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对称图形教学反思8篇
撰写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科研意识,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需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的,下面是小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剪对称图形教学反思8篇,感谢您的参阅。
剪对称图形教学反思篇1
第一课时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以后,接下来就是今天的第二课时,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动手能力差空间思维能力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比如说简单的一件事,作业本中垫格纸的使用,教师已经要求了孩子们在作业本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书写的格式,以及作业本中的上、中、下部分的留白,可走上一大圈,你仍然会发现,原来孩子们不是不知道,就是不知如何来操作,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垫格纸,他们是很难把这项要求做到位的,于是一节课中,我逐一的教孩子们怎样使用垫格纸,也许正是由于我们过多的关注了孩子们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忽视了孩子们的动手对于智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才让孩子们面对如此小的问题,竟然不知所措,在教他们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很多孩子也做了,但做的或是相反,或是不知如何下手,在我的'内心深处,真的是有一种既焦急,同时,又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的感觉。
接着说这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课堂。我先是提出了研究的问题“仔细观察画在方格中的轴对称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接下来让他们与小组同学交流,由小组长负责梳理报告,与全班同学交流,接下来的时光,孩子们能够展示出了对称点距离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更清楚地知道在轴对称图形中,各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接下来的自己画另一半,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画法,一种是找距离,一种是找对称点的方法,最后,让同学们使用找对称点的方法,孩子们在大屏幕前的操作,让同学们又一次得到了正确方法的启示。
整个活动是紧凑的,但其中另外的惊喜才是更可贵的,一是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发现,找图形中角的顶点的对称点是非常关键的,二是在方格图中,斜线与横线竖线的距离是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的,三是在交流的时候要与大家一起交流,不要顾左右而言它,要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而非是一种想说自己的意见的情况,四是要敢于把自己不同的想法说出来,不要人云亦云。
正是在不断地锤炼中,我们的课堂才会越来越成熟,也正是在不断地打磨中,你才能发现原来我们可以在细微之处做的更好,一是坚持去做,一是不断地用慧眼去发现,在做与思中让自己的课堂更适合孩子们的发展!
剪对称图形教学反思篇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一系列有序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突破了难点。这样的设计提供了让学生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明确对称轴条数的不同。首先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接着让学生尝试探索正方形的`对称轴,并通过对不同折法和画法的研究发现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最后通过不同梯度的练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对称轴,要找准画好对称轴,必须明确什么是对称轴,但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从折一折的活动中去发现、理解,有了动手操作的经验,再让学生探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这样的程序可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准确理解和掌握对称轴的含义及画法,最后配上动态的课件展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但课后我觉得课堂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主要原因是不敢放手,总怕学生对前面的知识理解不透彻影响新知的接受,因此,前面复习时间较长,因而显得前松后紧,几个重要的练习没有保质保量完成。经过老师们认真细致的评课及自己的反思,总结为以下几点:
⒈把科学与数学融为一体,体现了各学科间的整合;
⒉课件设计合理,运用得当;
⒊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体现了练习的多样性;
⒋挖掘教材较深,课堂调控地较好;
⒌引导学生从折出对称轴到画对称轴过渡自然;
⒍注重语言的严密性及细节问题的指导;
⒎前面复习轴对称图形的时间应适当压缩,后面折、画的时间应充分;
⒏正方形对称轴画法在课件里的总结语存在不准确的地方;
⒐板书的内容应接近本课重点难点内容,并具体些更好。
⒑学生自己能总结出来的知识,老师不要去代替,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剪对称图形教学反思篇3
一、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文化
?新课程规范》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一局部。”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拘泥于课本,“唯教材至上”,而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个传达数学知识的一个载体。在公开课教案中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领域中轴对称图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放大了轴对称图形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图形背后的魅力,将轴对称图形的神韵淋漓尽致的表示了出来。
课堂上我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蝴蝶、蜻蜓等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动植物图片,调动了同学的已有的表象,丰富了同学的感知。面对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同学流露出的不只是惊喜,还有几分疑惑:为什么大自然如此的垂青于轴对称图形的形状呢?当“天安门、重庆人民大礼堂、上海东方明珠、河北赵洲桥”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出现在同学的眼前时,同学们被这种文化氛围陶醉了,激发了同学热爱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让学生剪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同学观察自身创作的作品,比较他们的不同。由于是同学自身的作品,因此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我发现他们形状不同。”“我发现他们大小不同。”“我发现它们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这样的发现过程是真实的,也是一个逐渐发现的数学学习过程。这样同学们就能够较好的判断一个图形
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寻找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放手让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活动,最后让同学汇报、争论。二是上述案例中的方法。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在实践中我发现尽管方法一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同学在新课程文化的轻拂下学习还是比较轻松的。这股清新之风吹走了数学的枯燥、苦涩,吹走了同学心灵中对数学的恐惧,让同学生长在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文化氛围中,使数学课堂充溢着文化的气息。但是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今后应在课堂驾驭方面多下功夫。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的内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和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矗
本课是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围绕以下三点我做如下反思:
一、活动贯穿始终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设计上,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首先从民间工艺——剪纸中感知对称在生活中的存在,再从生活中举一些对称的例子。在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后,由实物抽象为平面图形,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等实践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后,围绕特征进行“小判官”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而在情境“图形王国”中的练习,学生脱离了动手操作,只用眼睛观察来进行
