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画教学反思参考5篇
写好教学反思是教师提升提升教学能力的关键,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实践思考的一种应用文种,下面是小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石头画教学反思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石头画教学反思篇1
?奇怪的大石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我想:李四光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动脑的人,这节课不正是要让学生学习他这种优秀的品质吗?于是,我便改变了以往师提生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来解答。
课堂上学生跟着李四光的思路,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
1、这块大石头从哪儿来的?
2、是谁把它放在那里的?
3、这块大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
接着针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找出答案,探讨李四光解决内心疑惑的整个过程,跟着这种思路把学生们引入课本内容的学习中,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整节课学生们听得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
这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总觉得有点美中不足。因为是教学观摩活动,所以我尽量追求教学问题设计的巧妙,追求教学语言的优美,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等,只要学生顺着老师预定的方向走,教学任务就算大功告成,而缺少考虑——这些问题是否是学生所关注的,是否是学生想急于弄明白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还没有真正“放手”,解学生之所疑,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把语文课堂真正地还给孩子们。这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石头画教学反思篇2
在备课之初,我按照习惯先反复读了几遍课文,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思路:产生疑问——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然后我详细阅读参考书,明确了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我还上网查找了这节课的一些教学案例,对比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我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然后我开始备课。
第一次备课,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引领学习和自主学习”两大模块。以“抓住问题——探究原因——如何解决——感悟品质”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可是,第一次试教后,发现学生根本接不上我的思路,我改了教案,把问题细化,并加入一些基本训练,但是二次试教后,发现学生对我的问题仍然半明半昧,汇报时也不知从何处谈起,在文本的解读中也很难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且预设的很多内容都没有出来。我想,一定是我的教学思路有问题。经过和同事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学生刚上三年级,学习方法还没有形成,学习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这种教学设计有些拔高了,我又找周校长沟通请教,她帮我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给我提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建议,我决心重新备课,改变学习方式,放低目标,让学生抬一抬脚就够得着。所以我的第三稿教案相对来说简单了许多。
今天上课时,学生的状态还是蛮好的,开始的学习也很顺利,但是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不知是我的问题问的太突兀,还是这个环节转换太快,学生刚开始也处于云雾之中,不知道究竟应该找些什么?我巡视了几个小组发现这种情况,及时进行了点拨,部分学生这才茅塞顿开,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理解不在我的掌握之中,我找的几名学生在回答几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时,其他同学有的'点头表示同意,有的则不知所云的样子,真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真正得到了解决。由于担心时间不够用,所以后面理解李四光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处理又过于简单了,甚至课后题都没能得到解决。
这节课上完后,我虽然情绪轻松了,但是心情并没有那么舒畅,因为总觉得还应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来突破学生理解能力这个瓶颈,只是我还没有找到。其实这篇课文并不是很难,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思维清楚,理解深刻,如何能把“得言、得意、得法”融会贯通,使学生会学语文的同时,还能会悟语文,会用语文。学完新课标,努力想把自己所学,所感,所悟都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却在这一节课后发现,原来思想要和实践一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石头画教学反思篇3
我把目标定位为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体会李四光善于思考和执着的精神。我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思考来理解课文,把学生带入情景,扮演李四光和老师进行对话感知问题,学生对扮演李四很感兴趣;最后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一读再读,深入思考问题是怎样解决的,经过共同的讨论,我们得出结论:
1、李四光思考了许多年
2、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知识
3、李四光专门回家乡对石头进行了考察。
4、继续研究发现长江流域有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
通过这样的结论和总结,我立即引导学生谈收获,通过看李四光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一开始不太敢谈,只有几个举手的,但我抓住这几个同学的带动作用然后启发,学生就谈的好多了:不放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永不放弃、爱思考、不轻易放弃,甚至连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名言“不抛弃、不放弃”都有学生谈到。我又抓住学生平时积累成语的习惯来激励学生,有同学用上成语了,你也可以用平时积累的成语来描述,学生又谈了不少,而且让人感觉到学生对课文的主旨体会的比较到位,最后以我的“锲而不舍”做了小结。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不少学生在启发与鼓励下变的更爱思考了。也更会思考了。第三节课,我乘着东风让学生写上课的收获,结果有的学生写了两页还多,从知识方面到精神方面,学生确实能把收获谈出来了。我又趁势告诉学生,能写出这么好的收获,你就已经会写很棒的读书笔记了,在收获前边再加上对课文的介绍和对重点句段的体会等等,一篇很棒的读书笔记就诞生了。孩子们为自己的这一收获兴奋不已,纷纷举着手告诉我,“老师,我写了两页多收获呢!”
