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7篇
一份周密的教案有助于教师合理分配时间,避免课堂内容的遗漏,教师们在教案中应明确教学目标,以便于评估教学效果,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难点是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
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观察课本主题图、讨论并填空。
2、老师出示:课本“做一做”第2题小动物赛跑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牛跑第几?你能把上面的问号位置填上吗?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一年级北师版教材第4和第5页“捉迷藏”
课前思考
本节课是退位减法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有了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的基础,通过知识的迁移,一般都能探索出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教材借助学生熟悉的“捉迷藏”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十几减8的计算。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引导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学信息,并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信息进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借助情境图的表述,让学生初步体会理解减法是“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含义。
教材通过三个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一步步抽象出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探究过程通过小棒、计数器、数线图、画图、想加算减等多种数学表征手段,找出多种计算方法,让学习真正发生,理解退位减的知识本质,通过画图、想加算减等方法渗透早期代数思维。
通过算法的观察对比,引导发现十几减8的快速计算技巧,进而快速算出结果,提高计算技能,通过对学法的回顾,提升学习力。
学习目标:
1.经历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凭借已有经验和动手操作、交流等多元表征手段,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8的各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初步感知早期代数思维。
3.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感受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和表达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木棒、计数器、花和叶形状的计算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迁移
1、出示口算卡,直呼得数。
16-9=
15-9=
14-9=
13-9=
12-9=
10-9=
18-9=
11-9=
谈话:同学们算的真快,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十几减9,个位数加1)
(设计意图:复习十几减9的快速算法,引发学生对十几减8算法的猜想)
2、我会填。(板书在白板上备用)
8+()=13
8+()=15
8+()=14
8+()=17
8+()=12
8+()=16
(设计意图:填写等式中的加数,为本节课“想加算减”的算法做铺垫,渗透早期代数思维,同时也为本节课的下一个环节的练习做准备)
二、多元表征,探索新知
1、出示“捉迷藏”图。引导学生观察,看图说图意。
提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谁能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说?
“有13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现在花园里还有8个人没藏,藏起来的小朋友有多少个?”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列式,怎样计算。13-8=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初步感知“三句话”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用大括号板书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减法是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个部分数的本质含义。)
3、操作探究算法。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图中的小朋友先摆一摆,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么算。
(1)教师巡视,观看并指导学生摆小棒。
(2)学生汇报两种不同的拿小棒的方法。学生上台投影演示自己的方法。
(3)课件动画演示,同时整理板书重要的三种算法:
师:我们回顾一下刚才同学们拿小棒的方法。
第一种演示:先把摆好的13根小棒分成10根和3根,再从10根里拿掉8根,把这剩下的2根加上原来的3根,就得到还剩5根。
引导整理并板书方法一:10-8=2
2+3=5
第二种演示:8根小棒分两次拿。先从13根里拿走3根,再从10根里面拿走5根,最后只剩下5根了。
引导整理板书方法二:13-3=10
10-5=5
第三种演示:计数器动画演示(个位上3颗珠子不够,把十位上的一颗珠子退掉,个位添上10颗,再从个位上去掉8颗珠子)
提问:这种算法也就是上面的第几种方法?
师:因为各位3不够减8,所以要退掉十位的一颗珠子,也就是10颗,在各位加拨10颗,再去掉8颗,像这样各位不够减,要退去十位上一颗珠子的减法,数学上叫做退位减。
卡片出示:19-8=
18-8=
这两个减法是退位减吗?为什么?等于多少?
第四种演示:数线图演示两种算法。
第一种是一步一步的退回8步,也就是减8,这就是我们板书的第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是先退回3步,再退回5步,也就是先减3再减5,又是第几种方法?(第二种方法)
还有其他算法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第三种算法:8+(5)=13
13-8=5
师: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快速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探究和表述十几减8的多种算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棒等学具、观察课件动画演示、交流分享等多元表征方法,让学习真正发生,深入理解十几减8退位减的算理。小棒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直观模型,计数器能更好地体现“位值”,凸显“借一当十”,使学生体会退位减的含义。数线可以很好地体现数序,体现多种数数方法,可以记录计算的过程和结果。三种模型由直观逐步走向抽象,结合使用,丰富并发展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课件边回顾演示边板书相应算法,完成从直观表征到符号表征再到数学算式表达的抽象概括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4.算法的对比提升。
师:我们用了这么多方法算出了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是这样的三种算法,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反馈。
(1)生说喜欢第一种算法时,追问:为什么?怎样能很快算出得数?引导得出:十几减8,个位数加2.反馈:出示卡片:12-8=
17-8=
请学生根据规律快速说出得数。
(2)生说喜欢第三种算法时,指着白板上复习过的题目进行反馈:根据这些加法算式,你能说出减法算式吗?
