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心得体会6篇
经常写心得对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有帮助的,写一篇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成长有着至关重大的意义,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道德经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1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能够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所以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能够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所以,宏观地能够认为道德经能够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然而,在社会科学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由于人类更注重于社会问题,因而在社会上指人类遵从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在人类道德方面,老子在社会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报德”更高层次的“德”是“以怨报德”,关于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释更好,我就不在那里进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能够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总而言之,《道德经》是在哪个时期,甚至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的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
上方的分析仅仅是一家之言,着重用与当代物理学有一些必然联系的视角来分析,使之有以更宽的视角和不一样于专业道家的分析来充实《道德经》的内涵。至于和各专家有南辕北辙的分析结论也正是《道德经》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简单的,所以《道德经》本身也是简单的,仅仅是他所包含的参照系是一个最大的参照系而已。这也是《道德经》的伟大之所在!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2
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
修身为本的主张在《道德经》中有诸多名句:“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细细体味一下老子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我觉得他的很多话语,句句启迪心灵,不时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复醒,感到好像在痛饮千年陈酿,愈久愈香。做人修身处世,是一个古老却又常新的话题,每每与人细谈老子哲学时谈到修身处世这话题时,心中总会荡漾起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在立身处世这个主张中有一个极为经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取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弱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充满相反想成、对立转化的辩证法的命题,带有普遍真理性的意义。刚刚提到老子以水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东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胜过强大的,柔弱的胜过坚硬的,天下谁都知道。可谓水滴石穿,柔软的水能够把坚强的石头穿透。在老子看来,柔弱胜刚强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它比起强能胜弱,刚能胜柔这一表面肤浅的认识而言,柔胜刚,弱胜强,无疑是认识论上的一个飞跃和深化的实例。这句话告诉我们,新生的、弱小的、暂时处在劣势的事物,最终是要战胜旧的、暂时貌似很强大的事物的强有力的论证。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中大家最熟悉的当属“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应该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即守柔。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推及到人,若人能够做到“上善若水”,所赋予的精神和意义,那么他的心胸会像水那样曾经深邃,待人像水那样爱亲,言谈像水那样真诚,处事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这样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说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效仿的人呢?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3
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xx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向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仅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能够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应对成功,应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在必须条件下,事物是能够互相转化的。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必须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坚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我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老子还教给我们成功之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大事业,要先从身边琐事做起,持之以恒,向目标努力。即使困难重重,暂时无法到达目的,也别气馁,老子告诉我们“大器晚成”,再接再厉,终会成功。应对成功,要明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不要迷失了自我。如果努力了,却没成功,没关系,老子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知足之足,常足矣”,正所谓知足常乐。
老子还教诲我们,做事学会“慎独”。“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千万不要以为自我做坏事别人看不见就没关系,须知,大自然是公平的,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
对于处世,老子还教诲我们要“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做到取法自然。
关于《道德经》,老子还教给我们很多,如人际关系方面,告诉我们“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善者能够做我们的教师,不善者能够教给我们智慧,学会应对善者与不善者;做人方面,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水孕育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夺利,拥有水的品德的人才是有最高德行的人;管理方面,告诉我们“知其白,守其黑”,立足一处,眼观全局,全面研究问题。
?道德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巨作,这些所感所想只可是是其冰山一角而已。仔细阅读《道德经》这部智慧巨著,反复推敲其中的奥秘,展此刻你眼前的风景将会别有洞天。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4
寒假到了,学校要求教师都要读一点书。读什么书?学校要求读教育理论。而且还发了几本所谓“教育理论”。我翻了翻,没什么意思。但书还是要读的,其实,就是学校不要求,我也会在寒假期间读点书,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读什么书呢?我想到了读《道德经》。去年的寒假,我重新学了一遍《论语》,写了几千字的心得体会,还写了约20xx字的文章,在我们教育系统的报纸上发表了。读经典,丰富知识,增长才干,获益匪浅,指导教学工作,成果显著。所以,我的体会是,读书一定要读好书,读经典书。人生有限,不可能“读尽天下书”,但尽量读一些名著,可以尽快地使自己成熟起来。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同《论语》一样,是中国人的精神,是我们智慧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经》要比《论语》还有更高的境界。在《道德经》里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老子的智慧跨越了时空,在今天仍然闪烁着启迪人们思想的光芒!
