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创业事迹7篇

时间:2024-09-30 15:41:13 分类:工作报告

事迹材料可以让人们从中学到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帮助他们少走弯路,更快取得成功,优秀的事迹是一座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下面是小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先进创业事迹7篇,感谢您的参阅。

先进创业事迹7篇

先进创业事迹篇1

呼和浩特小孙,一个饱尝命运磨难,但是又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残疾人企业家。

他有幸参加了北京残奥会火炬8月30日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传递,做为一个火炬手,又是当地一位成功的残疾人企业家,大家难免对他有些好奇。于是记者采访了他。面对记者的话筒,孙海锋讲述了他动人的创业故事。

在呼和浩特市,有一名富有传奇色彩的残疾人企业家。他就是呼和浩特市康复假肢厂厂长、内蒙古残疾人爱心艺术团团长、内蒙古爱心报社社长、市肢残人协会主席小孙。人们初次见到双腿患有残疾的孙海锋时,都很难想象这样的躯体中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力量。当初,孙海锋仅仅依靠2400元人民币,就建了一座假肢工厂,而且一干就是20年。

孙海锋出生在山西临猗县一个贫困家庭。1974年,16岁的他来到呼和浩特,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开办了修理钟表门市部。

改革的春风吹向内蒙古大草原后,孙海锋费尽千辛万苦,成功地开办了假肢工厂,以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

孙海锋永远也忘不了办厂初期的困难和艰辛。

1988年筹办假肢厂时,两把旧椅子、一张办公桌、一个水缸、一铺土炕,就是全部家当。妻子多年积攒的两千多元口保命钱被他“骗去”买了设备。而建厂后的第一个月竟亏损800多元。工人闹着要工资,妻子哭着要往回抽资金,亲戚朋友纷纷上门催还借款,心爱的女儿饿得哇哇哭着要奶吃……孙海锋进退维谷,捶打着两条病腿彻夜难眠……

天生就不肯向命运低头的硬汉子孙海锋决定坚持下去,因为他坚信自己的路选对了,黑暗过后就是光明。他仔细分析了失败的原因:职工素质偏低,不懂技术,自己不懂管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自己行动不便的问题。孙海锋查阅了很多资料,为自己设计了一双病理鞋。这双病理鞋以钢架卡住膝关节以下,支撑着身体,尽管穿起来疼痛难忍,但毕竟能慢慢行走。适应了病理鞋后,他便学习骑自行车,他那发育畸形的胯根本就迈不上车座,只能以右手提起右腿才能骑在车上。孙海锋跌倒无数次,摔得遍体鳞伤,终于会骑自行车了。从此以后,他亲自去购买原料,去残疾人家里承揽业务;白天登门求教,晚上在家刻苦钻研,为防止打磕睡,他就嚼辣椒。3个月后,厂子扭亏为盈了。当工人们拿到工资时,他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残疾人孙海锋艰苦创业办厂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成了呼和浩特的一大新闻,捐款随之而来。孙海锋得以翻修了厂房,增添了设备,扩大了业务范围,改善了职工的工作条件……一个正规化的企业像雨后春笋一天天兴旺起来。

许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孙海锋一件一件地办到了。

回忆起当年那段艰辛创业的岁月,小孙觉得困难并没有阻挡他。开始几个月,孙海锋的假肢厂一度面临倒闭的问题。但是他并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而是擦干眼泪,拖着残疾的腿去求技术、求援助、找用户。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假肢厂增添了设备、新建了厂房,逐渐有了起色,还有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没有打过退堂鼓,我总感觉到顺利的事谁都容易去做,就因为有困难,我才一直做下来。”

然而孙海锋并没有因此满足,他知道,仅靠假肢厂有限的业务量是难以持久的,仅靠赚残疾人的钱是不行的,必须走一条立足残疾人,服务全社会的道路。于是,他又想法设法成立了残疾人爱心艺术团、办起了残疾人报纸,为的是解决一部分残疾人的生活困难,同时呼吁全社会更加关注残疾人,了解残疾人事业。孙海锋说:“我就感觉人应该有尊严,人应该去努力,应该有开拓精神。我努力了,面对成绩我也感觉到我成功了。我最高兴的就是我给残疾人做了服务以后,他满意,他在假肢的帮助下站立起来了。”

发展残疾人事业总要比发展其它事业多一些困难。孙海锋每前进一步,要比健全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事业虽然发展了,但孙海锋并不满足,他依然在为他的下一个目标辛苦地奔波着。

“我的目标就是为更多的残疾人服务,上为政府分忧,下为残疾人解愁,我一直是提倡帮助建立残疾人自我创业的机制,不要光给他们输血,而且要为他们造血,让残疾人在创业中体现人生价值。”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用这句话最能形容自强自立的小孙。他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但他没有丝毫懈怠,并将一直奋斗下去……

先进创业事迹篇2

回乡创业事迹材料典型优??