课后,我思考,这篇课文的教学真的收获不小,单单是意外地教会了学生写读书笔记就让我很是欣慰。以后继续努力,尽可能多的营造这样多方面丰收的课堂。
石头画教学反思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李四光其人的资料。
2、准备生字卡片。
3、准备冰山推动巨石的科普录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汇报预习效果:
⑴ 《奇怪的石头》讲的是谁的故事?(李四光)
⑵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并介绍李四光其人。
2、切入本课主题:
刚才同学们的介绍非常精彩。李四光是怎么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大家想不想知道?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咱们也去取取经。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解疑惑:
现在你认为李四光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大家的原因了吗?请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说说。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复习切入,精读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发现了我们李四光先生成才的小秘密,那就是勤于思考,好学不倦。
2、请同学们画出李四光幼年时围绕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提出的问题:
⑴ 出示所有问题,指导朗读,你认为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⑵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来的呢?”
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石头)说说你从哪看出来的?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相机理解“孤零零”“严严实实”。
⑶ 分角色朗读(第一到第八自然段)
3、观看录像,明白原理:
⑴ 有关巨石如何毫无痕迹来到故乡的这个疑惑一直困扰着李四光,二十年后他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妙,你想知道吗?
⑵ 观看科普录象,演示冰川推动巨石的情景。
⑶ 情景再现:假如你是李四光,你来我们学校做有关“冰川移石”的科普讲座,你准备怎么把这个知识讲清楚,现在请你整理好你的演讲稿。
4、齐读课文。
二、交流感想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三、分组交流
四、课外拓展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我的奋斗计划:拟订一份奋斗计划,看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向这些伟大的人靠近。
石头画教学反思篇5
“接下来,我来当文中的老师,你们就是李四光,咱们一起来读读。”听完这话,学生们的眼中马上绽放异彩,读得入情入境,颇有味道。比起之前让同桌单纯地让学生角色读,更有示范性。
朗读是语文有效教学细酌入“味”之佳法。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教师、学生进行互动,产生共鸣,真正落实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于是教学产生了思考,朗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步步为营的。以本课为模板,探究如何有层次地让学生进行有效性的朗读。 1、充分做好预习,奠定有效朗读基础。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只有扎扎实实落实初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才能预约下一步的精彩。对三年级学生而言,生字词是朗读的障碍,要让学生通过预习,通过查字典等各种方法解决文章中“秦、陨、卧”等生字,为流利的朗读扫清障碍。同时,老师应要求学生预习时的朗读应该是放声朗读,不仅训练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李四光爱观察、勤思考、乐发问、善研究的精神奠定情感基础。
1、让学生们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石头产生的疑问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上课时先让学生们通读全文,搞清处“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去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最后探讨李四光是怎么样解决内心疑惑的?说实话因为是随堂上课,我在上课之前是做好准备的,我想好了上课应该说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我又该怎样回答他们。可是一上课,好多东西都跟想象的不一样。
对本堂课的不足点我总结如下:
一、对课本的阅读语言平淡,我基本上用了提问的方法,如让学生说说“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学生能找到,但是我就轻描淡写地带过了。没有让学生针对性的读一读,使得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够深。
二、阅读的针对性不强,课文让学生反复读。但是学生虽然在读,可我感觉他们只是在配合我,他们没有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情感来。我现在想想,其实每一篇课文每一次读的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如可以分1、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2、有感情地读。3、深入了解了课文,以情景读来加深印象等、但是我在这方面做的很欠缺、让学生读的有点不知所谓。
三、我本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很好的完成。我在上课时感觉是在设计一个过程,好学生回答的和我的想法一样就可以了,然后按照我的想法一直上下去。如果学生偏离我的想法就会想方设法把他们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过程和我一样了,我就觉得成功了似的。其实现在想来,这跟我对教学目标不明确很有关系。
我觉得我们不管课怎么上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完成教学目标,只要围绕着教学目标,不偏离、站在学生的回答角度跟着学生上也未尝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