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在烧纪录片心得体会优质7篇

时间:2023-10-19 17:05:02 分类: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我们思维和智慧的源泉,通过心得体会,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铁在烧纪录片心得体会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铁在烧纪录片心得体会优质7篇

铁在烧纪录片心得体会篇1

国宝,才是当之无愧的明星

今天若说明星,除了明星大腕,就是商业巨贾。可如果你问某件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名誉,地位与财富的多寡,亦或是所谓信仰追求和精神高度。而说到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某项器物,却往往行不对路,说不到点。可见我们对自身文化历史的忽略,对传统价值的距离。

一件国宝的珍贵性,远不是今天市场价值所能衡量的。就像拍出2个多亿的鸡缸杯,远抵不上明成化皇帝与万贵妃复杂政治环境下不离不弃的感情。

?国家宝藏》选取的镇馆之宝,如果以市场价值论,肯定超过鸡缸杯,那他们所传递出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影响中华文明之进程。让我们把娱乐暂且放一边,把历史捡起来。把偶像明星放一边,把传统文化拾起来。这样,就有了中国文化类节目的又一次跨越,又一次变革。

让国宝成为明星,是中国各大博物馆一直是夙愿。通过国宝讲故事,论文化,说品味,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是文物被保存展览最大的价值。《国家宝藏》有机会让各大博物馆的重器走出展厅,直面公众,让它们的不俗和伟大有机会被更多人知道,这是文物的幸运,历史的幸运,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幸运。

让明星介绍是好事

很多人说,该节目明星介绍环节挺突兀的。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明星介绍,更觉得是白璧微瑕,让人觉得很闹心。诚然,看着一个个年轻演员(或假装年轻)穿着古装演戏,多少感觉挺出戏,显得做作。可就节目而言,这或许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首先,要想让观众认可,就得最大限度吸引大众关注。让单霁翔院长一本正经讲,除了专业人士和爱好者,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换台,不予关注。让明星来,就能吸引年轻人。只有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国之重器才有机会把自己的身世告诉大家,把自己的文化价值传递给大家。若最起码的关注都没有,还谈什么宣传呢?

其次,明星愿意参与是好事。他们是名人,有名人效应,会有模仿与追随。所以不论是梁家辉、王刚、段奕宏等几位会演戏的,还是李晨、王凯等明星偶像,他们愿意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公益宣传,就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他们的存在,能让更多人了解接触并感兴趣,这岂不是快事一件?

守护誓词,并不傻

有人说他们每件宝物展示环节最后,都要念守护誓词,南腔北调,都太过正经,好像入党宣誓一样,煽情而做作。这话我还真不认可。换做别处我不知道,可看着台上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国宝,传承技艺的宣誓人,我只能钦佩。因为他们所说的,正是他们所做的。这档节目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把几十年所想所做的,当着世人一吐为快。

当有人说他们做作时,他们自己又做过点什么?国人一向存在鄙视链。人家上台念誓词,是因为他们够资格。总比那些窝在家里屁也不干,就会骂这个说那个的键盘侠和嘴炮侠强千万倍。看别人时候,先看看自己。真有能耐,自己干点脚踏实地的事,干点比台上各位更有资格念誓词的事。

台上的各位,都是实干家。他们会坚守这份事业矢志不移的坚持。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坚定的走下去,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一支延续下去。他们不善言辞,所以才有机会做出成绩。今天有机会让他们念出心中所想,是对他们的支持鼓励,更是对他们的尊重和赞美。这誓词,念得铿锵有力,震彻寰宇。

铁在烧纪录片心得体会篇2

学 术 兴 趣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一定要对学术抱有浓厚的兴趣,要对学术情有独钟,将学术作为最重要的爱好乃至唯一爱好。

浙江大学教授刘海峰曾在《中国科学报》撰文指出,大学教师从事的是学术职业,过的是一种学术生涯。众多走学术之道的人,差异还是相当大的,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学术为乐业,这样的人真的很喜欢学术,每天都沉浸在学术的快乐之中,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第二种是以学术为志业,马克斯·韦伯发表的一个演讲叫《以学术为志业》。以学术为志业意味着学术志向坚定、学术信念坚定,这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第三种是以学术为事业。这样的人终其一生把学术当成事业来做,也是不错的境界。第四种是以学术为职业,将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第五种是以学术为苦业,把学术研究当作苦差事,但又不想放弃,只好熬下去。

