问题。那时他几乎是我们班课堂纪律最不好的学生。这个小男孩在课堂上表现很好动,活跃,手脚不协调。就是满堂跑的那种。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又很积极举手发言,但往往回答不到点子上。语言表达不清晰。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起来稍微有点困难。每天其他同学都会在我跟前投诉他,说老师詹俊烨又怎么怎么了。有时候甚至不是他的错,其他同学也会把矛头指向他。然而他却什么都不跟老师说。就算有其他男生欺负他,他也是只会在一旁默默地流泪。
当看到这种情况,我心想:这样子下去是不行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反思,我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性格有点内向,脾气倔犟,但又很善良,单纯,天真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欺负他,他只会默默地忍受,偷偷落泪,从不向老师告状。这也许是因为他还不敢跟老师交流。但他从来都不会欺负别人。有一次别人又欺负他了。于是我俯身在他的耳边悄悄地跟他说:“以后是欺负你,你就跟邓老师说。”后来,他慢慢地变得愿意跟我交流了。
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个星期都会电话联系詹俊烨的家长,咨询他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包括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经了解,孩子在家经常没有节制地看电视,尤其是带有暴力色彩的视频。孩子的父亲在家经常采用棒打式的教育方式。孩子在家犯错或是不听话,父亲就会动手打孩子。导致孩子形成倔犟的脾气和内向的性格。于是,我马上告诉孩子的父母,让他们必须停止这种“棒打式”的教育方式而是要多与孩子沟通,聊天,多给点耐心孩子;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特别是带有暴力色彩的视频。
经过家长的配合,一段时间后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好了,朋友也多了起来,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有一次我又俯身在他耳边偷偷跟他说:“告诉你一个秘密,老师最喜欢你了。”
从那以后,他每次来到学校一见到我就会张开双臂抱着我。有时候远远地看到我来了,便会欢天喜地地向我跑来抱我。那一刻,我觉得我是幸福的。
试想一下,假如当初我对这个孩子的境况不闻不问,置之不理;或者将他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方式。不知问题的根源,盲目解决问题。那将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提到把“审视自己思维方式”的教师称之为“反思型教师”。审视需要强调思考,需要的是对自我的冷静和分析。
通过反思,我可以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教学,矫正教育行为、教育方式,重新认识原先似是而非的东西;通过审视,缩短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怀着一颗赤诚的童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完成教师的教学生命的循环:实践——反思——更新——再实践。
二、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拒绝僵化”一文中提到:我们要随时警惕自己的麻木,要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要读书,要研究,要写文章,要保持自己的活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方式。作为教师,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水平,已是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需求。只有坚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教育教学的任务。潜心研究,才能不断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给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作为教师,只有潜心研究,才能不断成长起来,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效课堂教学的改革模式,才能生成教育的智慧。
三、做一个智慧与爱心并存型教师
知识不等于智慧。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对特发境况的随机应变;是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是教师能够很好的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更是懂得如何爱学生。我们常说我们爱学生。可是,你真的爱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吗?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要懂得如何去爱学生。
王晓春在书中“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一文中提到: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爱不属于专业能力。现在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教育的每一天是新的,教师的每一天也应该是新的。做一名善于反思型教师;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做一名智慧与爱心并存型教师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创新自己,超越自己,锤炼自己,才能在日趋竞争的社会环境中,立足站稳今天,去更好地创造和追求辉煌灿烂的明天。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篇3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通过对100个教育案例的剖析,王晓春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它给我们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书中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而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王晓春老师说得好,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还要有科学的精神,有研究的心态。教师的素质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人生哲学不同,教育效果就会不同。作为一个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开阔思路,与时俱进,要守得住寂寞,要甘于清贫,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的工作还会干不好?
