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类幼儿教案通用5篇
优秀的教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具备教案撰写能力的教师,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课堂挑战,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故事类幼儿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故事类幼儿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读课文中的4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窟窿”“叼”等字。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3、理解“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一) 理解“寓言”的意思
1、可以说说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也可以说说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二) 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亡羊补牢》。
2、你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了吗?理解“亡”和“牢”的字意。引导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 自学课文:读准字音,想想课文哪些句子写“亡羊”,哪些句子写“补牢”?
2、 交流:课文讲那个牧羊人丢了几次羊?
l 找出第一次发现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 板书:发现
指导:读准多音字“圈”,范写“窿”提示第11笔,“叼”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l 找出第二次发现又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 板书:发现
再次书写“窟窿”和“叼”
3、找出牧羊人“补牢”的句子。 板书:赶快 没丢过
4、讲故事大意:用上“发现…… 发现……赶快没丢过……”
三、体会寓意
(一)、抓“劝”切入,初知寓意
1、牧羊人第一次丢了羊,邻居曾经怎样劝他?找出句子,理解“街坊”。
2、“劝”和“说”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劝”指发现别人的问题,让别人改正)
3、练读对话。如果说第一次丢羊是个意外,那么第二次是什么原因?
4、看图说话,看到牧羊人使劲地修补羊圈,这回街坊们在说什么?
( 如果…… 幸亏……)
5、小结:牧羊人不听劝告,继续丢羊,听了劝告,不再丢羊。可见,做错了事听听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是多么重要。
(二)、抓“劝”展开,理解寓意
1、教师用白话讲《战国策》庄辛劝告楚襄王的故事。
?亡羊补牢》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古时候的一个“劝告”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叫庄辛的大臣发现楚王整天不理朝政,东游西荡的。庄辛很担心,对楚王说: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楚国必将灭亡。楚王不听,结果5个月以后,秦国兵打进来了,楚王吓得没了办法,连忙请庄辛出主意,庄辛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句就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2、理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意思
听了故事,你说楚王丢羊了吗?那么庄辛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亡羊”其实指?——有了错误 “补牢”呢?——及时补救 未为迟也——还不算迟。
楚王听了庄辛的话,立即改正了错误,终于是使楚国免遭了这次灾难。
(三)、顺“劝”回归,学讲故事
1、一个小小故事的改变了楚王,改变了楚国的命运,可见这个故事多么有意义,你们愿意把它讲下来吗?
2、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讲给有缺点必须改正的人听,讲给自己听,多想想自己的缺点,争取改正。)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讲故事
教学设想与反思: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学习寓言的一个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学习懂得寓言所包含的寓意,从而给学生一些做人的启示。因此,教学中必须考虑寓言的特点以及学习寓言的方法。由于寓言的题目往往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从解题入手梳理课文,从而避免了在内容上打转,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习字、读文,拓展运用,这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工作。寓意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能直白的告知。因此,本课教学,以“劝”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深切的感悟,将学习文本与追本溯源,学习语言与生活运用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故事所告诉我们道理,并自觉地将它运用到生活中,最终根植于自己的心灵世界。
35分钟来来去匆匆,还应留出时间让学生又动笔写字的事件。