以学术为乐业,既是最高境界,也最有利于从事学术研究。

以学术为乐业,就会使自己在日常生活本能地从刑法专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事实,从而发现许多问题,发现刑法的真实含义。

因为刑法的真实含义是在社会生活事实中发现的,而不是从法条文字中发现的。

以学术为乐业,就会把问题和争论议题视为令人兴奋的挑战,而不会视为烦恼、累赘。遇到任何问题时,自己就会独立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享受快乐的过程;思考出一种可能的答案后,就会觉得特别快乐,即使没有发表出来也会十分快乐。

以学术为乐业,就不会觉得做学术研究太劳累。因为只要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起来就会很开心、很舒适,不知身心疲惫。

问题是怎么做到以学术为乐业?波兰诗人、社会学家兹纳涅茨基说过:“占有真实知识或者公正地追求纯粹真理,对人类来说具有超凡的价值,它赋予人类内在的优越性,远远超出无知者与知识的蔑视者,无论他们多么有权势,在实际生活中多么有影响力,也无论他们多么富有。真正的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拘小节、健忘、逃避政治斗争,满足于清贫的经济状况,就不足为奇了。”大家都知道,有不少真正的学者终身不娶不嫁。那些真正的学者在一般人看来似乎过得并不舒适,其实,他们内心的愉悦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所以,如果认识到占有真实知识和追求纯粹真理具有超凡的价值,从而抑制对权势与财富的欲望,把欲望集中在占有真实知识和追求纯粹真理上,就可能做到以学术为乐业。

学 术 心 态

通俗地说,要以平和的心态研究刑法,从事学术研究不必讲对错、不要争输赢。

学术共同体实际上都在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里活动,每个研究者只是观点的自由市场里一个主体,不是市场管理者。每个主体都在向自由市场提供一种免费的商品,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答案,而解决问题可能具有多个答案。在其他领域,大量存在为同一问题提供了不同答案的现象,如生物学中的拉马克理论与达尔文理论,人类学中的平行独立的进化论与传播论。在刑法学领域,为解决同一个问题就完全可能存在不同答案。所以,不必讲对错、争输赢。

只有心态平和才能确保正确思维,心态不平和、情绪不好时智商可能是最低的。我觉得,实现心态平和的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点,不要以为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的,作为市场主体,不要以为自己的产品完美无缺。我经常引用的一句话是,

“相信只有一个真理并且掌握了这个真理,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最深刻的根源”。

事实上,许多被认为是真理的理论已经被推翻或者正在被推翻。比如,由于解剖学、古生物学以及胚胎发育学的质疑,进化论已基本被推翻或者正在被推翻。况且,法学不是真理的发现与判断,即使就真理而言,也是通过各种意见、观点之间的自由辩论与竞争获得的。任何人都不能确保自己的法感情就一定是健全的,自己的结论就必然是正义的。

?悲惨世界》里有这样一段片断:芳汀进入工厂当上女工后,好管闲事的女工头很快就打听到了芳汀有一个孩子。于是,女工头以芳汀未婚先育,违背了工厂招聘女工的原则为由,私自以马德兰(冉·阿让)的名义,在给了芳汀50个法郎后,直接开除了她。女工头当然觉得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但马德兰知道这个事情后严厉地批评她,大意是说,你自以为你掌握了真理,你自以为你知道什么叫公平正义,你将自己置于上帝之上。这是我印象十分深刻的片断。做学术研究的人千万不要将自己置于上帝之上。

这样讲似乎与我一直主张的“解释者要心中永远充满正义”有些矛盾,其实不矛盾。我们在学习、研究刑法时当然要有正义感,但不要以为自己的正义感一定是健全的,不能以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制造了产品就要拿到市场,听市场的反应,听消费者的意见;所以,不要担心别人批判自己的观点,不要害怕别人反对自己的观点。不要见到别人批判自己的观点就恼羞成怒,以为这是对自己学术的损害或威胁。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就做不好学问了,因为只维持自己既有的观点是不可能有进步的。