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而且要依靠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有时也唯恐学生走了歪路,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于是就牵着学生不肯撒手。而实际上过多的束缚,违背了学生健康的成长,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才能令其茁壮成长,趋向完美。如果我们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那么教育将是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篇4
管理学是一门复杂而且与时俱进的学科之一。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早已枝繁叶茂,今非昔比。但是,管理学的本质却一直没有变。今天,我们回过头去重温经典,看看它最初是如何起步的,而这一回头,自然就得碰上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以及他的《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也可以说,他是第一位认真研究劳动的人,也是第一位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的人。泰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一片混沌中,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以便达到雇主和雇员的双赢。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其实很简单,尽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采取许多科学量化的手段,更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去做一番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但是,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此理论体系,并无畏地致力于其实践推广,却非常人所能及。他提炼的科学管理核心为:寻求科学的操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随后,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同时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而对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
此外,他还开创性地提出,要将管理和劳动分离,并要求管理者和劳动者在工作中密切合作,以保证工作按标准的设计程序进行。上述理论及措施现在虽然已成为管理常识,但在当时却是重大的变革,给世人以极大的震惊。此后,泰勒的追随者进一步丰富了其科学管理体系。亨利·甘特用甘特图进行计划和控制的做法,是当时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而亨利·福特在泰勒的单工序动作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进行了研究。他充分考虑了大量生产的优点,创建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使成本明显降低。拜科学管理体系所赐,美国企业的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度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高利润的新局面。至于社会组织学大师韦伯和管理大师德鲁克,同样从科学管理体系中获益良多。
但是,科学管理自有其局限性。在今天看来,其界定的管理范畴很单一,多局限于生产制造类企业,尽管泰勒说:“同样的原理能以同样的效力运用到所有社会活动中”,但很显然是难以做到的。这其实不足为怪,因为那时企业和管理的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个工作直到20世纪30、40年代才由一位管理大师德鲁克完成。只有在生产制造类企业内,泰勒才能依靠科学研究的方法确定“标准工作量”,然后确定“工资支付率”;至于今天盛行的创意企业、智力密集型企业,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泰勒狭小的“管理”范畴内。
进而言之,依靠科学量化的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毕竟有如“螺丝壳里做道场”,成效总是有限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两者的有效结合,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都是错误的。泰勒的科学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狭义的方法,需基于稳定的科技技术和业务流程。一旦生产技术有所改变,标准动作和流程又得相应变化,要想提高效率,只得重新做一番研究和分析。而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流程和方法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就此意义而言,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生产流程再造,而这正是当今盛行“流程再造”的根本原因。在今天,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调动员工的主动积极性,才能真正快速地提升效率。而如果死抱着科学管理那一套,无疑有些抱残守缺之嫌。比如今天按需定量的生产方式,比如今天微软、google对员工的柔性管理,就远非当初泰勒所能想像的。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篇5
最近看完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有颇多收益和感触。《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于1911年,距离今天100年了,至今,这本书仍然带给管理人无穷的启示,是不可不读的管理经典。在管理学发展的漫漫长河中,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就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和影响着后人。
泰勒,他是一个影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的人,一个被社会主义伟大导师列宁推崇备至的人,一个影响了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人。一个由于视力被迫辍学的人,一个被工人称为野兽般残忍的人,一个与工会水火不容、被迫在国会听证会上作证的人,一个被现代管理学者不断批判的人。同时,也是在管理发展史中最重要,最富有争议的人。泰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一片混沌中,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管理,是第一个勇于吃螃蟹的英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很直白:采取科学的量化手段,经过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从而得出劳动效率的最大化。泰勒能在100多年前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此理论体系,并将其实践推广,却非常人所能及。同时,他也掀起了一场企业管理的变革。
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的大分工、分层使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突出,工人普遍认为如果她们迅速工作将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于是出现了大家所熟知的磨洋工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应运而生,泰勒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由于没有管理或管理不当造成的巨大浪费的目的,通过大量的贴近实际的实验,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对科学管理作了如下定义:?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成如下:科学,而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而不是分歧;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最大的产出,而不是有限制的产出;实现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最大化,富裕最大化,而不是贫困。?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主要为以下几点:第一,专业分工思想。第二,最优化化思想。第三,标准化思想。第四,‘经纪人’思想 。泰勒同时也把科学管理归结为下列四个基本组成要素:第一,形成一门真正的科学。第二,科学的选择个人。第三,对工人进行教育和培训。第四,管理者和工人之间亲密友好的合作。其中第四条,管理人员和工人亲密无间的、个人之间的协作,也是现代科学或任务管理的精髓。 经典的语句还有:从每个工人的每项操作中,都可以归纳出科学规律来;任务和奖金这两个因素就构成了科学管理机制的两个最重要因素;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职责几乎是均分的等等。
全书有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科学管理的基础,第二部分科学管理的原理,前有几篇序言都对管理作了阐述。 第一部分,作者从?磨洋工?这一现象出发,讲述其三个主要原因,阐述了自己科学管理原理形成的背景、基础。第二部分,作者认为,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着积极性加鼓励的制度,但是与科学管理原则比较起来,科学管理所产生的优越性是积极性加鼓励制度所无法比拟的,在积极性加鼓励制度下,实际上全部问题由工人决定,而在科学管理制度下,一般问题由?管理者决定?。最后的结论:科学管理是过去就存在的各种要素的?集合?,即把原来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规则,从而形成的一门科学。
