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的反思通用6篇
教案的灵活调整能力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应变,适应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具有清晰的学习评估标准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成功标准,增强学习目标感,下面是小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数学教案的反思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学教案的反思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一性质判定指定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索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难点:
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并能灵活实际运用生活。
四、教学准备:
直尺,小棒,统计表,课件、实物投影等
五、教学过程:
(一)实践操作,问题引入
1、游戏导入
[出示两根小棒]请看,我这里有两根小棒,猜一猜,这是干什么用的?可是今天我想用这两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能围成吗?为什么?围成一个三角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那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形。)那我们就再加一根,围一个三角形,好吗?这个盒子里面有很多根长度不同的小棒,是不是随便取出一根就能和这两根小棒围成三角形呢?(谁愿意来试一试:围两个三角形)
2、问题的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你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吗?要想操作得开心、顺利,我们要先读懂规则,读懂规则是顺利进行探索与发现的关键。请看屏幕(试验表格,默读)
(二)合理猜想,探究发现。
初步体验,提出猜想
1、学生小组合作活动
活动工具:四根小棒,其长度分别是3厘米、4厘米、7厘米、9厘米。
活动要求:(课件出示)
①每次实验选出3根小棒来围三角形,实验完毕后放回原处,以便下次实验。
②4人为一组,组长负责组织成员合作完成实验,并指派一名同学为记录员,填写实验报告。
③全部实验完毕后,小组内同学说一说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并给予适当指导。
全班讨论交流:光顾着研究也不行,我们还得善于将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你们说是吗?(是)谁愿意把你们摆的情况 给大家介绍一下?
(1) [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报告, 摆的情况有:
① 3、4、7
②3、4、9
③3、7、9
④ 4、7、9
[电脑动画演示四种围三角形的情况]
(2)讨论: 这四组小棒,有的围成了三角形,有的没有围成三角形,这是怎么回事呢?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什么有直接的关系?(板书课题)(先小组交流,然后共同分享)大胆猜想一下,这三条边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提出猜想:三角形的三条边,一定要有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比第三条边长,否则不能围成三角形。(板贴:三角形 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任意说不出来,教师就要引导,举例子:如果这三条边的长度我们用a/b/c三个字母来代替,怎么样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呢?怎么样用一句话代替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这仅仅是我们在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猜想,到底三角形三边之间是不是有这样的关系呢?我们还要进行验证。你想怎样验证?(课件出示一个三角形,完成板书 字母代替)
验证猜想
1、小组验证猜想活动: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吗?
2、活动要求:
①小组内每一名同学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三条边的长度,进行比较。
②小组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师问:同学们刚才实验得出①和②不能围成三角形,而在①中,3+7>4呀,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加强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中的任意理解)
4、练习:(1)书上31页第一题。
师问:如果我给你3根小棒,你能很快判断能否摆成三角形吗?
(2)一组线段:3厘米、3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如果请你选其中三条围成一个三角形,你会怎么选?
(三)实践应用,强化认知
1、[课件出示动画情景图 小和尚挑水]
梅花亭
清泉山
少林寺
小和尚去清泉山取水你认为他会走哪条路?你是怎样想的?
2、建筑工人打算制作一个三角形的钢架,其中有两根钢管长分别是5米和8米,那么第三根钢管的长可能是几米?
思考题: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
(四)自我小结,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关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还有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比如
1、三角形边的关系
2、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3、角形任意两边的差与第三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己探索。
教学反思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一节内容,课标要求学生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究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会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我在教学这一节内容时,忽视了“摆一摆”这一环节,而是让学生自由画三角形,在比较三边关系时,也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计算,导致学生知识的生成有点模糊。因此,教学难点的突破不是很到位。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克服以上缺点,积极学习,争取高效率课堂。
数学教案的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电话号码的作用,体验数字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与有趣。
2、复习9以内的数字、数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能读出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和家人的手机号码,知道特殊常用的特殊电话号码。
2、物质准备:0—9数字卡片若干套、浆糊、白纸人手一张;翻译号码游戏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看图翻译电话号码。
(1)明天我们将举行一个运动会,想邀请小兔、小猪、小象来参加,去请大家想想办法用什么方法通知它们?(幼儿泛讲)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那么,用什么方法最好呢?
