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课程反思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8-26 11:04:03 分类:心得体会

心得是抒发我们内心情感的重要文字,我们一定要用认真的态度对待,写心得体会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记录下自己的人生感悟,小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蒙氏课程反思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蒙氏课程反思心得体会6篇

蒙氏课程反思心得体会篇1

一、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为工作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今年的“教育管理年”活动中,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市、区两级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学校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把开展“教育管理年”活动与进一步加强教师素质、提高业务能力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长流水”的新型教师观、“敬业爱生”的新型学生观以及“以人为本,依法执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的新型育人观。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上,我们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努力探索规范管理和人文关怀的最佳结合点,创建“东边出太阳,西边圆月亮,千秋万物安康,人人有方向”的和谐有为的工作氛围。今年先后派出十余名教师外出参加各学科的教育年会,外出学习教师返校后将所学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以及自己的心得,在学校教研活动时间向全体教师分享,力求把学习成果最大化。学校在全体教师中树立终身学习观,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今年我们还安排两位市级骨干教师参加市教育局在洛阳师院举办的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此外学校还组织绝大部分教师参加了第三轮继续教育培训;并组织部分教师参加了区教委组织的各学科教学培训。

我校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教导处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为工作重点,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新上岗教师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针对我校教师严重缺编,青年代课教师多,变动频繁的校情,学校不等不靠、不怨天忧人,而是积极想办法,为了更好的调动一切力量投入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认定了一批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较好的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为校级骨干教师,同时聘请了学校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担任学校的教学顾问,动员这些骨干教师和教学顾问共同参与到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来,形成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合力。同时开展“师徒结对,传帮带”活动,让这些骨干教师和教学顾问担任指导教师,青年教师采用自己拜师与学校分配相结合的方式,都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师傅”。为了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我们继续开展“拜师结队传帮带”活动,并积极发挥学校指导教师团队的作用,由教导处组织、教研组则负责从学科教学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教学中的常见的难点问题、学生及班级管理中的问题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加以指导,指导教师则从备课、上课、作业、学生辅导、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等细节方面对青年教师给予指导。在教学能力的培养上,教导处坚持对青年教师采用听推门课与自己申报课结合的培养制度,要求每位青年教师每月至少要申报上两次汇报课,听指导教师及同学科教师8节课,并写出听课点评,每月上交一份学习心得。在工作中我们、加强分析和反思、认真参与督导,适时调整,使年轻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他们都深深地体会到平时“练兵”的好处,都不同程度地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每月还抽出时间组织青年教师座谈会,了解青年教师的情况同时给青年教师明确思路和方向,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的成长。

二、以教研组为校本教研单位落实教研促教

在校本教研方面,学校推进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学科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建设学习型学校”工作为重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本教研制。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最基层的组织,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研究的主阵地。我校分设语文、数学和科任三大教研组,各组有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和其他教师共同组成,由教导处引领组长主抓各组教研活动。每期各组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教研及教育科研工作计划,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期初把好计划关,期末把好总结关。我校建立校本教研的三定制度,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议题,本学期仍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周二下午第三节为固定研讨时间;本期我们组织教师继续深入钻研教材,要求教师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疑点,把握关键。同时我们要求各教研组针对教学中热点问题确立研究专题,进行了教学经验转项交流传递活动。同时我们重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深入开展读书交流“三分享”活动,即内容、感想和实际应用的分享,并组织教师人人参与,“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深入每位教师心中,教师的知识得到长进,理论得到提升,不同程度地做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长。在教研组工作方面,我们还十分重视交流学习,先后三次派出组长学习、培训教研组工作理论和经验,并结合我校实际及时调整工作。

在教育教育科研方面,我们牢固确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课”的思想,以“研究促质量,研究求效益,研究创特色”为宗旨,兴科研强校之风,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明确教育科研工作的定位,壮大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加强教育科研交流,充分认识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科研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先导作用,进一步确定教科研在当前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强化了科研意识,目前我校已结项课题7项,其中一项获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立项正在研究课题10项,基本形成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有十余名教师的论文获省级奖励;有五名数学教师获“中国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三、以教学常规为中心规范教学管理