第二点,要善待他人的观点,要以善意阅读他人的论著,要善于发现相反观点的可取之处,从中学习别人的优点。我并不是说学术研究不能批判别人的观点,相反,批判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为了维持自己既有的观点只顾批判对方,在批判完了别人的观点后,自己的学术也就走到了尽头。因为批判比立论容易得多、简单得多,现在的一些批判也越来越抽象,比如论证不充分、观点不明确、逻辑不自恰、结论不可取、不能令人信服、不符合中国国情等,这样的批判太容易。

不仔细领会别人作品的意思,不从对立面的研究中吸取长处,是不可能有进步的。所以,不要见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反感、就愤慨;不要一看到不同立场的论著,就只是喜欢从中挑几个自己可以批判的段落;更不要在找不到可以批判的段落时,就歪曲别人的观点进而展开批判;也不能带着偏见去阅读,将别人的意思曲解为就是自己所要批判的内容;更不能以愤怒代替理由与判断,因为源于愤怒的论证都是不可靠的。

以平和的心态从事学术研究,并不是说不要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反过来说,不能因为自己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就以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学 术 创 新

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很重要。要关注弱势理论,待弱势理论强势后再扶持另一种弱势理论,学术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现在有一种倾向,只讲问题的解决。但解决问题需要理论的指导,而且一个理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会发生作用,是不可能事先确定的。换言之,理论在什么时候会派上用场,谁也说不清楚、谁也限定不了;现在看似无用的理论,将来也许会产生积极影响。而且,一个学科的理论完全可能对其他学科产生作用。事实上,法学领域的一些理论也并不是法学家提出来的。

怎么做到学术创新,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第一,即使是部分共识的形成也要求所有的学者遵守学术规则,不能认为折中就是共识。折中是最容易被人采取的一种立场,国外有学者指出,“折中主义者常常扮演的是在学术观点上不偏不倚的裁判者角色”。事实上有许多学说是不可能折中的。比如共犯的从属性与独立性,如果是现实的从属性与独立性,二者就不可能折中;如果是观念的从属性,那么它与现实的独立性原本不是对立关系,当然是并存的,不需要折中,只是应当采取观念的从属性还是现实的从属性的问题。

第二,任何创新都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创新是一点一滴的。所以,不能认为只有推翻了某种学说、建立了新的学说才叫创新。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以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是替代,二是积累。工科与医学的进步可能主要是替代,但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进步主要是靠积累。所以,要善于在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创新,而不是推翻别人的研究成果后自己站在原地。

中国当下的刑法研究现状是,什么样的研究结论都会受到质疑,显示不出刑法学整体上一步一个台阶向前发展的局面。之所以如此,就是不善于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创新。经常看到有人在批判别人的观点时说论证不充分,如果这样说的话,是不是就表明批判者知道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论证呢?是不是也可以补充论证一下呢?如果说论证不充分是指别人的论证不能令自己信服,是不是也可以反思一下,什么样的论证才能使自己信服呢?

第三,创新要区分真创新与伪创新,不是说只要自己提出的观点与别人不同就是创新,许多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可能是伪创新,像在操场反向跑步一样的情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所提出的不同于别人的观点,能解决什么真问题、解决起来有什么优点、自己的观点可能有什么缺陷、这个缺陷能否克服等等。要预判自己的创新在实践中有无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不能只顾提出新观点,而不顾及观点产生的是什么影响;也不能为了让人批判,提高自己论文的引用率,而提出千奇百怪的观点。

总之,学术研究要创新,不能人云亦云,发表一篇论文至少要让读者感慨道: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思考吗?如果能让读者自问“我怎么没有想到呢”,那就更好了。