判断,部分学生在这里就出现了错误,有的没有注意到图案的不对称,有的过于定向思维,只考虑到左右或者上下折时是否对称,这些错误的产生是正常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都能够及时改正过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又加深了。
二、注重“导”与“学”
师生在课堂上的信息交换,效果在于是否摆正主导与主体关系。主体活动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者的善导与否。实践证明,要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教学生学习知识,不如教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中,始终都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学知识、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发现问题——“这些平面图形有些什么特征?”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参观“图形王国”时,由于有三组类似的题目,根据题目的内容,结合图形王国的主题,分别加上了“生活区”、“交通区”、“外交区”的名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一个区。所有的练习都很自然地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使得课堂结构紧凑,并充分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紧接的“创作天地”也让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才能,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这样的活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十分高。
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数学的学习困难在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而利用计算机制作的网页或课件,能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片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图形王国”的练习活动中,知识的反馈工作由电脑代劳,学生在选择好后能在第一时间里给出反馈,学生再根据反馈及时订正,直到完全正确为止。这就解决了由教师一一校对的滞后性和片面性。并且能够向学生清晰明了地演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总之,如何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能有更完美的整合,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相信在不断地尝试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剪对称图形教学反思篇4
这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对称平移和旋转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数学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一、利用大自然中具有对称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利用美丽的图片,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埋伏。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传统黑板所无法替代的,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积累了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二、利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新授教学时,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
在欣赏了“天安门、黄鹤楼、陶瓷、中国结、剪纸、京剧脸谱……”之后,孩子们的爱国之情激荡在心头,我趁热打铁地提出一个问题: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轴对称图形!这样便大大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通过学生自己剪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拎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称轴。力
接下去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学过的平面图形,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形成感性的认识。最后利用flash动画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深化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分层次练习
本课的结尾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练习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我出示了几种常见的商标的一半,让学生猜猜是什么;随后猜出示一半的汉字、找对称的字母等活动。通过多种图片及最后的舞蹈展示,使课本的知识更加直观,生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多媒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同时还给师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反思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及利用千手观音影片,体验了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课,它将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绎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图形的美丽。“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剪对称图形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对称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是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本节课通过剪一剪、辩一辩、折一折、连一连、猜一猜等操作,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爱学、善学、乐学的习惯。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导入新知时,直观、巧妙、激趣。在课的开始,我首先用故事引入,学生都被可爱的卡通图形和故事最后的设问吸引住了,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
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玩”的权利,“创”的使命,是课堂教学民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用数学。例如,在引入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概念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创作图形,并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了快乐,也获得了知识。
三、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反馈
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应及时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交流师生的感情。例如,在巩固环节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及解题过程,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使问题清晰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后感悟:
这是一节图形课,学生的动手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是非常喜欢动手操作的,所以在上本课之前,我一直担心孩子们是否能按照我的`要求来做,是否能够在完成任务后及时停下手里的事情将注意力转移到我的身上来,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用学生习惯的口号“一、二、三,坐端正”,而是让学生模仿我的动作,我往哪边拍三下手,他们也往哪边拍三下手,学生拍好手后,很自然的把手平放,这样既没有打断课堂的教学,同时也让学生的注意力及时的回到了我的身上来,效果还不错。
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在练习题的讲解中,有些地方讲得还不到位。学生现在的思维还停留在直观上,在找对称轴的时候应将图形放大,用准确的语言引导他们如何画出该图形的对称轴,如:五角星的对称轴是将两个角的顶点相连。这样在以后的运用中,学生才能够准确得将对称轴找出。
2.适当得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充分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当学生指出数字“1”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应该抓住机会,让学生尝试去改一改,将“1”改成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深了学生对这节课重点的理解。