(2)打电话要查电话号码,我们来查一查动物家的电话。
教师分别出示图形卡。(小兔、小猪、小象、)
师:这是小猴家的电话。让幼儿观察发现小猴家只有图形,没有号码。
(3)引导幼儿看图翻译号码。
个别幼儿黑板上贴数字,集体念号码。
验证号码的正确性,老师拨打电话。
二、感知数字的丰富变化。
(1)思考:这些号码都有几个数字?(6位)
(2)都有8个数字,为什么电话号码是不一样的?(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
(3)相同的是什么?(三个号码都是六位数,前两位数都有5、8)
三、交流所收集的'电话号码
增强幼儿有关电话方面的知识,了解电话号码是多位数的。
(1)请幼儿大声地读自己带来的电话号码。
(2)你们知道的电话是几位数的?(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南京地区的家庭电话是8位数的,手机是11位数的;常用的较特殊的电话是3位数的。)
四、操作活动,巩固幼儿经验。
1、给小动物编电话号码
(1)有许多小动物家都装上了电话,有的还用上了手机,我们来帮它们选个电话号码编个电话号码吧。
(2)提示:用贴数字的方法,想想家庭号码是几位数,手机是几个数字。
2、特殊的电话号码。
给特殊的车辆,找到正确的电话号码。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数一电话号码是几位数的。
4、请幼儿念读自己粘贴的电话号码。
数学教案的反思篇3
教学内容:
小数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通过观察,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二)会计算分母不超过10、结果不需要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1,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理解分数加法的运算原理、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难点:从理解分数意义入手,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吗?谁来说给我们听听?
生:…。
师:猪八戒为这事可后悔了。一天它又找到了一个西瓜。这次它变聪明了,请看,(展示)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几块?
生:……
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课件演示)
师: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分数?
生:……
师:这些分数里有几个1/8呢?
生……(师依次出示几个分数卡片)
二、教学例1、2、3
1.分西瓜
师:大家猜猜猪八戒是怎样分西瓜的?
生:……
师(出示猪的分法)看看,多贪心的猪八戒啊。师父吃西瓜的1/8,大师哥吃西瓜的1/8,沙师弟吃西瓜的1/8,自己却吃了西瓜的4/8了。
2.发现问题
师: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师:请小组长拿出纸和笔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
3.解决问题
师:告诉大家你们提出的问题。(师根据学生的说明贴出相应的图片)
师:谁能列出算式?
4.计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分数的简单计算)
a.加法
师:猜猜1/8加1/8等于多少?
生:……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b.减法
师:4/8减1/8又等于多少呢?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c.1减一个分数
师:黎老师提个问题,猪八戒吃了一块西瓜后,还剩下多少?
生:.……
师:想想怎样计算?
生:……
师小结:1减去几分之几,先把1写成与它分母相同的分数,再用两个分数相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计算:(并说明你是怎样想的)
3.判断:(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错的画×)
3/88=1/8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分数,原来这个朋友也可以像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自然数一样进行加减,注意只有分母相同的时候才可以直接相加减。你觉得还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3、4、5、6、7题。
数学教案的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2、感受动手实验是探索数学规律的途径和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中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猜想质疑
小明和我们一样每天都按时上学,请看小明到学校的线路图(课件示)小明上学共有几条路线?有一天小明起来晚了,你们猜猜他肯定会走哪条路去学校?为什么?
今天我们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请观察路线①和路线②围成的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路线②和路线③又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走路线②,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际上是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的和。根据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实验1:我们都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现在从学具中任意拿出三根小棒,摆一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①学生动手操作。
②交流,展示汇报。(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可以摆出三角形,另一种摆不出三角形。)
实验2:看来,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同学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三角形,有的同学没有摆成,这是什么原因?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情况做一个深入的探究。
①小组按要求合作,完成实验报告单(教师指导)
②反馈:a、首先我们看看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生展示汇报,师板书)
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质疑:‘任意’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生汇报)
③b、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怎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生展示汇报,师板书)
通过对比发现不能围成情况有:
a)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
b)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
检验其他记录的情况,对比发现:两边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相机板书)
小结:通过我们实验观察,知道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出示课件)
三、建构模型,联系生活
(出示课件)小明上学示意图,现在你能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释小明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吗?(同桌互说后,交流)
四、巩固应用,深化练习
1、做一做:教科书第86页第4题(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方法。优化出快捷的判断方法:用较小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做到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试一试现在有两根分别是3厘米和7厘米的小棒。猜一猜,与它们能组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长是多少厘米?(取整厘米数)(出示课件)学生独立思考30秒后,小组讨论。
反思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62页的'内容。本节课的设计,无论从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学习方式的变革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运用教材资源。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围一围小棒,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操作验证、修改完善、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最终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特殊关系。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增加了兴趣,又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和研究经验。
二、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首先,借助复习什么是三角形,提出一个值得大家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用三根小棒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吗?”通过实验发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围不成,而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继而引发学生大胆猜测: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围成吗?通过操作验证,发现不能。只有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有意识的让学生经历研究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技能的积累、经验的积累。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练习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生活的需要。
总之,设计意图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提供给学生的学具(吸管)有些软,剪成3段后围三角形需要用手不断调整,如果再给一段铁丝让学生把三段穿进去,去折三角形,便于固定,效果会更好。
数学教案的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能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按abab的形式进行排序。(重点)
2、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三角形、圆形小卡片人手一套
2、ppt
活动过程:
一、春游——感知物体的abab排列规律
1、小朋友,美丽的春天到了,大家都去春游啦。
2、点击ppt。小朋友来到了公园里,公园里有些什么?