8+(5)=13
8+(7)=15
8+(6)=14
8+(9)=17
8+(4)=12
8+(8)=16
(设计意图:算法只对比不优化,通过算法的观察对比,深入理解算理,引导观察第一种算法发现规律:十几减8,个位数加2.从而找到快速算法,提高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通过第二种算法的回顾,理解退位减就是个位不够要十位退一的含义。在“想加算减”的方法中,及时反馈,加深加减互逆关系的理解,再次渗透早期代数思维。)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练一练”第1题。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11-8=
14-8=
指名口答得数问:说说你用哪种方法算的?
卡片出示一组题抢答得数:12-8=
15-8=
13-8=
16-8=
19-8=
(设计意图:前两题学生对“个位数加2”的算法进行巩固,后一组直呼得数的抢答训练提升计算技能,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
2、插花盆游戏:全班学生拿出教师课前准备的算式,有的.在“花”图案上,有的在“叶子”图案上,白板上有四个分别标有7、6、4、9花盆,每个学生算出手中图案上算式的得数,找到自己的花盆上台“插”好。
集体检查对错,师:11-7是谁的?你怎么算的?还有很谁没找到自己的花盆?举起来看看,等于多少?谁跟他的得数一样的也举起来……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计算,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计算寓教于乐。全班学生要算出自己手中的算式,游戏过程中又要算出其他同学的算式,练习面广,较好的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提升计算力。“11-7”是下节课的内容,在此出现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新知识的能力。)
四、学法回顾,提升素养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是怎么找到十几减8的算法的,我们用小棒代替小朋友,又借助计数器和数线图一起来帮助我们找到算法,如果没有这些我们还可以画图或画符号来进行研究,发现算法后我们又用算式来表示计算的过程,再通过我们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了快速计算的规律,这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法,用这样的方法你能找到十几减7的方法吗?十几减6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法的回顾,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学习研究方法,感受用小棒代替实物到用符号代替实物到数学算式表达的知识抽象过程和符号意思的渗透,初步感知仔细观察发现规律的学习方法,体会观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使学生经历小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通过了解小数的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感受小数的作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知学习
1. 数体温表,认识自然数、整数。
学生数体温表。揭示:像这样表示物体个数的1、2、3等等的数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也都是整数。
2. 读体温表,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演示体温表上的温度:①36℃ ②37℃ ③温度上升不到1大格
学生认读体温表上的温度,发现:第三次的温度不能用整数表示了。
3. 自主设疑,指明学习方向。
交流:你想从哪些方面学习小数?根据交流出示关键词:读写、意义、作用等。
明确研究方向: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
二、从人民币入手,初步认识小数
1. 小数的读写。
播放录音:买了一个书签,用了0.1元。
指名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0.1,指导写法。
全体学生在作业纸上写0.1,并读一读。
2. 画图表示小数。
独立思考:0.1元就是多少钱?如果用一个长方形代表1元,0.1元怎么表示?
交流得出:1角是 元,也可以写成0.1元。
3. 举一反三说小数。
自主尝试:仍然用长方形代表1元,随意取几份,再说出分数和小数。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式子,如:2角= 元=0.2元。
4. 归纳概括规律。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读一读这些式子,想一想有规律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几角是十分之几元,也就是零点几元。
反过来,零点几元也就表示十分之几元。
三、联系长度单位,进一步认识小数
1. 表示米尺上的小数。
独立思考:怎么找到米尺上的小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长?
学生交流,得出:一份是1分米,也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2. 自主练习:填一填。
我发现:几分米就是( )米,也就是( )米。
3. 概括交流规律。
学生交流作业,得出:几分米就是十分之几米,也就是零点几米。
反过来,零点几米也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4. 测量中应用小数。 课件演示:用尺测量橡皮的长度。
思考:一块橡皮的长度不到1分米,怎么表示它的长度?
