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言文的心得体会7篇
心得体会让我明白了坚持的力量,只有坚持才能克服困难,心得体会让我明白,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是培养自律和自省的重要方法,小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学文言文的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学文言文的心得体会篇1
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言文却成了他们心中的痛。本人曾经做过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基本上是硬着头皮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这实在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分析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很多文章太难,内容较枯燥,特别是读不懂时的焦虑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了恐惧感;二是老师整天强调“之乎者也”,而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艺术方面的东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感兴趣的东西不重视,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却整天强调,天长日久,厌学情绪日益严重。我听了学生的阐述,内心深有感触。确实我们不能光埋怨学生,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选文确实不太合适,就拿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册(必修)选文《离骚》来说吧,说句实在话,即使是一位大学教授读起来并不一定很轻松,更何况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呢?他们的年龄阶段还是爱玩的阶段,应该说他们还达不到那种理性的高度,而且文本又非常难理解,生僻字极多,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如果没有工具书也很难完全读懂,更何况学生?另外我们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老师给学生范读课文,老师给学生讲解文学常识,老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理解课文,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的,这样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改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从教材选编做起
作为教材的编者在选例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喜好,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篇文章,是否能喜欢。无论这篇文章多有价值,如果学生不喜欢,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其实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讨厌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较强,文本不是非常晦涩的文章,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毕竟他们现在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还是比较感性的,自然对感性的东西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理性的文章,这样由浅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的。就如一棵刚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风暴雨冰雹地震,它不仅不能正常生长,于其反而是一种摧残。所以教材的选编者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毕竟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
二文言文的考查模式需要改进
现在语文教师只要讲文言文肯定会讲"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没有这一环节似乎就不是学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讲了千遍百遍,学生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可老师还是得强调,为什么?因为这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能不强调吗?所以学生无奈,老师也很无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探究词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么样的词,就像“而”“也”之类的,完全没必要考查的这么细。即使我们把这类的词全部从文中删除,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不会受任何影响。那我们干吗非要在这些“无用”的东西上大做文章呢?我们岂不是作无用功?所以我觉得文言文的考查还是应放在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上,看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精神食粮是什么,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三改变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被动接受和主动探索两者所取得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学生掌握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肯定要比老师死板灌输的要牢固的多,而且通过主动探究,学生还可以从中总结规律,学会融会贯通,既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在这以我讲《鸿门宴》的方式为例,愿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在讲《鸿门宴》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给学生讲文学常识,再讲重点字词句,而是在讲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先预习课文内容,若有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了解整个故事情节,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将让学生以说评书的形式把《鸿门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要求讲的生动有趣。在布置完任务之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有点跃跃欲试了,毕竟作为高一的孩子他们还是有较强的表现欲的。第二天一上课,我想检验一下学生做得怎么样,采取自愿原则,一位学生主动走上讲台,黑板擦一拍,便开始演说《鸿门宴》,一开场感觉很像模像样,说得也很生动,有点单田芳的架势。可这位同学毕竟是初次表演说评书,有点紧张,说到某个地方,下面的情节突然遗忘了,这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下面的同学齐声给他提示,评书继续,涛声依旧。当时看到这个场面,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因为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获得了果实,这样的果实是最甜的。同样,之后的文学常识也是让学生自己来讲,有遗漏的地方我再作补充,而且在梳理重点字词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遍而过,因为学生在准备评书的时候大部分都已解决了。
随后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学生对内容把握得很熟悉。在分析完文章内容后,我又采取了另外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改编成一个舞台情景剧。结果学生也是热情高涨,表演得非常出彩,于是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印象,从而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当然每篇文言文都有各自的特点,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传授方法,还需要我们去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觉得有一条宗旨:那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主动者,主动去汲取知识和营养,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他们才能长成真正的参天大树。
以上是我谈的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也是有感而发,特别是面对学生的抱怨,面对学生的那种痛苦的表情时,感觉心情非常沉重。当某种东西的存在对于一个人是一种痛苦而不是享受时,那我想这种东西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文言文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去继承、发扬,而不是负担、痛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不懈的努力!