故事类幼儿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画面的内容;
2、教育幼儿遇事应动脑筋想办法。
3、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4、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活动准备:
汽车模型。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
2、逐幅图观察、提问、理解、讲述;
3、情景表演;
4、指导幼儿看幼儿用书讲述;
5、评价、结束课。
活动反思:
首先,通过提问,了解孩子们平时乘坐公交车的.经验,让幼儿说说他们在车上看到什么?鼓励孩子们能大胆、积极说出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在看图讲述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能积极讲述图中所发生的事,并能正确判断图中的小朋友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做得不对,这样做有哪些危险,从而了解正确的乘车规则。通过这次活动,我班幼儿对安全乘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知道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交通规则。
故事类幼儿教案篇3
[教材简解]
?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诗歌《大自然的话》科学趣味性强、艺术感染性强、音乐节奏性强,既可以满足孩子对趣味知识的渴求,更重要的可让孩子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很适合大班孩子学习和欣赏。
[目标预设]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从情感、能力、知识三个方面制定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关系。
[重点、难点]
活动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幼儿感知诗歌结构特点,而重点则是理解诗歌内容,感知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设计理念]
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是农村幼儿园,终日生活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我经常带着我的孩子们看云舒云卷,草长莺飞;听蛙鸟虫鸣,闻四季花香,让孩子用心聆听大自然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他们徜徉在大自然的中。这些日常活动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和知识基础。
在活动中,教师诗一样的语言、形象的诗歌图谱,让孩子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验趣味知识带来的快乐。在活动中,坚持让孩子想说、敢说、有机会说,个人发言与小组讨论结合,使孩子有机会说,更鼓励孩子大胆、勇敢响亮的用诗歌中的语言回答。这也符合《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
[设计思路]
语言课,重要的是让孩子感知语言的优美。所以一开始,视听结合,让孩子在优美的语言中启发思维。接着播放配乐诗歌录音。让孩子完整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具体学习时,通过诗歌图谱分段欣赏画面,帮助孩子理解诗歌的艺术美。最后在仿编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节奏美,从而使本次活动达到美的享受和快乐学习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一盆含羞草。
2.白板课件:
(1)音乐:泉水叮咚声。
(2)聚光灯:白云高高、蚂蚁搬家、树桩年轮
(3)音频:配乐诗歌录音
(4)幼儿可以点击出现的诗歌图谱
(5)视频:大雁南飞冬来到;蚯蚓乱爬雨来到;松鼠储粮秋风刮;蜻蜓低飞,不风即雨;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等(5)音频歌曲《为什么》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情景音乐:泉水的叮咚声,引起幼儿兴趣。
师(诗一样的语言):寒冷的冬天过去,暖和的春天来了,听,小河在说话,播放音频。提问:小河在说什么话?幼儿讨论发言。
老师诗一样的语言小结:河里的冰融化了,小河在说:春来了春来了!
2.出示一盆含羞草,教师的语气抑扬顿挫:“植物也会说话,仔细看!”
教师请一幼儿碰触含羞草,“含羞草告诉我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如果被触动的含羞草叶子很快合拢、下垂,之后需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原态,则说明天气将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反之,叶子受触后收缩缓慢、下垂迟缓,或叶子稍一闭后即张开,则预示着风雨即将来临。)
师“不要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吗?是靠什么发现的呢?”(眼睛、耳朵、心灵)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教学挂图,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学习诗歌。
师:现在就请你们用眼睛认真看,看看大自然又说了什么?
教师使用白板的聚光灯,分别出示白云高高、蚂蚁搬家、树桩年轮。幼儿根据已知经验分析判断晴天、雨天、年轮。若幼儿分析不确切没关系,下面就会揭晓。
师“大自然到底说了什么,我们来认真听一听就知道了!”
幼儿第一次欣赏诗歌。
提问:“诗歌的名字是什么?”“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大自然说了什么话?”