学 术 路 径

在这一部分,我想就学术路径谈三小点。

第一,全面性与专门性的侧重。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没有从事专门性的研究,这是时代决定的。现在的年轻学者在掌握理论体系、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集中精力从事某一方面的研究。既可以毕生从事刑法学的某一领域的研究,也可以毕生研究某一外国的刑法学。大家知道,日本的关哲夫教授就侵入住宅罪出版了三本著作;城下裕二教授专门研究量刑;末道康之教授主要研究法国刑法。我觉得我国的多数年轻学者可以侧重于专门性的研究。

第二,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结合。虽然是老生常谈,但还是要谈。凡是老生常谈的问题,都是我们没有处理好的问题。

刑法学的研究要善于借鉴国外的学说,完全的本土化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是通过认识别人认识自己的。其实,这些年但凡有明显进步的领域,都是因为借鉴了国外的学说。当然,借鉴不等于全盘照搬,需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见到国外的某个学说就照搬;二是完全不借鉴国外的学说。有的特别年轻的研究生见到国外学说就反感,这让人很惊讶。

当然我们也需要挖掘历史传统中的精华,在这方面我自己做得很不够。日本关西大学的佐立治人教授,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刑法,他对自己研究主题的介绍是,“我要证明,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就不受刑罚处罚这一罪刑法定主义的思想,产生于中国、发达于中国”。他对自己开设的研究生讨论课是这样介绍的:“帝政时代的中国(从秦朝到清朝)法律的特色是,所有的法律违反都归结到刑罚,规定刑罚体系的法律就是‘律’,因此,可以说,正是这个‘律’是中国法中最重要的法律。在以完整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律’中,最古老的是‘唐律’。本科目要讲读唐律本身,检讨适用唐律的判例,拓展对帝政中国的法律的理解。”想到日本学者这样集中精力研究中国古代刑法,我是特别惭愧的。

再举一个具体例子。日本的旧刑法(1882年)对数罪采取的是吸收原则,这个旧刑法是明治政府从巴黎大学招聘的boissonade起草的。boissonade的老师ortolan认为,吸收原则源于法国拿破仑刑事诉讼法典(1808年)第365条第2款,但没有说明拿破仑刑事诉讼法典为什么采取吸收原则。可是,佐立治人教授说:“ortolan完全不知道的是,中国比拿破仑刑事诉讼法典早一千多年就对数罪采取了吸收原则。”《唐律·名例律》就规定,诸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明律、清律都是如此。不仅如此,唐律的吸收原则可以追溯到汉律。春秋公羊传的庄公十年二月条附了何休的注,注曰:“犹律一人有数罪,以重者论之。”何休是后汉人,所以,这个犹律就是指汉律,而汉律的这个规定在前汉初期就已存在。1983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中,就有“一人有数罪,以其重罪罪之”的记载。据此,中国古代的吸收原则比拿破仑刑事诉讼法典早两千年。

在我国法定刑与量刑都比较重的当下,我们是不是要研究一下为什么中国古代刑法采取吸收原则,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可以采取吸收原则呢?

第三,自己刑法学与他者刑法学的选择。国外的犯罪学中有自己犯罪学与他者犯罪学的概念。自己犯罪学将犯罪人视为普通人,犯罪人就是我们之中的一人,只是由于处于某种状态下才实施了犯罪行为,所以,要重视犯罪原因的研究。任何一个人都可能犯罪,于是,如何消除引起犯罪的状态或者原因,就成为研究的重点。

他者犯罪学将犯罪人视为与守法市民具有本质区别的怪物,移民、毒品罪犯等特定的危险集团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威胁,是社会所排斥的对象。他者犯罪学的目的,就是要研究如何改善对各种危险集团的统制方法,如何减少危险集团的危险,使他们的危险降低到平均市民的危险。

刑法学也可以分为自己刑法学与他者刑法学。自己刑法学,将社会的一般人、犯罪人看成和自己一样的人,自己也可能成为犯罪人。他者刑法学,将社会的一般人、犯罪人看成规制对象。在我看来,许多人很羡慕的那个国家的刑法学是典型的他者刑法学,教授们将自己视为教养阶层的一员,喜欢向普罗大众提出各种规则,而不管刑法是否有明文规定。那么,各位研究者自己会如何选择,就需要慎重考虑了。