回乡创业事迹材料篇1

xx,男,198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xx县xx乡xx村人。2006年6月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计算机专业学习毕业后放去到麻栗县合管中心工作的机会,回乡当了一名在别人看来毫不起眼的村官,同时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兼营一个计算机销售与维修店和xx县xx升林山泉水销售店,成为农村青年学习创业典型。

立志当村官 服务新农村

xx的母亲是xx村连续三届的村 两委 班子成员,县乡人大代表,在村子里是响当当致富带头人,曾多次受到州县乡党委政府的表彰。从小目睹耳染了母亲的事迹,他从上大学开始,就把学成后回报家乡的心思牢牢植在了心底,实值第三届村委换届之际,他多次跑村委会表决心,毅然报名参选,立志为家乡的发展献一份力。2010年4月,xx乡第四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年仅28岁的青年党员xx同志,通过公开选举这一平台,依法以2051票当选为xx村委会副主任。成一名 村官 后,面对角色的转变,肩上的担子,怎样才能当好 村官 一直是他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xx在当选表态发言时说: 做农村工作对于我来说是外行,但我也是农村人,我有信心和决心履好这份职 。

进村委会工作以后,加强与村 两委 班子及群众沟通协调,他深入村寨调查研究,听取群众的意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地引导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围绕畜牧、烤烟、甘蔗、蜜香梨、茶叶、蔬菜、核桃等几项重点产业抓发展,帮助群众搞好产业规划,基本做到每个村小组有1 2个产业。特别是在xx村农事e网通推广运用、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和点播以及农民党员上网培训等工作上,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大学所学的计算机专业优势,认真利用 农事e网通 这一平台为群众办实事,减少群众办事成本,组织农村党员利用远程教育、农民党员上网培训基地进行政治理论、科技知识、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学习,增强农村党员自身综合素质,为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2013年,在第五届村 两委 换届选举中,他又再次以高票当选为xx村委会副主任。

白手起家 诚信经营

年仅32岁的xx,给人的感觉他是一个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人,而且他敢闯敢干,大胆创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近几年农村的经济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到信息技术、自身文化水平、眼界等条件的限制,农村青年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还不能起到真正带头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底子薄,自身发展能力弱的农村家庭,仅靠传统的农业种植难以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作为一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大学生,他总在思考,能不能通过自

己的创业行动来带动乡亲们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毕业后,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通过考公务员这根独木桥来实现自己的价值。2012年他报名参加马栗坡县合管中心招聘考试,考试成绩优异,进入面试阶段,但他却放弃了面试的机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家人的资助下,在兴街开发区开了个电脑及配件销售维修店,销售范围包括xx兴街,xx,马关,麻栗坡和天保口岸等地,每年实现销售纯收入8万元。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追求越来越高,对饮用水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让他看到商机,他通过与xx县昇林山泉水厂负责人的沟通,承诺销售数量和服务质量,以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赢得xx县昇林山泉水在xx乡的经营权,由于他服务周到,信守承诺,他每年销售昇林山泉水万桶,实现销售纯收入3万元。在家人的支持配合下,他还经营着日用百货、牲畜饲料及用药、化肥、农药等农资商品。在他自己创收的同时,也不忘将自己的创业经验和村民们分享,带动了本村部分青年的自主创业积极性。

孝敬父母 传承美德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自古以来的美德,xx作为家中的独子,他用爱和行动诠释了何为孝,在忙于工作和生意的同时,不忘关心和孝顺家中的父母,抽空回家陪伴他们,聊聊家里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了解父母的所思所想,每年抽时间带他们外出游玩,放松身心,做一次全身体检等,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

心情愉快。特别是2011年,母亲腿患风湿并后,医生要求手术治疗,连续做了两次手续,共花医疗费用9万元左右,由于手术失败,母亲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妻子又是教师,不能随意请假,照顾母亲的重担就落在xx一人身上,他既要忙于村委会的工作,又忙于生意,还要照顾好母亲,只要听见说民间有人能治好母亲类似的病,就开车带着母亲前往看病,到过马关,广西,丘北,弥勒等地看过病,听见什么药有效就买什么药,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的下半年,母亲终于能站起来走路了。

xx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却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从一点一滴做起,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一如既往地用一颗对党和事业的忠心,为群众办好事实的决心,继续在党和群众之间,发挥好桥梁扭带作用,为群众服务。