学文言文的心得体会篇2
“352”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一、重诵读更重理解,采用固定程序阅读法
可以对文言文采取固定的阅读法,(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由于这七项内容中,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同时也略过其对自己用处不大的内容。所以用这种方法去教学生阅读文言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而且对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能有效提高。
二、重讲解更重理解,采用讨论式阅读法
新大纲、新课改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文言文讨论式阅读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只强调基本阅读方法的自由选择和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可经采用“通读全文--初步感知--互动感悟--局部突破--鉴赏创造”的策略步骤。其基本形式如下:
(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在课前或课始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能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可以抓住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又是阅读能力的练兵。(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三、重课内也重课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立足课内,向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所谓“立足课内”就是采用“分层阅读法”进行教学。教师实施这种阅读法时,课前要给予明确提示,明确阅读要求;课堂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具体操作法是:
(1)第一遍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
(2)第二遍细读全文,疏通文章大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
(3)第三遍精读全文,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来并解决,再试着说明文章的写作特点;
(4)第四遍速读全文,把课文内容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所谓“向外延伸”就是教师让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环节的教学任务之后,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一一点拨、讲解,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总之,对文言文的教学,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
学文言文的心得体会篇3
文言文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规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约占全部篇目的百分之二十。这些课文,文质兼美,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但是,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文言文深奥难懂,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然而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
为了有效的教学文言文,让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为终身亲近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我结合本次培训和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童趣》中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不读“qiáng”也不读“qiǎng”,而应读“jiāng”。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并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满堂灌”,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三、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马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策”字,即“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这两个“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驱使”的意思,后者是“鞭子”的意思。再如《岳阳楼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或”字,即“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这两个“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时”的意思,后者是“或许”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四、生生互动,引发创新?
? 教学中主要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有个人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讨论解决,或把问题拿出与全班进行交流,或有疑难但已通过合作解决的,也可把解决的过程讲述出来,喜悦共享。讨论交流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文章字、词、句的疏通、理解,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向文章的思想、写作背景的思考。放手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学习,但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不断巡查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也可抓住时机适当的加入讨论,在关键时刻起点拨作用,并对有创新、大胆的观点的个人或小组给予表扬、鼓励。五、师生互动,有效促进? ? 我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合作者、朋友的关系,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对话,才能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文言文的课堂中,若能有合作、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与学生共成长,则效果会更明显。?????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把有关的字词归类。这样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收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
学文言文的心得体会篇4
初中文言文教学体会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份量明显增加,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怎样教,如何学,仍然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及学生,但也促使大家寻求良策,去努力探索。在新教材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出发,开展重视诵读,激发兴趣,合作探究,培养能力的教学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做简要论述:
一、重视诵读,陶冶学生的知、情、意
文言文教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方法灵活多样。其中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使学生能“熟读成诵”和“读书破万卷”,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纵观新编文言文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很多,课后的“思考·探究·练习”也大多要求在背诵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正是教改中重视诵读的体现。我在教学中也体会到,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教学文言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如读正字音、读准句读等,还应让学生诵读,让学生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互动,领略文言文的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中我采取下列方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如果有通假字、古代专有名词,教师应适当作指导,校正读音,扫清诵读障碍。
2.读准节奏。要求在语意层面上通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节奏正确的朗读就有利于正确理解文句的含意,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意境,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远大抱负。
通过诵读指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冶他们的知、情、意,增强了文言文教学的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情景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学生在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全面正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消化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利用多媒体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配合优美的旋律在屏幕上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美丽山水画面,引发学习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抓住三峡各季节景物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该课件成为学校语文组课件实用材料。
