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电影心得体会5篇
只有用真实的情感写心得体会,才能让读者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与热情,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4中国电影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2024中国电影心得体会篇1
有的人,身着白衣,心有锦缎。面对突发疫情,他呼吁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孤身前往,冲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最前线。白衣逆行,国士无双,让我们铭记这个闪亮的名字:“钟南山!”
我敬佩那面对高官诱惑仍誓死不降的文天祥,我敬佩那明明弹尽粮绝依然坚持抗日的杨靖宇,我敬佩那面对凶恶的反动派仍誓死不屈的夏明翰。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英雄,值得我们敬佩。可我心里的英雄,是那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
疫情发生的时候,全国各地数万医生奔赴前线,他们不仅是医生,也是逆行的天使,更是战士。他们以血肉之躯,筑成守护家园、保卫长城的长城堡垒。钟南山教授再次临危受命,84岁的他,面对国家的召唤,义不容辞前往前线,连日来,了解疫情,研究防疫方案,参加新闻发布会……他的工作和行程安排的满满当当。
2003年,非典肆虐,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疫情前线,当时67岁的他毅然决然地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同时他顶住压力,公开挑战同行和权威,提出非典病原不是衣原体,使非典的防治少走了弯路。
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席卷全国,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再次挂帅出征,奔赴疫情第一线。他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自己却马不停蹄,辗转广鄂。
他次次奔向那无硝烟的战场,冲锋陷阵,以个人身躯撑起万家灯火;在时代的长河中勇于“逆行”,守护生命,诠释大爱。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里,我们安居于室,有人却负重前行。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人类总是在明知风险的时候,仍然选择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向钟南山院士致敬,向所有战斗的白衣天使致敬!
2024中国电影心得体会篇2
冬末春初的疫情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在这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疫情中,伟大的抗疫精神诞生了,包括克服困难的斗争精神、积极的责任和责任精神、自信的乐观团结精神…正是这些抗疫精神使疫情形势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需要抗疫精神。因此,广大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干部,要把抗疫精神融入基层,身心融入基层,努力书写自己向往的诗与距离。
把积极的责任和责任精神融入基层,不断促进自己的成长。在这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疫情中,许多年轻人冲锋在前。有尽最大努力治疗患者的年轻医生;有骑了4天3夜300多公里返岗的年轻女医生;有忙于防疫工作,没时间照顾孩子的年轻女城管;有自愿去方舱医院巡逻的年轻女警察;有认真调查登记、测量体温的年轻志愿者;有加班生产医药物资的年轻员工,无数年轻人化身为钢铁卫士,为人民群众搭建了坚固的防火墙,充分发挥了积极、谨慎、始终如一的责任和责任精神,充分展现了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有机会在战争疫情的第一线展示自己的优势,但他们可以在基层体验。任何成功的人都必须从基层做起,基层天地广阔,基层有前途,基层有前途。基层是人才的炼金石。因此,他们应该把自己的责任和脚踏实地的精神结合起来,到艰苦的环境。
把克服困难的斗争精神融入基层,不断锤炼优秀技能。战争疫情初期,无数青年医护人员、青年党员、青年
志愿者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迎难而上与未知的疫情死磕;在战疫过程中,无数青年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拼命寻找新冠病毒的解决之法;在战疫后期,基层青年干部全力以赴抢抓春耕生产。在两个多月的战疫工作中,青年人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能力,丰富了阅历,真正体会到了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青春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才能锤炼出过硬的本领。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还有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一最难啃的硬骨头,而这离不开青年干部的奋斗和斗争。因此,青年干部要把攻坚克难的奋斗与斗争精神融入基层,不断锤炼过硬本领,俯身做小事,敢于变革、敢于创新,跳出小我视野、打破自我束缚、保持忘我状态、践行无我理念,把小我的水滴融入大我的海洋,以抓细抓实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群众尝到改革的甜头,切实增强获得感。