3、树是怎么排队的?
4、花是怎么排队的?
5、出示ppt2。啊呀,前面有条河,但是小石桥坏了。我们一起来修吧!
这些石头是什么图形?他们是怎么排队的?;接下去是什么形状的石头?
二、修小路——运用abab规律进行排序
1、情境:路遇小兔,伤心的小兔说回家的路坏了,我们一起来帮小兔修路吧。
2、小兔诉说路的规律: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
3、教师演示。
4、幼儿操作练习。
5、师幼共同检验。
6、小兔送礼物,送给每位宝宝一个图形
延伸活动:
回家——尝试运用abcabc规律排序
1、哎呀,我们回家的路也坏了,怎么办?
2、看看我们有几种图形?三种图形怎么排?
3、师幼合作修路。
课后反思:
亮点:
1、整个活动的四个环节比较清晰:第一环节谈话导入,并用喊图形宝宝来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第二环节看一看小路,第一次用两种图形让幼儿发现规律,在第二次加入一种图形,让幼儿有一个逐步理解的过程,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形的'规则,并能将观察的结果用语言表述出来,从而来了解铺小路的规律;第三个环节选一选小路,通过帮小猫选择小路吃到小鱼来进一步理解活动中按规律排列的方式;第四个环节铺一铺小路,提高幼儿排列规则的认识,并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
2、整个活动能关注到个别幼儿,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发言的机会,并适时进行鼓励,让幼儿获得了成功感。
3、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看得出来孩子们的兴趣非常的高,也非常喜欢这个活动。
不足:
1、数学活动中的语言要比较规范性,而在本次活动中的语言比较随意,不够精炼,不够规范。
2、幼儿的操作纸的设计有些问题,可以把这条路画得再长一些,让幼儿能多排一些,教师的示范图标应该是设计在纸上而不是贴在桌面上,这样有些幼儿会忽略,从而没有根据规律进行铺路。
3、在评价的过程中,显得有些多余或者说是无效的,因为全都贴在一起很难检查出来谁没有按照规律进行排序。应该可以把图标放在上面,然后请一组的幼儿贴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检查出来谁没有排对。
收获:
这次虽然是组级的公开课,但是让我学到了很多,我相信在一次次的磨练中,对于数学活动,我会越上越好。同时也感谢小班组的老师们,给了我这么多有益的建议,相信有了这些建议,在我今后的道路上会有更大的帮助。
数学教案的反思篇6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旧知识:
(1)口算小数乘法:
0.4-2 0.3-4 1.2-4 2.3-3 2.5-2
说说计算的方法
(2)小数点的移动:
①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 )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②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 );
小数点向左移动( )位,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
2、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街心广场去转转,看看那里有什么样的数学奥秘等我们来探索。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让学生认真看书上的图,说一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这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面积之间又可能有什么关系?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引导学生探索0.2-0.3的计算方法。
先让学生计算广场、花坛的面积,并对比他们的长和宽的关系,以及面积的关系。再让学生根据地转与花坛的长和宽的关系估计一块地砖的面积可能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最后,汇报自己找到的好方法,并进行评议,谁的方法更好些。
师小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 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
①利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完成“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将结果汇报,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②完成“填一填”,回答: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明确: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和。
③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学习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更了解到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以后就可以运用它来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3、完成43页“练一练”,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