鼓励幼儿用诗歌中的语言回答。
教师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逐一揭开相关的诗歌形象图谱(白云、蚂蚁和树桩…)
师: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2)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要仔细观察才会发现,需要有心人用心灵去感知)
(3)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学习朗诵诗歌两遍。
师:“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妙不可言,我们一起来轻轻学习朗诵这首诗歌。”师生共同跟着音频,看着图谱一起有感情的练习朗诵诗歌。
2.引导幼儿听辨三句体诗歌结构上的特点。
师:《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你觉得它好在哪里?幼儿相互交流后举手发言。
(1)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三句体。
师:诗歌中看到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你觉得这种第一句是现象,第二句揭示答案,最后总结的句式,有什么样的趣味?(好像猜谜,三句体有韵律感)
(2)幼儿再次朗诵,体验诗歌的三句体艺术感。
小结:诗歌的三句体结构,朗诵起来,节奏韵律感强,这样的句式能让我们小朋友一听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
(3)将幼儿分成三组,分别朗诵其中的第一、第二、第三句,再次体验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
(4)组织幼儿看图谱完整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仿编诗歌:第2—4段内容。
(1)幼儿交流自己平时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
师: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你们平时都注意观察了吗?有没有听到或发现大自然说了什么?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组织幼儿看视频:大雁南飞、蚯蚓乱爬、松鼠储粮等
师:我这儿也搜集了一些大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
(大雁南飞冬来到;蚯蚓乱爬雨来到;松鼠储粮秋风刮;蜻蜓低飞,不风即雨;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等)
(3)幼儿进行仿编。
师:请用诗歌的形式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吧!
小组讨论后个别发言,其余幼儿评价。
小结:真棒!你们一定都是爱学习肯动脑,细心观察,勤于积累的好孩子。课后你们可以把编的诗歌画下来,我们装订成一本大的诗歌集,好吗?
(三)结束部分,师生共同边唱边跳舞。
“爱学习的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唱首歌,放松一下吧!”
音频:歌曲《为什么》小鱼儿为什么游得欢?小鸟儿为什么飞得高?天上星为什么亮眼睛,河里水为什么会结冰?科学知识真不少,好好学习一定会知道。
注:含羞草是很奇妙的:你碰它一下,它的叶子会合拢起来,又垂下去,像害羞似的。这其中,因为“害羞”的程度不一样,预示的天气也不一样:如果被触动的含羞草叶子很快合拢、下垂,之后,需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原态,则说明天气将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反之,叶子受触后收缩缓慢、下垂迟缓,或叶子稍一闭后即张开,则预示着风雨即将来临。
附诗歌
诗歌《大自然的话》
别以为人才会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晴天,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往高处搬家,
出门要带雨伞,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
一圈就是一年,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听不见。
故事类幼儿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欣赏绘本内容,理解两棵树的纯洁友谊,感受两棵树的离别与重逢。
2、观察画面,大胆猜测、表述绘本故事的情节内容。
3、懂得正确对待身边的好朋友,珍惜朋友之间不可缺少的宝贵友谊。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课件、音乐。
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
1、音乐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去找好朋友吧!
2、小朋友,你们找到好朋友了吗?你的好朋友是谁呀?和好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快乐吗?
二、故事导入,认识两棵树。
1、认识这三个字宝宝吗?(好朋友)
2、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关于一对好朋友的故事,那这对好朋友会是谁呢?
3、讲述:是的,在花园里,有两棵树,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4、这两棵树长得一样吗?(大树高、鼻子长;小树矮、鼻子短)
5、看!这对好朋友在打招呼呢,猜猜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6、师幼扮演“大树”和“小树”,说说“好朋友”的话。
三、两棵树的友好与争吵。
1、一天又一天,大树和小树之间发生了许多的事情。究竟它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们和好朋友看着图片说一说。(等我说完再播放课件5、播放音乐)
2、它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个别幼儿说一说;“好朋友”演一演,感受两棵树的纯洁友谊。
3、为了比赛,大树和小树这样吵架,你们觉得它们对吗?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呀?
四、两棵树的离别。
1、小朋友,发生了什么事情呀?(大树和小树被分开了)
2、为什么大树的叶子会枯黄呢?(想念小树)
3、咦!这片绿叶会是谁的'呢?
五、两棵树的重逢。
1、哇,大树和小树见面了吗?
2、小朋友,现在大树和小树它们的心情怎么样呀?为什么开心、快乐呢?