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的根本。我校一贯重视对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如组织教研活动、听课、评课活动、教学比赛、学生竞赛、作业检查、教案检查、资料归档等工作,一贯认认真真、从不懈怠。在今年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开展“教育管理年”活动的新形势下,我校结合市教育局《中小学教学常规手册》文件精神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加强了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在宏观上体现管理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微观上,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本学期学校对备课、作业等进行严格要求和检查。两次检查各有重点,每次都及时小结反馈,指导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每位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积极从教材中挖掘出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建立教学上的最佳工作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因此教导处对教师进行了不定期地随堂听课,并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了解反馈教师课堂教学等各方面的情况。

本学期教导处还组织了偏重于单项技能的教学抽测调研,使校内调研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同时进行了体卫艺术工作的自查和迎检工作,以及一年级的招生分班工作和毕业班的前期工作。本学期我们组织参加了市区的各项教育教学业务活动,师生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在市教局十月份的“规范化学校验收”和十二月的“常规教学调研”中,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均受到了好评。

四、以校内教学比赛为载体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我校每学期一次的教学比赛已初步形成特色,它为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技能技巧的舞台,他们互相学习切磋,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推动教学工作向前发展。本学期教导处组织进行了“示范课观摩”和“四十岁以下教师公开课比赛”活动,成立了比赛评委小组,并制定比赛方案,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力求突出两个特点:新:授课教师观念新,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学有创新;实:教学过程要真实,体现老师教学真功夫。评出了一、二、三等奖,鼓舞了老师们的教学热情。教导处及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以后的调整建议

五、以参与学生竞赛为形式促进学生综合发

本学年教导处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比赛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读书活动中,我校有一百多学生获得国家、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十几名教师获得辅导奖;学校获得省集体二等奖。在市“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获得二等奖。在省市“小学生计算机比赛”中,我校宋景芸、陈佳雯同学分别获得省一、二等奖,另有五名学生分别获得市一、二、三等奖。在市第三届牡丹杯才艺大赛中,我校有十八名学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在市“奥体花城”杯书画大赛中我校又有九名学生获奖。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在市教育局、区教育局的领导下,把握机遇,营造明天,使学校的教学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六、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进一步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以现有的名师、骨干教师辐射带动,培养更多的名师及骨干教师;在现有特色教育的基础上理思路,深化特色教育,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内涵;在新课程形势下,努力探索德育、教学、家庭教育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的模式。

蒙氏课程反思心得体会篇2

20_年6月1日早上8点由贺老师给我们做了工程测量实训动员大会,我们工程管理专业的同学在在贺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学校十三号教学楼进行为期两周的工程测量实训。我们班共有32人,分6个小组。赵健,张瑶,邓强,熊子才和我是第一小组。

现在,为期两周的实训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实训,让我深刻的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由于是在夏季,又加上这些天刚好赶上高温天气,烈日当头,但在实训过程中,同学们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工作热情和协作精神。不畏酷暑,甚至废寝忘食。白天测数据,晚上加紧描点等。密切合作,互相互学。很认真地进行了测绘工作,并较好地完成了实训任务。

通过测量实训,也有一些心得体会。首先测量学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习工程测量这一门课程的过程中,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训的目的,就在于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从本质上讲,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在信息社会里,测量学的作用日益重要,测量成果做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测量学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作为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测绘学基础就是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

通过这次实训,学到了测量的实际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力;为了尽快尽质的完成任务,我们每一天都在加班的努力,尽管很累,很辛苦,可我们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同时我们也在实训中感觉到了充实,也学到了小组之间的团结、默契,更锻炼了自己很多测绘的能力。首先,是熟悉了水准仪、经纬仪的用途,熟练了水准仪、经纬仪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这样更好了解了如何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在仪器精度有限的前提下通过机械回转等方法消除误差。

(2)提高自身的工程测量水平,掌握正确的方法,规范操作。降低误差水平。

(3)通过各种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如:距离测量中的温度改正、尺长改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校正数值等来减少误差。除了熟悉了仪器的使用和明白了其原理掌握误差的来源和减少措施,还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及精确度。通过实践,真正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整平,对中更加熟练,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学到且做到的东西,但在实训过程中,我做到了,虽说并不完美,在曲折失败中还是取得了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以及处理各种情况的能力。