回乡创业事迹材料篇2

陈万金,男,布依族,1980年11月生,初中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员,返乡农民工,家住**县**场镇冬瓜林村二组。1999年至2001年跑长途货运,2003年外出打工时到山东绿康奥公司学成生态养猪技术后,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返乡创业,在亲友及农村发展基金协会的帮助、支持下,2006年,回村创办了万金养殖场,以返乡创业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万金养殖场总投资约168万元,占地58亩,是**南第一家新型发酵床生态养猪及良种繁殖示范基地。现有存栏母猪61头,仔猪286头,生猪508头,年出栏3000余头。2008年5月,陈万金从外地引进美系**、大约克、杜洛克及高原黑香猪等优良品种,运用生态养猪法,以锯末、稻壳、玉米秸秆等多种农作物秸秆作为垫料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作用直接发酵粪便和降解纤维素,转化为可供猪采食的营养物质。 生态养猪法 缩短全程饲养时间7-15天,降低饲养成本10%-15%,不但提高经济效益,还为当地养猪业的品种改良和解决农村秸秆焚烧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名返乡农民工、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但自己富起来,还要不忘 传、帮、带 ,陈万金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当作自己的责任,用实际行动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他采取先赊仔猪给农户喂养,待猪出栏后才不计息收回成本,给家庭比较困难的群众免费提供种猪、小猪仔等方式帮助村民脱贫致富。2009年8月,了解到本村村民卜贞跃家境贫,无经济来源到**县城帮人打煤粑后,他主动送来3头小猪让其饲养,无偿提供饲料和菌种,教卜贞跃用新型发酵床养猪法养猪,现在,卜贞跃所饲养的猪已经发展到8头,不但成功摆脱了贫困,每年还有上万元收入;店子组村民朱明忠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虽早有养猪致富的想法,但一直苦于无钱购买猪仔,陈万金得知后,立即为其送来2头小猪仔。2009年以来,陈万金采用无偿发放

仔猪让村民喂养长大后再回收的方式向260户群众无偿发放仔猪共3970头,最多每户25头。在他的带动下,冬瓜林村养殖业得到较快发展,多数村民从原来不养猪或只养一头增加到现在的三头以上,每年每户可增加养殖收入1000元以上,并带动了本村6名农民工进行小规模养殖。为了让更多的人享受生态发酵床科学养殖的成果,2010年4月他带领本村9名养殖骨干成立了**场镇万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至今合作社成员发展到31人,合作社资产壮大到130余万元,成员养殖金葩牌黑香猪最多达20余头,年纯收入2万余元。

在几年的养猪过程中,陈万金知道,科学的饲养技术和精心的管理方式是养猪的首要条件,他不但自己刻苦学习技术,认真专研业务,坚持科学饲养,还花3000余元钱从外请来畜牧专业技术人员为村民们讲课、传授养殖技术。空闲之余,他经常到饲养户家中手把手地教他们消毒、打预防针,得知村民家的猪生病,陈万金总是主动上门帮助医治直至痊愈。

为更好的带动养殖业及周边经济的发展,减少群众卖猪难的困难,更多地增加农民收入,开办了 金葩牌 黑香猪肉食品加工厂,目前该工厂已正常生产,有黑香猪腊肉、香肠、红烧肉、血豆腐、干豆腐、豆沙粑、月饼等十多个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2010年至2011年腌制黑香猪肉食品50余吨。同时,为增强黑香猪生态系列肉食品保质时效,提高保健功能,他决定利用本村 万亩

竹海 优势,从浙江**引进先进的竹制品编织技术,自己出资聘请技术人员到村指导村民们用竹叶、竹丝编制包装盒及相应的竹制品用于黑香猪肉食品的包装,既增加村民们的收入,又带动本村竹制品工艺的发展。随着黑香猪系列食品消费市场的打开,原有的手工作坊式的加工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此,陈万金决定全力打造黑香猪生态系列肉食品品牌,在陆关工业园区兴建万金食品厂扩大规模,今后,陈万金将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时争取政府及社会的支持,力争到2013年存栏猪只达到6000头以上,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创产值800万元左右,解决40名农民工就业。计划每年腌制黑香猪肉食品50吨以上,创产值650万元以上,解决50名农民工就业,进一步带领村民发展壮**制品加工业,争取每年创产值150万元以上,并逐年增加,解决30-50名农民工就业。

他的事迹得到群众的交口称誉,也得到了党和上级领导的肯定,2009年11月被团省青农部评为 农村青年脱贫致富带头人 ,2010年4月被州委、州政府评为 **南州优秀农民工 ,同年9月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 全省拔尖乡土人才 和中国银行业协会(花旗集团)授予乡村农业二等奖,2010年12月被**县团委授予青年带富工程示范基地。2011年6月被**南州委评为 优秀共产党员 。