把充满信心的乐观与团结精神融入基层,奋力书写向往的诗和远方。战疫中,无数青年人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着病患,带领病患跳广场舞、练太极、共赏落日余晖等,让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深入人心。正是无数青年人直面困难,带着乐观向上的状态投入到战疫中,才给抗击疫情注入了色彩、带去了光亮。而在基层中,有53000余名在岗三支一扶人员、91.8万在岗驻村干部也不愿当旁观者,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入到战疫中,在危难险重任务中担当作为,在疫情防控一线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用汗水和智慧谱写青春华丽篇章。疫情形势积极向好后,青年干部又开始抓脱贫攻坚工作、经济发展等,以青春无悔的激情和能力焕发更有活力、更具冲劲的干事动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用行动奋力书写向往的诗和远方。
青年人唯有将抗疫精神融入到基层中,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全力以赴,才能真正实现向往的诗和远方。
2024中国电影心得体会篇3
按照县纪委工作要求,我认真学习了省、市、县编发的《廉政镜鉴丛书》、《惩防体系法规制度选编》和《嵊泗县党员干部典型违纪违法案件剖析汇编》等书籍,对极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如何一步步走向腐败堕落的深渊有了一个全面地了解,在一个个鲜活的例证面前,感慨之余,经过认真地反思,总结出以下心得: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带领社会主义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健康、稳定、和谐地发展。但也有极个别的领导干部没能守住思想的防线,——等犯罪行给党的伟大事业和良好形象抹了黑,拖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后腿。通过对部分党员干部腐败行为的认真分析,我认为产生腐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特权思想重。在职务犯罪的干部中,大部分拥有一定的权力,但由于对权力的认识不到位,甚至错误地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为自己谋利益的筹码,以管人者的身份自居,淡薄了群众意识,颠倒了主仆关系,却忘记了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本色。更有严重者,思想扭曲,观念错位,一旦大权在握就耀武扬威,认为自己的权力高于一切,甚至视法律约束为无物,在——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2、政治素养低。个别领导干部没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基础,平时又不注重自身学习,不注重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改造,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和腐蚀,受不住经济利益的怂动和诱惑,把一些向钱看的腐败思想带入到工作领域中,以至于世界观、价值观错位,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宗旨,走上犯罪的道路,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
3、自制能力差。在无止境的欲望面前,极个别领导干部没能很好的控制私欲的不断膨胀,随着职务的升高、权力的扩大,对金钱、权力的追求欲望也越来越强烈,贪欲滋长,特权享乐,在纸醉金迷的诱惑面前表现的软弱、妥协,放任自己私欲的增长,从好烟美酒、山珍海味的口腹之乐,到声色犬马、依红偎翠的精神之乐,再到人性变异、疯狂肆虐的完全堕落,思想逐步庸俗化,最终身败名裂。
作为新时期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带头贯彻好党的方针、政策,坚持警钟长鸣,时刻用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牢记"两个务必",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以谦虚谨慎的态度把好"四大关":
1、把好情感关,谨防事随情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党员干部也有亲情、友情、乡情等人之常情。然而,有些情谊并非真情,而是借"情"之名,图"利"之实。倘若把握不住用情的度,倾心于情,"关心"亲戚、"照顾"朋友、"同情"老乡、"庇护"同事,痴迷"红尘",沉醉"情网",最终必为情所困、为情所害。因此,在对待复杂的人情关系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在坚持党员干部的基本原则问题上要不为亲情所动、不为友情所移、不为乡情所恋、不为美色所迷,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浩然正气,将"图利之情"拒之门外。
2、把好思想关,谨防自腐蜕变。许多铸成大错的领导干部,在反省自己一步步走向堕落罪恶的过程时,普遍反映出一点,就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便宜、小利益开始,侥幸过后,私欲膨胀不断诱发,拒腐防变的警惕性逐步瓦解,不顾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原则,降低了标准,放松了的要求,一步步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经验告诉我们,"终身之名节,千秋之芳秽,只系于一念之消长,一息之依违。"党员干部一定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牢筑思想防线,以焦裕禄、郑培民的党的好干部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勤政为民,自警自律,从根本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长城。