三、选择适当途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探究学习是创造一种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使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教材的契机,通过圈点与评注、善思与质疑、积累与归类的途径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
1.圈点与评注,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圈点与评注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圈点”,是给字、句划上符号,以引起重视或质疑。“评注”是把对内容的说明或评论意见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也可以另附小纸条夹在其间。圈点与评注,对学习语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为合作探究一些疑难问题做好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师布置预习题训练学生圈点与评注;也可让学生独立阅读,针对疑难问题自行圈点与评注。
2.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思考与质疑。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法,《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为学论,都启迪了我们:教学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即善于思考,设疑释疑。如教《醉翁亭记》一文时,一位
学生提出了疑问:古代许多官员出巡,都要清宫除道,作者既然是滁州太守,上山赏景,为何有那么多人一同上山呢?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之后我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游山的乐趣——与民同乐。正是由于学生主动质疑,才为合作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也掌握了文章的表现手法。所以说,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
3.积累与归类,是合作探究的深化。学习文言文,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典故,并对文言文的知识点作相应的归纳。如名句的积累一项,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某方面内容,定期抄写在黑板上,并利用课前三分钟检查落实。又如古汉语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当然不能机械抽象地归纳出几种用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应立足于课文中鲜活的例子,联系学过的知识,不断归纳积累,再根据积累解决更新的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独立阅读、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真正变“学会”为“会学”。
合作探究,在教学中一般的操作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要注意小组成员的调配,力求平衡,也必须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同时,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走下讲台,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作中,并适当作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才干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比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拓展阅读是教师在授完课内文言文后,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关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情感体验,从而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完成从阅读到欣赏、从感性到理性的审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例如在学习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后,我让学生阅读了《礼记》的选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就布置学生运用注释作翻译,并注意“于”“子”“夫”“之”“而”等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做如下的小结:宁与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暴露出当时社会统治的残酷,真是不堪忍受。这与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何等的相似!又如学习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后,拓展阅读了“孙叔敖杀两头蛇”“管仲相齐”等人物小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更多地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人物,为文章的整体认识充实材料,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文言文的心得体会篇5
都说语文学习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文言文,因为时代久远,大多数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加之相对于初中,高一文言文的难度大幅度增加,让许多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逐渐对文言文失去兴趣,因此,如何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愿学,会学,学好,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观点和方法。
一、更新观念,把文字教学转变为文学教学
传统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忽略作品的文学之美。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是死气沉沉,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古文就叹气。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受到教育熏陶,感受到意韵美。在教学时应重视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品味文中之雅。因此,在当今新课标下,我们应该改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全面学习课文内容,把文言文的以往文字教学方式转变为文学教学,正确评价作品,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然而面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又如何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我认为语文教师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上高中文言文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时,先避开了关于字词的讲解,段落的翻译,而是在开始看课文之前,先用多媒体投影出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地理图,然后简单介绍了一下当时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秦晋联军兵临城下时郑国的窘境。我给学生的三个问题是:(1)如果你是郑国的大臣烛之武,你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保全郑国;(2)现在假设我是秦伯,你是烛之武.你要怎样才能说服我退兵?(3)如果你要说服别人,是否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就行了?我们知道,烛之武是一个即将被吞并的弱国的大臣,而秦伯是当时一个强国的君主,考虑到双方的立场,我们是否能够把烛之武的言辞组织一下、润色一下,让秦伯更容易接受一些?学生认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列举各种理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企图说服“我”退兵。于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唇枪舌战,最终得出的结论和课文烛之武的说辞惊人地相似。之后,我就要求同学们课后结合课本的注释和字典的解释来理解这些语句,并在第二天的课上让同学们翻译这些语句,共同梳理文中的多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我发现,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之后,不仅那天的作业做得特别好,连第二天上课时文言知识的讲授过程也变得容易很多。课后有学生还对我说:老师,我第一次感觉到文言文学习中也充满着乐趣。其实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只要我们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解开问题的过程中,穿插字词的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多了。
三、重视诵读,感受文章意韵之美。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不体现诵读的重要性。自古以来,诵读就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感受文章意韵之美。注重诵读,这一点也刚好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的“读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范读、引读、导读,学生可以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根据句子结构,正确处理词语连读、音节划分等,以防止学生读破句造成歧义。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如果我们熟读或背诵课文,试题或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只要课文中已出现过,我们就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这样阅读能力就提高了。