剪对称图形教学反思篇6
轴对称图形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并在自主探索中体会到探索之趣,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从以下几个途径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和效果。
1、从直观引入,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具体化,学生较易理解,得到了初步感知。
2、动手操作充分,通过对各种图形的折、画、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的含义。
3、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知觉感官来学习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中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在判断正方形、圆形等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中,学生自主探索,探究,理解了对称轴的意义,同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现了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可能是1条、2条、3条……无数条。
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教师只是对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操作、联想;讨论、口述,这样将有利于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耳闻、目睹,各种器官并用,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其中动手操作不仅适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求知状态,从而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与掌握新知识。我认为,在经历了亲自探索、讨论交流、相互启迪的过程后,每位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都将得到提高,最终将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教育目的。
剪对称图形教学反思篇7
?轴对称图形》是数学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轴对称》中的第二课时。我在两年前曾为数学市级骨干教师上过展示课,两年后再上,只是在个别环节上做了一些修改,但面对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心境,又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悟。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在上节课认识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基础上,来认识图形中的对称,也就是轴对称图形。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感受图形的对称美,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或表象、动作进行思维,因此在学习时单靠教师讲是不行的。操作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
一、学具操作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学具操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认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每当我们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热情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1)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比较小,经常表现出爱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使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因而总是情趣较浓。
(2)学具自身不论是在颜色、设计的形状等方面都近似于儿童玩的一些拼插玩具,能够吸引学生对它进行操作。
(3)让学生进行学期操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去探索发现学习知识的自由空间。正如赞习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二、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挥学生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被动局面。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针,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地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矛盾转化,形成新知识网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让学生动于操作学具可以使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刺激细胞,以控制学生情绪使注意集中在学习活动中。
在教学新知的这个环节里,为了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将教材中的例1、例2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在第一次图形的对折过程中明白完全重合的概念:是形状、大小一样,边缘重在一起的。并通过第二次对折三等分圆的错例分析,强化学生对完全重合的认识。在理解了什么是完全重合后,给出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在这个环节的最后,通过观察正方形的不同折痕,发现不同的对称轴,有意识的渗透了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的观点。
三、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动态学具操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提供直观支持。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抽象思维为主发展过渡阶段,运用学具操作,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知认识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象思维化。促进了思维发展,为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火花。教学中第一个练习设计为判断轴对称图形,从对折过度到在头脑里想对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的要求还不够明确,有些学生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听清老师的要求,对操作的过程不清楚。加强对孩子操作的指导,给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让学生真正的听懂要求,是相当重要的。
2、在教学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在由我示范的剪纸过程这个环节中,用的时间比较长;而在这个时间段学生却无事可做,显然浪费了时间。我后来想如果在课前将剪纸做好,只展示剪纸的步骤,可能会好一些。
3、这节课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上还不是很够,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会更好。
剪对称图形教学反思篇8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产生了不少的问题,不由的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动手操作的的确确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最好手段。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动手操作,理解得不透彻,巩固再多,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在轴对称含义引出时太肤浅,应该多深入地折一折,说一说,让学生从内在自然引出轴对称图形含义。
二、在教学“想想做做1”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是左右对称还是上下对称,这样学生在后来的练习中就可以避免一些同学由于只看到左右对称而忽略上下对称导致的错误,减少错误的发生。这一点在备课时我也想到了,但是在左右思考斟酌后还是没有将它运用到我本节课的教学中。以至于出现后来的错误。
三、在教学想想做做5时教师应该先做一个示范,提醒学生不仅要看外面的图形,更要重视中间的图案,也就是说要中间的图案完全对称,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些个别学生由于理解错误而出错。而且该题的解决反馈方式可以从一个一个校对改成全面观察校对,以赢得更多的时间去宽裕地解决其他问题。
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设计很多的环节,来锻炼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我们在上课时,应该更深一步的挖掘课堂,使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坚实基石。只有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有效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成为有效教学。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一起,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