3、把好名誉关,谨防好大喜功。名利害人,名誉关是党员干部最难把握的一环,"名"之害也最难防范。古往今来,有多少有为之士在名利面前折戟,为了子虚乌有的"清名"而变得虚假。所谓"东来西去皆为名,南来北往都是利",名利坑人害人,使人失去了人性,但人们浑然不知,为争名夺利而献身,既可悲又可叹!我们党员干部在对待名誉地位方面,应该以淡泊的心态,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设定在立足本职的事业中,克服好大喜功的心理,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进步是组织培养、关怀的结果,取得的成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居功不自傲,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4、把好嗜好关,谨防失足落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党员干部也不例外。然而,若恣意放纵自己对兴趣、爱好的追求,就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陈毅元帅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叫《手莫伸》,他承认自己是凡人,凡人有的种.种弱点自己也都有:"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他不否认权力、地位、美色、赞颂都极有诱惑力,但他那"若无人民岂能活?""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结论也绝不含糊。人生路上诸多诱惑,尤其对党员领导干部,越是位高权重,面临的诱惑就越多,这些诱惑或将人引入一世蹉跎之途,或将人导入腐化堕落之渊。党员干部的嗜好往往为"金钱发出诱惑、物欲产生刺激"开了一扇便利之门,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演绎一场——、宦海沉浮的悲剧。
2024中国电影心得体会篇4
这个假期,我们过得实在有点压抑。先是欢庆祥和的过年氛围被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冲刷得荡然无存;接着举国上下奋力抗击疫情,但作为学生的我们为了不添乱却只能听话地“宅”在家;然后为了不耽误课程,我们只得“停课不停学”,在网上进行学习,社会的脚步似乎慢了下来,一切都让我们难以适应······我们期盼春暖花开,社会正常运转。现在,疫情终于过去,各行各业重新焕发生机,我们也得以重返校园。这一天的到来,实在是无数的英雄们在抗疫战场上努力的结果。今天,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敬意,我选取的演讲题目便是《责任与担当是英雄的本色》。
同学们,英雄在你的心目当中是什么样子的呢?什么样的人才算“英雄”?有的人说英雄就是“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有的人说英雄就是“具有英雄品质的人”,有的人说英雄就是“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虽然他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我却认为,英雄应该是有责任有担当在灾难面前能够勇敢地挺身而出的人。责任与担当是英雄的本色。
如钟南山,他是名副其实的英雄。2003年,非典肆虐。67岁的他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2020年,武汉有事。84岁的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却义无反顾地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一个“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的人,不是英雄是什么呢?
如李兰娟,她也是名副其实的英雄。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的她和她的团队在武汉始终忙碌在抗疫第一线,她以极大的责任心忘我工作,每天只睡3小时。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她会见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他们。甚至,她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疫情作出了准确的判断,以极大的担当精神履职尽责,1月22日深夜,她向上级建议“基于疫情状况,武汉必须马上封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人,不是英雄又是什么呢?
再如冲在抗役第一线,不惧凶险,帮助病人战胜病毒的医护人员;排查疑似病人,追踪密切接触者,在社区严防死守,努力做好服务的社区工作人员;那些仅用十天时间,就建起一座上千张床位医院,日夜奋战,为一线做好保障的建筑工人······他们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祖国为人民向病毒英勇斗争;他们不惧感染,不畏艰险,越过千山万水汇聚在一起;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在春节团圆之际奋战在抗灾一线。如果心中没有一份责任和担当,他们断不会作出这样的牺牲的。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英雄啊!
有人说:“其实他们只是普通人,不过是尽职尽责,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言外之意是,他们谈不上是什么英雄。这彻头彻尾是错的。疫情爆发之后,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只有他们逆行而上,或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挽救患者于危难之中······他们履行的不单是职责,展现出来的更是特殊时期那份沉甸甸的担当啊。具有这样情怀和作为的人,不是英雄又是什么呢?
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看在眼里,铭记在心上。今天,胜利的曙光正逐渐驱散新冠疫情的雾霾,英雄的事迹也正在传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英雄们有责任有担当的精神。