四、学以致用,巧用文言文写作素材。
文言文教学同写作一样,历来让教师学生头疼。学生普遍厌倦或害怕文言文,千百年积淀之文学经典作品在他们面前很容易索然无味。而作文教学也是一大难点,学生由于置身于校园封闭的环境,课业负担重,对生活观察甚少,缺少丰厚的生活底蕴,写作素材贫瘠,导致作文材料千篇1律,缺乏新意。若能学以致用,把文言文内容变成作文素材则将一举两得。学生既能得到文言文教学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享受,又能积累相应的历史素材,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名人、大事层出不穷。其中既有孔子、屈原、陶渊明、苏轼等名人,又有秦灭六国、楚汉战争、渑池之会等历史大事,这些都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好像熟视无睹,写作时就喜欢泛泛而谈,一个具体的人物事例都没有,而这样的作文往往难以拿高分。通过文言文教学,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巧用这些事例写作,定能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而巧用文言文中的名言佳句,更会让学生作文增色不少。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方法,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革新。在夯实字、词、句知识的基础上、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久而久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能够走出当前的困境,我们的学生也会慢慢地喜欢上文言文。
学文言文的心得体会篇6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作为一名中国人,学习并传承祖先留下来的优秀文化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任务。它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古代人物,生活习俗,风景名胜的了解,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指引我们生活前进的方向,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时,我们会想到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我们对自己感到不自信时,我们也会自然联想到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这句名篇。因此我们学习文言文,并最终掌握和熟悉应用文言文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文言文有下面几种方法:
第一,从字的.层面上看,应该做到读得准、写得出,即能准确把握字音和字形,特别要注意对通假字的学习。
第二,从词的层面上看,应该从常用实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具体点讲,就是从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以及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转化活用现象,古今相同字形的词语在意义上的差别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
三,从句子的层面上看,应该把握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包括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判断句等。具体点讲,就是把握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倒装句中的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的后置,被动句中的“于”字表被动、“见”字表被动、“为”字表被动、“被”字表被动以及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现象,判断句的几种常见格式(如…者,…也。又如用“为、乃、即”等表示的判断句)。
第四,从文学文化常识层面上看,应留心作家、作品和作者所处时代等文学常识,注意积累古代科举、历法、计时、节日、姓氏称谓和官职升迁等方面的文化常识,结合历史知识,如说官员“左迁”表名官员被贬职。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历史文化的积累。
第五,我们在学习之余,可以多读一些古典书籍,如司马迁的“史记” ,大家可以买有古今对照的,这样可以边看边对照,有利于提高赏析水平。
在此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些我自己学习文言文的启示,第一多读书,这样可以增加自己的阅历。我们可以提前了解一些故事,当我们再次遇到这些题材,即使是古文,我们也可以很轻松地了解大意。第二,平时加强积累,遇到不懂的可以摘抄出来,加以记忆
?第三,多翻字典,了解一些字词词义的演变。第四,平时多练习,多读一些文言文,这样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才会提高。
学文言文的心得体会篇7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韵、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学习才不是片面的。
以前学习古文,是有许多迷糊的,许多地方不理解。就算对照翻译读懂了,也是走马观花,模棱两可的感觉。不知道学习古文中的乐趣,读之困难,于是,丢弃一旁。可学习古代汉语之后就不是这样的认为了。上课老师讲的井井有条,生动又有些幽默,让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老师讲的孜孜不倦,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与困意。同时,觉得古代汉语是很有生命力的,并为之感兴趣。原因如下:在文字方面,中国的文字是汉子,是表意文字,根据其字形结构就可以了解一些其字的意义,在老师教的过程中,与我们的理解中,让我们有了一些画面感和联想、想象的空间。例如,“日”字本是,用圆圈中间加一点来表示太阳的,圆圈代表太阳的形状。汉字最初是象形字,后通过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方式出现的新字,当然,错别字除外。其任是表意字,这种造字的规律,有利于中国的文化传播,同时利于我们的学习记忆。例如,“暮”本意是日暮,虚词“莫”字借而用之。古人是很具有创造力的,骄傲;同时,根据书体得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最后到隶书楷书,我们要根据其笔画形态、风格、组装结构的变化来学习,其中都是有丰富的多彩的。
在字与意义方面,也是在逐渐的变化,同字古今不同意的古今字,同音同意替换字的通假字,同音同意的异体字,听着就有种神秘感,很古老。
在古今词构成方面,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并且,古汉语单音词具有多义性和灵活性,例如,“谢”字有谢罪、辞别、告诫、凋谢的意思。所以要多记忆。
在词义的变化方面,变得复杂了,古今义里,有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褒贬差异、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多查字典,不然就望文生义闹笑话了。
在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方面,本义是词最早的词义,然后加以时间地域的变化,和人的思维思想变化所形成的文化,我们要去记忆,是很有意思的过程。例如:“间,隙也,从门从月”,指月光透过门缝照进来,指“缝隙”,后引申为距离(隔断就有距离)→隔阂(精神距离)→离间(制造隔阂)→隔间→房间(用墙隔断)→一会儿(从空间到时间)→间断(隔断几次);缝隙→参与(插在中间)→中间→窥伺(从中间偷看)→偷偷地(秘密的)。这中间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由具体变得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有实词到虚词。
在词类活用方面,有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更丰富了古文内涵,千变万化地感触。
在学习句型方面,有判断句、叙述句、被动句等。还学习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句首句中语气词等,系统的将句子、词分类学习,是很有利于我们学习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习,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习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沛公安在?”这句话,“安”字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倘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不知道我”,倘若翻译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为宾语提前了。以上两处古文都发生了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在疑问句、否定句的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若是普通名词则不能提前。我们学习古代语法,就是为了掌握古文的规律,提升理性认识,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
四、处处留心,知道一些历史和文化常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代汉语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学习古代汉语,我们离不开它所在的历史背景,更离不开它所记载的古代文化。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总之,学习古代汉语,我们一定要勤奋,多读多背多积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过程中稳扎稳打,积累常用字词和相关语法、历史知识,阅读大量文选,并选取一些精华篇背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学好古代汉语!
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助于我们知道一些成语的出处、了解它们的内涵,很多历史故事还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镜”,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