铁在烧纪录片心得体会篇3

小时侯,听爷爷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座山庄,那里森林葱郁,河水清澈,鸟语花香,人们活得非常快乐。后来,有一个人来到这儿,对当地人们说:“你们拥有巨大的财富。”人们高兴极了,以为这儿埋有大量的金银财宝。于是,他们开始砍倒树木寻找黄金。一年后,那人又来了,人们因为没有找到财宝而质问那人。那人叹口气说:“我说的财富就是你们原来拥有的那优美宜人的环境。”人们听后难过极了,因为现在这里的气候很差,也很少有鸟儿光顾。

当时,我并没有听懂这个故事。我也不认为村民们破坏了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是不对的,反而责怪那外来者诱导人们的思想。现在想想,村民们真的是大错特错了。漂亮的大自然,是无穷的财富,这是人人都可以意识到的,外来者只不过是提醒村民村要好好珍惜它罢了。

驼走大漠,雁排长空,鱼游浅底,百花争艳,这都是大自然和谐的美。事物遵循一定的规律发展,不管是兴还是衰,它都是漂亮的。即便如一现的昙花,它开的时候是那么令人惊赞,然而它凋谢时也是那么地轰轰烈烈,令人敬佩。大自然自身的美,也许就是一种魅力无限的美吧!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一曲《我的中国心》感动了多少国人的心。然而,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漂亮的长江黄河变得浑黄污浊,甚至出现断流现象。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导者,可以让大自然变得更加和谐统一,也可以破坏大自然。近些年来,人们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使大自然遭到严重的破坏,使得许多名贵的花草和珍稀的动物濒临灭绝。幸运的是,人们现在已意识到了大自然的生态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因而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大自然保护区。然而,人们为此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倘使人们尊重大自然,人们就可以节约更多的金钱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去。

大自然,是我们生存依赖的家。我们对它进行攻击和破坏等于把自己往火坑里推。为了我们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们应当好好地珍惜它,爱护它。

铁在烧纪录片心得体会篇4

十七年前的非典,横行霸道,傲慢不羁地走遍全国。

你可曾想过,你带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你可知你的肆意妄为,令多少人惴惴不安?

尽管这样,却依然有人不畏不惧,挺身而出。

“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

短短十二字,落地有声,铿锵有力。

十七年前,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站了出来。从非典出现到消失的一年时间里,他始终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将自己的安危置外,不顾风险地救治病人、寻找治疗的方法。在上级说非典型肺炎的病原是衣原体时,说非典得到控制时,他顶住压力,说了真话。他说:

“非典的元凶不是衣原体,而是病毒!”

“我们顶多叫遏制,不叫控制!连医护人员的防护都没有到位!”

两句话,犹如平地惊雷,响得叫人害怕。

非典消失后,他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荣誉。他却重归于寂静。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如今,新型冠状肺炎的疫情蔓延至全国,来势汹汹。耄耋之年的他不得不再一次出山抗击疫情。他告诫我们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在说这句话的两天前悄悄地去了武汉。在疫情面前,他同十七年前一样,实事求是。坦然道出这次肺炎会人传人,叮嘱大家出门要戴口罩。

他,犹如在无边阴霾中生出的丝丝光线,驱赶了黑暗。而人们只要见了“钟南山”三字,便不觉惶恐,只觉心安。

他是“身着白衣,心有缎锦”的白衣天使;是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刚正之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无双国士。他是钟南山院士。

铁在烧纪录片心得体会篇5

看《敢于教日月换日》,了解党的历史,必须铸造风雨不安如山的政治力量。砍头不重要,只要主义是真的宁愿少活二十年,拼命赢得大油田摆脱贫困,我是党员对我的眼睛瘟疫不会退却,这句话又从心底发出的声音,是世代和世代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心里有信,可以走得很远。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党史,阅读党的百年奋斗故事,回顾党的艰苦创业历史,不忘党的初心,认识历史脉络,掌握现实方向,明确发展方向,学习他们顽强如石,坚韧如丝,绚烂如画的革命信念,切实实现学史的增信,不断锻炼信仰信念