交流得出:6厘米= 分米=0.6分米。
四、脱离具体情境,揭示小数意义。
1. 概括小数的意义。
引导观察:我们在人民币、米尺中找到小数,并发现了一些规律。脱离原有单位,再读一读这些分数和小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交流小结: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零点几也就表示十分之几。
2. 巩固小数的意义。
学生看图填写分数和小数。
五、探究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认识小数各部分名称
1. 用小数表示文具盒的长度。
课件演示:用尺测量文具盒的长度。
思考:文具盒的长度超过2分米,怎么表示?
2. 自主练习:填一填。
文具盒长( )分米( )厘米,也可以写成( )分米。
交流得出:2分米3厘米=2.3分米。
进一步交流:2分米3厘米等于2.3分米,是怎么想的?
小结:像这样测量结果不是整数时,可以用小数表示。
3. 认识小数各部分名称。
介绍小数各部分名称,请学生到黑板上摆出小数各部分名称,再一起说一说。
六、多角度练习,感受小数的作用
1.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
(1)丹顶鹤身长约1.5米。
交流:1.5米是( )分米,又是( )厘米。
学生认识到:同样的长度,单位较小时可以用整数表示,用更大的单位就需要小数。
(2)珠穆朗玛峰高约8844.4米。
交流:8844.4是一个小数吗?这个小数怎么样?
自主体会:小数并不一定小。
(3)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误差必须保持在1.8分米范围内。
比划交流:1.8分米有多长?1.8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
(4)世界读书日纪念邮票面值1.2元。
交流:1.2元是几元几角?
2. 解决课开始时遇到的读体温表的问题。
学以致用: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数是因为需要才产生的。
3. 数轴上的小数。
课件演示:标着0、1、2、3的数轴。
讨论交流:数轴上有哪些数?它们都是什么数?能找到小数吗?
七、畅谈学习收获,了解小数的发展
1. 课堂小结。
回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小数的世界,关于小数,你心中的问题有答案了吗?你知道了些什么?
2. 介绍小数的发展。
课件演示:
在我国古代,人们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
法表示小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方法。
后来又出现了一些表示小数的方法。
大约在400年前,有人用小圆点来分隔小数里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确定了现在这样表示小数的形式。
自主体会:小数最早是在我国开始使用的,这是中国人智慧的象征。
3. 课外延伸。
观察发现:这个小数(46.32)和我们刚刚学的小数有什么不同?
引发思考:两位小数怎么读?它们又表示什么?
这些问题留待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会认读数字1和2,能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
2、初步学会数的形成,知道一个数添上"1"能形成另一个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
1、点子卡片和数字卡片1和2各一张。
2、《数学》上p.1。
活动过程:
一、认识数字1、2的`实际意义
--教师根据画面自编《捉迷藏》的故事,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说一说,大树后面藏着几头狮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分别出示点子卡片和数字卡片1,使幼儿知道数字1可以表示一头狮子。
--想一想,树上有1只松鼠,怎样才能变成2只松鼠?引导幼儿说出1只松鼠再添上1只松鼠,合起来就是2只松鼠。
--让幼儿在图中找出数量是1和2的其它动物(或其它物品),并用语言正确表述。
--说一说,树干上藏着的数字分别是什么?