一周多以来,我们都坚守在自己的“阵地”,观测、记录、计算、描点。我们分工合作,力求更好地完成任务。在测量过程中,我们也有遇到了很多问题,疑难以及困难。通过老师的提点以及我们的认真地对待还是很好的克服了。非常感谢这一次实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团结合作完成一项项目的机会,我从中受益颇多。

在实训过程中,也发现实训的普及非常重要。我国政府为推进经济建设而进行的多年的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就。人们的观念、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上还有一些不足。我们的活动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深入实际,真真正正的让人们了解含义。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确立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仰,确立经济发展神圣地位,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才有希望。

蒙氏课程反思心得体会篇3

学习了《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后,我始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把什么样的教育带入新世纪?这是历史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人们常说:“谁拥有未来的教育,谁就拥有未来”。新世纪的主人,就坐在我们小学的课堂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让他们成功地跨入21世纪。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让新课程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逐步繁茂起来。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给学生营造一个新的成长空间。为此,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个方面着手:

一、以人为本,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二、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

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使之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的比例。也许有人会质疑:教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够理解呢?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所花时间虽不多,而课堂教学效果会呈现质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有兴趣了,思维活跃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是可以做到的。表面看,时间优化降低教学强度,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的综合实力不仅未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2、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

要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重视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设计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在分组讨论中,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分组讨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为此,教师要设计优秀的、恰当的、有必要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一问题还可设置讨论的层次和深度。当有了一种解决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解题有一种反思,首先验证,然后找原因、甄别、类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困难,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大家经历了小组讨论、小组与全班交流、个体与个体交流和个人与全班交流的全过程。这期间教师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全面巡视小组活动;捕捉各种信息;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解答学生的问题。

充分发挥教育智慧还应表现在:当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让资源共享;及时判断其正误,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迅速加以有效指导,用适当方法点拨和引导,让学生恍然大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发展。

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和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我们正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超越自我,超越过去,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构造新的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将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和创造的东西进行吸收和转化,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命活动更精彩。

蒙氏课程反思心得体会篇4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两个星期的会计手工实训。我们按手工记账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了全方位,全仿真性的了解。

实训中,我们组织三人一组。由一个组长带领两名组员组织和指挥实验小组会计模拟实验的操作。

首先,我们根据实验资料中的经济业务摘要编制会计分录。然后设置t字账,编制科目汇总表、开设总账、登记期初余额、且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帐并结账,最后根据总账及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在我所在的小组中,我担任写分录、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登记记账凭证的工作。在登记记账凭证时,我自以为对单据等并不陌生,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还是出错了,例如,借方科目的金额写到贷方科目去了。存根联忘写日期等等,还有在写分录的过程中,感觉都是在学习理论知识见过的,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真正轮到自己做的时候,却是错误百出。有时看错了金额栏的位置,明明是在千位却写到了万位,导致数字错误,有时忘写会计科目的明细账,有时没注销空白的金额栏等。有时候登账时特别是三栏明细账,由于明细项目太多,金额栏紧凑一不小心就会把数字填错。但是在经过几天的熟悉过程之后,错误就慢慢的减少了,而且手工操作的速度也有提高。虽然实训这几个星期每天都生活在忙碌之中,但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心得体会:通过本次模拟实验,培养了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缩短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且理解到会计人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细心。对于每天和一大堆数字打交道,绝不能出一点点错,要知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零点零几的差别,有可能造成与实际很大的距离。会计人员还要时刻注意了解会计准则,会计法规的变动情况,对于税率,比例,国家政策的变动一定要明确的'认识,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

蒙氏课程反思心得体会篇5

新课程的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教学课堂上呈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通过《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平时所听课改研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我觉得当前我们学校教师上课时没能将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落实到教学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自身存在以下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新旧矛盾剧烈碰撞、此消彼长的过程。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内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就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在优质课的评选中,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视课堂的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在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的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地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地创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投影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闹,学生实际上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二、重教学手段变化,轻实际效能