六、“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如果音乐停止了,再点击小喇叭播放音乐,直至活动结束)
1、小结:是的,我们大家都是好朋友,要相亲相爱,珍惜好朋友之间的宝贵友谊。现在,黄老师想对我的好朋友王佳慧说一句甜蜜的话:“佳慧,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
看!听了甜蜜的话,小鸟开心地飞来了!
2、你们想对好朋友说一句什么甜蜜的话呢?
3、现在让我们大声地喊出甜蜜的话:“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让更多的小鸟、蝴蝶、花儿都来和大树、小树做好朋友,好吗?
4、大树和小树好开心啊,这对好朋友的故事就在这本绘本书里,书的名字叫《两棵树》,现在我们和好朋友一起去看一看吧!
活动反思:
在让小朋友理解绘本内容,大树和小树分离和会和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添加一些适合情景的音乐,音乐对人情绪的感染有时候会超过语言,在音乐的渲染下,我觉得小朋友会更明白故事的内容。
在这次活动后,我一定要吸取别人身上的长处,更要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改正,为以后的工作做好良好的铺垫。
故事类幼儿教案篇5
一、作品赏析
(一)内容简介 住在树林里的老奶奶为小朋友们找到了许多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场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说话了,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老奶奶把故事一个个全包进了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会讲故事了……
(二)主题分析 通过讲述老奶奶把故事包进粽子里,然后再寻找吃了会讲故事的孩子的曲折经历,引发孩子们对粽子的美好向往,同时激发起他们学讲故事的愿望。
(三)情节分析 密密的树林里有一座房子,里面住着谁呢?一位躺在床上、头上敷着毛巾的老奶奶进入了小读者的视线:啊,住在里面的老奶奶病了!小读者是否很担心呢?
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出现在屋外,她的病好了,可是她拿着白米和叶子做什么呢?
小动物们都来吃包着故事的粽子,可是“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不同小动物的叫声一定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也引发了焦虑:松鼠、狐狸、百灵鸟……它们不会说话!
于是小动物们找到了会说话的小姑娘,并动脑筋把她带到了老奶奶家,小读者的焦虑此时可以放下一半了。看,小姑娘吃了香喷喷的粽子,给大家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小读者一定也很想听听吧!
(四)角色分析 故事中的老奶奶胖胖的身体、自自的头发、围着围裙,除了生病的那幅画面,都是笑眯眯的、慈祥的表情,让人一看就觉得很亲切。
故事中每个小动物的出现大都是笑眯眯、可爱的样子,温顺的性格一览无余。而在找不回小姑娘的那刻,每个小动物的眉毛纠结、嘴角下垂,显露出它们的苦恼。
小姑娘慌张、惊讶、开心的表情变化,正是她对“粽子里的故事”从不知道到了解的心理转变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印象深刻。
(五)图画分析 1.画面构图、色彩
画面的色彩明亮,大片黄黄的、橘色的暖色基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故事所传递的温暖、祥和的气息,凸显了故事的主题。
在构图上,作者运用了大片的、简单的背景来烘托人物和主题,使得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十分清晰,突出了故事所要表现的主要情节。
2.图画中蕴藏的`细节
图画书中老奶奶的发髻、褂子和布鞋,小姑娘的朝天辫、花棉袄配小绿裤的服饰打扮,还有小背篓、小陶盆以及溪边淘米、洗粽叶的画面……这些细节的刻画与故事的主线“粽子”串连起来,展现出
浓浓的民俗韵味。
(六)语言分析 故事中的文字优美,娓娓道来,其中也不乏跌宕的情节,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这句话反反复复,贯穿整个故事,使小读者读上去既琅琅上口,又充分表达了老奶奶的美好心愿。
“粽叶”和“粽米”对于幼儿来说是新出现的词汇,但加上了“又青又香”和“又圆又白”这两对形容词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采、洗、包、吃、讲”这五个动词将整个故事的情节串连起来:采粽叶――洗粽米――包粽子――吃粽子――讲故事。
象声词“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的出现既表现了不同动物的叫声,同时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具童趣。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设计1
1、设计思路 老奶奶有许多好听的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场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说话了。为了把故事讲下去,聪明的老奶奶把故事全包进了粽子里,并在小动物们的帮助下开始寻找吃了粽子会讲故事的小朋友……
优美的故事娓娓道来,不禁引发了孩子们对粽子的美好向往,也同时激发了他们学语言、讲故事的愿望。
2、活动目标 (1)听故事,理解老奶奶让大家“吃了粽子讲故事”的美好愿望。
(2)乐于参与传话、词语接龙等语言游戏,体验听说的乐趣。
3、活动准备 图画书、ppt课件
自制大粽子两只:一只用来“传话”,一只用来“接龙”
粽子糖若干
4、活动过程 (1)经验回顾,引发兴趣
出示封面:
一吃过粽子吗?粽子里有什么?