看《敢于教日月换日》,学好党的历史,要吸收一叶总关爱的初心动力。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为中华民族谋求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世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勇敢奋斗的基本动力。回顾百年的岁月,坚持人民群众,我们党可以走向胜利到今天,展望下一个百年,新的道路很远,人民群众依然是我们党应对挑战的依赖力量。党员干部学习党史,以史为师,对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读为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牢牢树立权利为人民所用,情为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的思想,把工作的一切起点和立足点放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写下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无论走多远,走多辉煌的未来,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在新长征路上,我们需要跨越雪山草坪和娄山关培根口。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只有学好党的历史,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才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铁在烧纪录片心得体会篇6

现在的天空中几乎每天都会飘荡着一层厚厚的灰蒙蒙的东西,当时人们觉得那是雾,而在以前人们对于天空上的”雾“人们已经不足为奇了,可是人们知道雾霾是什么吗?在我看过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后,我才对天空中的”雾“有了新的认识。

雾霾是什么?在以前我也是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雾霾就是雾,这两者之间只是有着字面上的差距,但基本意思仿佛没有什么极大差异。但是当我看个柴静的纪录片后才知道雾与雾霾之间可不是只有”霾“这个字这么简单。雾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在水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气温接近零点,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如果这是雾,那雾霾是什么呢?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而我们人类便是造成这种天气出现的罪魁祸首。

造成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项就是煤的使用。在我们国家,大多数地区使用的煤数量极多,在一个用煤极多的地区,那里一年365天里,几乎每天都是灰蒙蒙的,那里的小孩根本见不到蓝天、白云甚至是我们在夜晚一抬头点映入眼帘的星星。在我们国家,用煤量极快,一些好煤被开采完了就用劣质煤,用劣质煤会大大增加天空中的污染物,现在在我们国家,褐煤便是最常用的一种煤,就算我们用劣质的煤,我们洗干净再用好不好?如果洗干净也可以减少一部分的污染物。

柴静背着一个测试pm2.5的测试仪,一天下来,那个pm2.5的测试仪中的膜盘已经成了黑魆魆的一片。所以我再次呼吁,我们是时候做些什么了,就在此刻,我们做好该做的。多做与环保有关联的事吧,让我们的地球越变越好。

铁在烧纪录片心得体会篇7

3月22日,我参加了统编教材网络培训初中语文科目的培训,观看了视频。经过这次培训,我对教学方法与技能,以及所使用的教材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它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听了专家们的报告,更是被专家们独到的教育理论所吸引。“书到用时方恨少”聆听了以后,自己的思想真可谓是豁然开朗,许多困扰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问题也得到了迎刃而解。他们所讲的东西对我来讲,我的感触非常大,“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要更加重视人文思想的渗透,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加完美。除此之外,老师们讲到同样的文本,时代不同,人文思想也会有所变化,对于文本不能只停留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层面上,这一点是要注意的。通过培训学习,我明白了人文思想是现代教育中最重要的思想。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挖掘文本。所学的专业课程,使自己的理论功底更扎实了。

本次培训,用这样的一句诗来描述再恰当不过了,那就是“天光云影共徘徊,”有的说学生课堂学习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注意效果。有的说对于出现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分肯定,然后再慢慢引导学生,这样不会伤学生的自尊心,也体现了人文关怀。也有的指出这种现象是时常发生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家各抒己见,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互动使我所得到的感悟是深刻的,因此,所带来的进步是任何催化剂都无法做到的。所以我要说,没有互动,就不可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更不能拓宽我的视野,更不可能提高我的专业技能。因为交流我充实了自己;因为互动,我获得了进步相信。通过学习,我将把自己的感悟应用于实践,到那时,自己的工作将是更加得心应手了。

认真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不仅撰写教学日志,而且还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通过学习和反思,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由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

学习是为了武装自己,运用于实践。在参加培训的同时,我深入思考,积极实践。同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写成论文。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课本上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探究。

总之,这次培训是一次对教师专业成长极有意义的培训,带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同时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提高。我将努力将所学化入我的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并从专家以及学友们精彩的观点中汲取更多有益的营养,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及业务学习,不断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提升个人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为我校教育贡献更多的力量。

《铁在烧纪录片心得体会优质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