一提起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教师就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没有投影机,搞不好课改。诚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它毕竟只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也永远替代不了课堂教学的本身,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新课改改的是内涵,是实质,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三维目标”应该是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然而有的教师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却弱化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的教师还在“双基”教学的困境中挣扎,课堂教学中厚此薄彼的现象依然严峻。

四、现行评价体系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矛盾突出

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侧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性和个性的发展的价值。

3、评价手段与方法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与方法。

4、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的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性评价。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新课改的极大阻碍,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带来一定的难度。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除了学科的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无论怎么的分类,这些都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方面,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应储备的素质。

蒙氏课程反思心得体会篇6

一. 课程定义反映了定义者的基本观点和取向,每一种课程定义的背后都有其成文或不成文的理论基础。: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二. 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 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课程设计是课程领域最常用的术语之一,说白了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内容决定目标,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且可以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课程设计的策略,在一般意义上与课程设计方法是一样的,但是目前阐述的课程设计策略的文献很少,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

基本思路:一是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目标中心思路(或称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要围绕所定的行为目标来进行;其次,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第三,它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不足:首先,目标模式的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着眼点是效率和准确,它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毕竟正确的科学应该是由信念、审美、个人的参与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过程,而这些正是目标模式所难以包容的。其次,目标模式强调教师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蓝图将学生的心灵塑造成任何形式,因而隐含在这种假设中的人性观是消极的、被动的。第三,目标模式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认为知识的选择不是依据知识自身的价值,而是看这些知识能否帮助达到某些外在的教育目的,这就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四. 课程评价

评价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一个表征。评价的实质在于促使人类活动日趋完善,体现人类行为的自觉性与反思,事实上,评价广泛渗透人类所有意识的活动中,课程评价如此,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评价是课程发展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课程开发与教育实践的发展,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趋突出。

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迄今为止,在方案评价模式中,cipp模式应用最为广泛。在很长时间内,cipp模式包括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这4个环节的评价。最近,为了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斯塔佛尔比姆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环节的评价模式。

五.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它涉及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案以及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课程评价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规范的课程评价程序对于评价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师生有序可循。基于课堂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目前在中小学推 行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三条原则。(1)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即活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要与相关的课程及学生的知识 经验有机联系起来。(2)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即活动设计应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线索。(3)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即在活动实施的时空条件、人员组 合、评价方法等,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另外,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最好能够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加以陈述.其文本格式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安排、评 价提示、活动结果等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方 案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过程。要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课程方案在规划与设计、实施、实施后三个阶段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 过程,也是评价和改进课程方案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评价领域只注重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领域,那就是方案评价。因 此,本文的选题是针对这一缺失而提出的。 本文的叙述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方案评价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并分析方案评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几种比较成熟、有效的评价模式,以此确认方案评价应该秉持的评价理 念,以及方案评价所涉及的要素。同时,通过文献的整理,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案评价标准。这一部分为建构校本课程方案评价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首先对课程方案进行分类研究,明晰校本课程方案的内涵与外延。然后分析校本课程方案评价要素的特征,并尝试建构“多主体动态协同评价”的校本课 程方案评价的实践模型。 第三部分,主要关注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实践操作。根据校本课程方案评价模型,具体阐述不同的评价主体应该如何在实施前、实施中及实施后这三个阶段开展合理 有效的评价活动。为此,论文提供了一些评价策略、方法和工具,并附上一些相关的评价实践案例。 第四部分,阐述有效的校本课程方案评价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明示校本课程方案评价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本文提出校本课程方 案评价的有效实施需要组织、制度、人员上的保障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是新课改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贯彻新课标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指导,努力学习有效教学的先进理论和实际经验,全面贯彻和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用实际行动切实做好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

学校没变,学生没变,教材也没 变,只是换了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就可能有天壤之别。实践中这种屡见不鲜的现象背后,原因无外乎:优秀教师不仅可以使自身的资源价值充分体现,而且可在自 身以外的课程资源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无中生有"、"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蒙氏课程反思心得体会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