一听说过包着故事的粽子吗?今天就来听一听《粽子里的故事》。
(2)倾听、理解故事情节
①包粽子(出示第1~5页):
一生病前,老奶奶有什么本领?
一老奶奶为什么要包粽子?她有什么愿望?
小结:原来,老奶奶的愿望是: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②吃粽子(出示第6~1 2页):
一谁吃了老奶奶的粽子?它会讲故事吗?
一学学小动物吃了粽子后的样子。
小结:小动物们虽然吃了粽子,但是它们不会说话,所以不会讲故事。
③讲故事(出示第1 3~22页):
一小动物用什么办法找来小姑娘吃粽子?
一小姑娘吃了粽子后怎么样?
小结:小动物们为老奶奶引来采蘑菇的小姑娘,小姑娘吃了一个又一个粽子,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④完整欣赏故事:
一小姑娘带着一肚子的故事回家了。如果你是小姑娘,你回家后会做什么呢?
(3)迁移运用,开展游戏
一老师这里有几只大粽子,我们一起来吃粽子讲故事吧!
①(拆开第一只粽子。)传话游戏:
玩法:将幼儿分成两组,将词组传给每组的第一个,幼儿依次传话至最后一个,公布答案,比比哪组传的准确率高,哪组便获得品尝粽子糖的机会。
规则:传话者要附在听者耳边传话,声音不能响但应清晰;听话者要仔细倾听传话内容,尽可能正确模仿并传递。
②(拆开第二只粽子。)词语接龙:
玩法:将幼儿分成两组,教师说出词组后,由两组幼儿轮流依次接龙,直到接不上为止,接上的一组可获得品尝粽子糖的机会。
规则:词头接词尾,可同音相接。
(4)延伸活动 一你们吃了粽子也练了讲故事的本领,这里还有最后一只粽子,里面有许多好听的故事。老师把它放在区角里,下次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试试一边吃粽子,一边故事接龙哦。
(二)活动设计2
1、设计思路 孩子们见过粽子、吃过粽子,但不了解粽子。包粽子、吃粽子作为我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以故事主要线索的形式出现,更易于为孩子接受和理解。怎样
包粽子?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还有哪些民俗活动?结合“我是中国人”的大班主题,《粽子里的故事》将引发二场孩子们关于“粽子”的大讨论以及“端午”热。
2、活动目标 (1)熟悉故事情节,能学说老奶奶的心愿。
(2)了解一些端午节的习俗,和朋友一起品尝粽子,分享节日的快乐。
3、活动准备 镑图画书、ppt课件不同形状、不同馅料的粽子图片
不同馅料的粽子若干,餐刀、水果叉若干
4、活动过程 (1)导入激趣
一(播放课件。)你吃过粽子吗?粽子里有什么?
一(出示图片。)你还看到过怎样的粽子?
一听说过粽子里的故事吗?
(2)讲述故事
①完整讲述:
一老奶奶为什么要包粽子?
一谁吃了粽子?最后谁会讲故事?
一粽子里包着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