二、引导发现
--说出数字1和2分别象什么,教师引导幼儿由数字联想到许多物体的形象及时肯定幼儿的每一个创意。
--教师分别出示点子卡片和数字卡片1和2,引导幼儿从周围环境中寻找数量1或2的物品。
三、活动结束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1、谈话引入: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能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或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a: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坐飞天轮的有23人,在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开电瓶车的有6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只有6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但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确)——要有正确的数数方法,要仔细数,不重复也不遗漏。
b: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1、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或怎样才能记住每个项目中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信息”。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项目坐飞天轮的坐龙船的跳蹦蹦床的开电瓶车的
人数2316156
2、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出6个加法计算的问题、6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及若干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在让学生口述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如:学生如果仅仅提出的是两个数相加、相减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能不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连减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利用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提出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请你把这些算式写出来,然后计算出得数。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23+16 23-16 23+16+15 23-16-4 23+16-15 23-(16+4)
16+15 23-4 16+15+4 23-15-4 23+15-16 23-(15+4)
16+4 15-4 23+16+4 23+16-4
(四)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计算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利用计数器,完成如下类似的题目——请小朋友准备好计数器,听老师说要求,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
十位上的数字是4,个位上的数字是6,这个数是多少?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3○49 98○62 54○45 87○90 43○46-2 77○50+27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第一组:35+24 42+36 56+43 57-45 98-56 84-53
第二组:38+25 46+59 36+57 54-37 42-19 51-27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方法——引导学生从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交流、对比、观察、反思“做数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整时、半时、大约几时认读钟表时间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在探究时刻之间变化的
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认读时间的表象,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
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3、经历认读钟表时刻探究问题的过程,体会时刻(时间)与人
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玩具钟表(或模型),教师准备演示用钟表。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1)玩电瓶车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2)坐飞天轮的同学是4时开始的,结束时是 。
(3)坐龙船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 。
(4)跳蹦蹦床的同学是3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5)买票的小朋友4时进“儿童乐园”, 离开“儿童乐园”。
(6)“儿童乐园”每天下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2时——6时。
二、自主探究:
1、以6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问题(1)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2)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3)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4)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到一直到的拨针操作活动。
2、画出整时:
a:能不能把问题中的4时、3时、2时、6时画出来?请同学们利用钟面图,画上表针。(每个同学发一张钟面图)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画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几位同学上台展示。
c:让画错的同学进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能发现:跳蹦蹦床的同学是最早开始玩的,坐飞天轮的同学结束的最晚,跳蹦蹦床的同学玩的时间最长……
2、在认读钟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把认读钟表要注意的事项说出来:辩认时针与分针,看清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篇6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进行了如下设计: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突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动地研究和学习,并因地制宜地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的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2、情境教学贯穿全课始终。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本节课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联了起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地进行引导,使整节课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星星图片或其他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三个同学在开心地折小星星,佳佳折了5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7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1)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出示问题:怎么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通过创设与教材相同的学习情境,不仅复习了连加的实际问题,巩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加深了对连加算理的运用,还自然地引入新知的学习,从而形成对比,为学习同数连加作铺垫。
合作探究
1、教学教材77页例4,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同数连加问题。
(1)师:过了几天后,他们三人又在一起折小星星了。
课件出示情境图: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6个。
①你知道了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生1: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也折了6个。
生2:3个人都折了6个,3个人折的一样多。
师小结:有3个人,每个人折了6个小星星。
②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③怎么列式计算?
预设
生1:6+6=12(个)12+6=18(个)
生2:6+6+6=18(个)
师:第一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算式相同,那么第二个算式你是怎么算的?(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这3个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在图上把它们圈起来。
(2)结合图示完成表格。
①出示1个圈,提问:这个圈表示什么?(表示1个6)
②出示2个圈,提问:这2个圈表示什么?(表示2个6,2个6就是12)
③出示3个圈,提问:这3个圈表示什么?(表示3个6,3个6就是18)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表格:
人数
1
2
3
数
6
12
18
④读表格。
师:表格中的6,12,18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1个6是6,2个6是12,3个6是18。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工具
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课件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课件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谁认得多。(学生活动)
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3、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4、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我们来看看更大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3,例4。
大家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人民币,这里有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那么它们之间是怎么进行换算的呢?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谁讲的对。
大家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完成人民币之间的`换算。(教师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做一做”的第1题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课后小结
人民币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但要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还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后习题
一、填空
1、1张1元可以换成()张5角、()张2角和()张1角。
2、1张2元可以换成()张1元。
3、1张5元可以换成()张1元。
4、1张5元可以换成()张2元和()张1元。
5、1张10元可以换成()张2元和()张1元。
6、1张10元可以换成()张5元和()张1元。
7、1张50元可以换成()张20元和()张10元。
8、1张100元可以换成()张10元。
9、1张100元可以换成()张20元。
10、1张100元可以换成()张50元。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0分=()角7角=()分60角=()元
1元=()分40角=()元1元=()角
65角=()元()角9角=()分5角4分=()分
3元6角=()角23分=()角()分70角=()元
板书
1元=10角,1角=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