?道德经》博大精深,涉猎了自然、社会、人的精神等各方面的内容,虽然短短5000余字,八十一章,但每一个字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读了《道德经》以后都能受到教益,感悟人生的真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读《道德经》同样有启迪和教益。
首先,《道德经》第一章就指出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说: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可以说出来的名称,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了。没有名称,是天地的开始;有了名称,那就成了万物的本源了。所以,要常常进入虚无的境界,来观察体会道的奥妙;还要常常来到现实中,来观察和分析道的运行。虚无和现实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从道中生出来的,都是很玄妙的。玄妙阿玄妙,它是认识所有事物的门径。老子的思想充满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做事情就必须依据这些规律。但是,这些规律不可能完全为我们所认识,因为事物都是在发展的,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也是在不断进行的。所以说,我们所认识的这些规律,有不正确的地方,不过我们还没有认识到他的不正确而已,也有还没有认识到的地方。对于研究问题来说,老子第一章主要说明,一是万物都有规律,万物都在按自身规律运行。二是万物的规律是我们必须永远进行研究的。三是研究事物的方法,就是从现实中走出来,去探索事物规律的本源,然后到现实中研究事物的发展是否按规律运行。《道德经。的这个观点也符合我们现在新课程的教育改革,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尽管人们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人们的对于素质教育规律性的东西还没有掌握。虽然全国各地有自己的模式,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如“洋思模式”等,我想,素质教育的规律还是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探索出自己的规律来。
其次,《道德经》第二章指出了教育的哲学——“行不言教”。老子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对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很多教师都把说教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从知识传播中课堂上的大量讲述,到思想政治教育空洞说教,教师的职业变成了以语言为主的工作。而老子却在20xx多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学。“不言”怎样去“教”?我以为老子的不言的高深境界不是不说话,而是反对的空洞说教,拒绝废话,或者说身教重于言教,启发式教学。记得孔子见老子,老子让孔子看看牙又看看舌头,孔子说:“我明白了”,孔子的弟子不解其意,请教孔子,孔子说,老子的意思是,虽然我的牙很坚固,但快掉光了,舌头虽然柔弱,但还在。这就是告诉我们,坚固和柔弱可以相互转化啊。所以,老子把人看成是有思想的,通过启发,暗示等自己领悟知识。圣人培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更何况教师教育的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教师虽然肩负着教育的职责,却不该将学生占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种要求,每日以喋喋不休的状态出现在学生中间。
其三,《道德经》第十七章指出了管理方式——“无为”。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也,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讲政府不应该管的过多,尽量少管的政府才是好政府,他还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这个道理,推崇的是无为而治。这是管理的智慧,管在于不管,不管,不是乱套,各行其道,而是人们在一定的制度范围内,人们自觉地遵守制度,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发挥聪明才智,使人自由地发展。学生管理也是这样,看到有些教师整天围着学生转,整天训斥学生,但学生仍然管理不好,就是没有找到管理学生的好办法,管理学生的最高境界是,老师在不在班级都一个样,感受不到老师来还是没来,这样的班级才是好班级啊。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老子的《道德经》是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微型百科全书,它的深沉的大智慧,永远是我们汲取营养的源泉。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5
这些年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我的灵魂都已经浮躁起来了。那些理想、抱负之类的高尚,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
虽然知道这是奋斗路上的必经过程,但我还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让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浮躁,总不能细品其中之韵味。这些天来终于静下心来真正的沉浸下去,才发现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满载宝藏,放下成见,唾手可得!但其广博与深奥,却让你发现自己的浅薄与不足!
这是哲学的力量,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高于一切之上!因为它能让你的心灵真正的强大!不为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直达事物本质!正如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尽力使心灵达到极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通过观察万物往复,透过其纷纷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质,心灵便会宁静,这种宁静不是静止不是消极,更不是终止。而是在认识根本规律后的等待!等待万物并做的时机,这样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6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