泰勒的管理理论对管理学而言有着极大的贡献。他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而其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也被后人所重视。所以,科学管理的优越性马上凸显出来。它运用于各个行业的管理中,使得生产效率成倍提高。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必将要求生产效率有极大的增长。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借鉴泰勒的管理思想对于我们的领导工作是有必要的。但是,在借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在今天看来,其界定的管理范畴很单一,多局限于能够量化的生产制造类企业。至于今天盛行的创意企业、智力密集型企业,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泰勒的?管理?范畴内。进而言之,仅仅依靠科学量化的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成效总是有限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两者的有效结合,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都是错误的。泰勒的科学管理更多的是一种量化的方法,需基于稳定的科技技术和业务流程。一旦生产技术有所改变,标准动作和流程又得相应变化,要想提高效率,只得重新做一番研究和分析。而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流程和方法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在今天,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调动员工的主动积极性,才能真正快速地提升效率。比如今天对员工的柔性管理以及新兴的人性化管理,就远非当初泰勒所能想像的。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10篇《《科学管理原理》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篇6
想了解一下管理学的经典,弗雷德里克·f·泰罗,亨利·法约尔和马克思·韦伯,三位前辈无论如何避不开的。
?科学管理原理》,是一篇论文,写于1910年。工业革命以后,人们逐渐重视“管理”,将企业家才能视为继土地、劳动和资本的第四种生产要素(1776年的《国富论》尚未将企业家才能归为生产要素)。然而真正的近代意义上的对管理的追溯,得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说起。
科学管理之“科学”。这里所说的科学,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是相对于“经验”来说的。科学管理之前,工厂中工人的工艺、技能是通过前人继承,自己探索、积累,或者说全凭工人的经验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规范的教与学。科学管理,则是通过对工人工作的每个动作的研究,找出最高效的方法,也即是所谓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关于研究的对象。得说明一下,那个年代,世界是相对简单的。服务业的概念可能还没时兴,因此科学管理主要说的是工业。那时工作内容也是以机械劳动为主的,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无非是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在科学管理之前,劳资双方是对立的,甚至是敌对的。(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时代,劳资问题依然存在,往往发生在工作技术含量相对偏低的行业中)那时的管理体制,是试图让工人们发挥最大程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这种管理方式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
科学管理的提出,是为了改变“积极性加刺激性”管理的现状。科学管理的原则,又或者说是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条:
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其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
第三,与工人们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第四,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的身上。
这里的第四点,我认为是管理意义上的重大进步。资本拥有者——资方,开始重视管理,参与企业的运作。当然资方是不大可能去进行具体的操作性工作的,他们所进行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再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管理一步步地在实现其价值。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篇7
这个学期,学校送了我们一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全书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等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每每闪烁着王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令我读后深受启发。纵观全书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发觉无一不透射出老师对学生那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大公无私不求任何回报的爱。是的,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育之爱首先应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让孩子生活在老师爱的目光里,拥有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目的。但在部分教师头脑中,“师长”、“尊者”的封建师徒伦常意识依旧残存,对教育“上施下效”原始内涵的理解还是那么根深蒂固。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的显著标志,张扬了爱心和人剃精神。在这里,我所理解的爱应该是大爱而非小爱,大爱应该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关爱,即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颇,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让学生相信你,并且教师也应该有能力给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我想特别对于班主任,更要求有这样一颗敏感细致的心去发现和感受每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因此,前进的路上,需要我们的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活蹦乱跳的孩子。他们在学校里的时候可是一刻也不停歇的。而且,孩子们是那么的好奇、好问,什么都有可能随时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他们对是非的分辨还不是很明确。有的只是单凭自己一时的喜好爱恶来表现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孩子,喜欢孩子,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孩子的爱,会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孩子,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孩子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也只有做到了对孩子有爱,才会生发出源源不断的教育智慧来。
教师对那些给自己找麻烦的孩子也应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这些孩子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孩子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我们班有个孩子,脾气大的吓人。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要么用手脚踢打别的孩子,要么就把教室里的玩具、货架踢到在地。她喜欢的玩具一定要给她先玩,和同伴之间经常发生骂人、打架的事件。还经常威胁我们老师:“我要回家去了,我再也不读这个幼儿园了”。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没有对她另眼相看。而是给了她和别的孩子一样的爱。对她经常给我们出的难题、招数,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睡午觉时,我们坐在她的小床边,抚摩着他的额头陪她睡。游戏时大家都不肯跟她一起。我们就帮她找到小伙伴和她一起做游戏。并且告诉她:只有和大家团结友爱了,不打人不骂人了,小朋友才会喜欢她。有一次中午午睡,睡到半中间,她开始胡搅蛮缠起来,一会说肚子疼,一会又说要吃糖,还要老师给他放录音机听故事,我告诉她现在小朋友睡着了放故事会把小朋友吵醒的',明天再听。她就开始号啕起来,把一屋的小孩全给吵醒。我当时真的有些火。但我还是强压怒火,把她抱在怀里,并轻轻地拍打她的后背。最后,总算把她哄睡着了。
我想正如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教师把爱洒向学生自然也会收获满天下的爱,爱的付出与收获是双向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爱的教育是我们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孩子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习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成功可以给人带来荣誉和喜悦,而挫折或许能给人更多的思考,往往孕育超凡的智慧。经过挫折的历练,教育智慧才会生成,教育品质才会升值。可以说,每一个成功者都曾经过挫折的历练,他们的脚下也曾经泥泞不堪,然而正是不堪的“泥泞”,才滑出了他们的智慧灵光、丰盈了他们的智慧之囊。教育智慧源于点滴的学习和深厚的积淀,源于教师对孩子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