在疫情当前,危难关头的时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对抗疫情。前线的白衣战士、社区工作人员、建筑工人,哪一个不是不辞辛苦的在与死神争夺生命?可是,别忘了,他们同样是人家的父母,别人的子女。看着医生护士们脸上的口罩印,心里格外难受,那该有多疼啊。他们大部分人其实都很年轻,还是人们口中的“孩子”,但是他们已经学着大人们穿上了“战服”,面对疫情,他们奋勇前行,只为了祖国的安宁还有心头的那份责任与担当。也许,他们也没有那么淡定,可是白衣天使们说:“如果连我们都怕了,那么谁来消灭疫情呢?”想想,“所谓的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和死神抢人。”这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们这种有责任有担当的精神。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让我们象抗疫英雄那样,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2024中国电影心得体会篇5
这个片子最大的困难就是认人,好多演员都是因为戴着口罩,我都认不出来了。如果单纯评价电影要素,无论是故事、镜头语言、剪辑,《中国医生》都要比也是在不久前上映的《革命者》要弱了不少。
不过从观看后的感觉上上,我们会发现,看完《中国医生》后,有一种筋疲力尽的感觉。
因为整部影片都在燃烧你的情绪。
是的,这部电影,就是靠共情,靠渲染情绪,不用考虑啥电影剧情,啥镜头。
观众是非理想的,很少有人去观察镜头、剧本、表演到不到位,他们想要的是一种情绪的扩大化,无论是喜感的,还是悲情的。在这一点上,本片和《革命者》的初衷是一致的,它们都是想通过情绪的渲染来吸引观众。
这个片就是能让你哭,从片头哭到片尾,从一开始的伤心和无奈,到最后的激动和自豪。
前半部分的泪水来自于悲伤。
影片并没有为疫情的到来做铺垫,而是直接就看到一个个患者被送进icu,尤其是在影片前半部分,我们看到的是恐慌的市民,能看到垂死任病毒宰割的患者,我们能看到竭尽全力想让病人活下去,但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的医护工作者。
影片中的抢救治疗镜头都较为专业,会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影片并没有渲染病毒多么恐怖,而是突出一种人面对未知疾病的无力感。
竭尽全力,但是病人仍旧一个又一个的离去,这种无力感恰恰是医生最能够感受到的,这也是最打击他们内心和意志的东西,所以我们能看到,有退缩,有放弃,有抱怨。
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的亲人也被感染,自己却无可奈何,帮不上忙。
我们看到因为工作而忽略的留言已经从他们留下的求助变成了最后的遗书。
我们看到拿到父母遗物后无所适从的女孩子。
影片里的新冠病毒就像飘荡在城市上空的坠天使一样,肆意的嘲弄众生。
本片的表演很有难度,大家都带着口罩,更多的还是需要肢体语言。
人因为无力,人因为事与愿违,人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人面对病毒,从无可奈何,转变到了一种恐惧感,这种对无可奈何的恐惧,与我们之前接受的人定胜天的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会让观众更震撼!
人唯有之时方能勇敢。
是的,当我们在最绝望的时刻,当病人和银幕前的我们在最绝望的时刻,那些医护工作者所爆发出的勇气就显得如此耀眼,以至于我们的眼泪会不自觉地流出来。
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婆娑起皱的手,看惯了布满勒痕和汗渍的脸,要知道,这些护士们还是二十几岁的年华。
电影中的脸,要比海报上的触目惊心得多。
他们同时承受着身为一名医生、一名护士,身为一名母亲、一名丈夫的双重压力,他们救人,但是却对亲人的境遇爱莫能助。
影片中没有从天而降的救星、没有绝世武功的顿悟、没有干掉总boss后的逆转,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再次站起来,然后再失败再起来的过程中,实现的胜利。
没有超级英雄,只是一群哭过、退缩过、迷茫过的普通人。
他们只是一直站在那里罢了,他们的眼前是病毒和绝望的患者们。
也许是因为工期短的原因吧,本片的遗憾还是挺多的。
我曾经畅想,能够在影片中看到那最美的日落,一名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和一名穿着防护服的医生就在那里,一躺一站、一老一少,我相信通过电影的镜头,我们能看到比那张照片更美的一幕。
这张照片其实是最适合放到大银幕上的。
我也曾想,在影片中看到武汉夜晚的大合唱,歌声从一个阳台到一幢楼,再到一个小区,然后是整个夜幕下城市的合唱。
可惜这些都成为了影片的遗珠。
当然,我们不否认影片存在的缺陷,故事主线的缺乏,以及缺少一个作为灾难性电影需要贯穿始终的核心戏剧冲突,同时人物支线上也是过于繁复,因为人物视角过多造成了每个人物多给予的笔墨有些少,如果没有演员功底的支撑,很难体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站立在这个历史时刻的普通人。
影片中的人物,我个人认为表演和塑造人物的亮点,就只有朱亚文了,这个张狂、鲁莽、毒舌的专家,同时也具备着顽强、干练、高度的责任感等特点,是影片中唯一个具有矛盾性的角色。
张子枫的角色,短短几分钟,但是说出了最催人泪下的一句话:没有爸妈的孩子怎么活?
张子枫客串的那几分钟,很精彩,请注意她的手,握着拳头,并不想去接父母的遗物。
很遗憾,其他几个重要人物,包括张涵予的张院长和袁泉扮演的文主任,以及易烊千玺扮演的杨小羊等,虽然戏份很多,但是并没有给到我们特别多的亮眼之处。
瑕不掩瑜,这部影片的卖点本就不是演员,本就不是一个多么精彩的故事,本就不是角度、灯光、声效、特效,真正感染观众的,让观众流泪的是那隐藏在死亡、绝望、未知后面的勇气和医者仁心。
当医院的院长无法为自己的妻子找到床位的时候,当护士把自己的长发剪掉的时候,当一个城市能够用十天时间建起一座医院的时候,当一座城市迎来了两万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者时……
吾国!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