他的勤奋使他进步,他的执着使他成功。陈万金用自己辛勤的

汗水和忘我的拼搏精神换来了累累硕果,也赢得了群众的赞许和好评,面对今后的人生,陈万金表示,将继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上科学致富之路,为家乡的发展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回乡创业事迹材料篇3

新年过后,咋暖还寒,连绵阴雨提醒着人们冬天还在做最后的抗衡。就在人们昂首期待春天的阳光早早到来的时候,xx县xx镇xx村x纺织厂里,工人们却各施其位,忙碌个不停,厂长郑也投身其中,指挥工人生产,一片繁忙的景象。轰鸣的机器编制出锦绣的布匹,也描绘着郑不平凡的创业史。

xx村地处多山丘陵地带,人均耕地不足半亩,仅靠种地致富,困难重重,特殊的地理环境迫使村民必须走出村子,开拓一条富裕之路。1995年,25岁的郑不甘心守着一份薄田,过贫苦的日子,背着简单的行囊,加入到农民工行列,来到浙江一家纺织厂做修理工。也许是和纺织机器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从此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纺织行业。刚进厂的那段时间对他来说是最受煎熬的,由于技术不是很熟练,常常为不能及时排除机器故障急得满头大汗,甚至被扣薪水。然而,任何困难都阻挠不了他留下来专心学一门技术的决心。为了提高技艺,他勤学苦练,多向别人请教,不怕脏活、累活、苦活,不断磨练自己,突破一个个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练就了一手硬本领,学到了技术,

开阔了视野。工资也由原来的几百元涨到一千多元,成为厂里人人皆知的技术骨干。

2008年是郑已经在纺织厂工作的第十三个年头,其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看一看。这时候的他也已经是月薪3000多元的技术能手,家境也一天天在改变。照理说,有得心应手的工作,有高薪的收入,郑应该很满足了,可是在他内心隐藏着一个更大的梦想。

2008年下半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他所在的纺织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订单减少,产量急剧下滑,效益逆转,最终不得不宣布破产。经过十几年生活和工作,就要离开厂子的时候,他站在静悄悄的生产车间里,摸着蒙上一层灰尘的机器,心情异常复杂。十几年的经历如电影般在脑海里播放,如何让机器再转动起来的思索萦绕心头。一个人富不算富,回乡创业大家富,凭借自己的技术和积累的管理经验,回家自己创办纺织厂的念头油然而生。

此时的xx镇党委、政府正积极响应中央、省、市、县的各项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政策,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相关措施,向远在异域他乡的农民工发出来自家乡的殷殷召唤。2008年10月,郑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考察之后,毅然决定返乡自办工厂,从农民工转身当老板。缺少资金,他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没有厂房,他腾出了老

屋;买不起新设备,就从原来工作的工厂购买已经废弃的设备。运输、安装、调试,凡事都要亲自动手才能放心,常常累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x纺织厂终于在一阵鞭炮声中开工了,久违了的机器声又响了起来。

x纺织厂一成立,就吸引了附近返乡农民工前来应聘,甚至还有浙江的农民工慕名而来。如今已经解决60多名返乡农民工就业,工资由底薪加计件相结合,月薪达到1600 2700元,工厂月产值达200万元左右。随着规模进一步扩大,按照计划,将来扩产后,可解决120人就业,年产值近3500万元。为了避免走原来所在工厂失败之路,郑吸取教训,改变思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从原材料、花色、制作上严格要求,严把质量关,以质量求胜。并与世界接轨,接国外订单,产品远销韩国,用来制作高档西服,只有一部分销往国内。随着业务不断扩展,郑接的订单也越来越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深入,万马齐喑的市场状态下,一枝独秀,于危机中抢占商机,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2010年已纳税320余万元。

面对未来,郑的眼光更放长远了,他不仅对自己辛苦创办起来的企业做强做大,他更大的愿望是能更好地回报家乡,用自己的行动带来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带领父老乡亲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回家创业 个人先进事迹

农民工回乡创业先进事迹(共10篇)

回乡创业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创业先锋先进事迹

先进创业事迹篇3

杨宏斌,男,现年40岁,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村民,现任合水县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从1997年部队转业回乡,到2012年创办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注册创办怡露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怡露门窗建筑装饰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建立合水县怡露种植专业合作社。走过了一段艰辛创业的风雨历程,也取得了创业的丰厚回报。2014年,怡露水业总产值达2000万元,实现利税65万元,安排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60人,为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不甘贫穷,立志创业。

杨宏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1975年出生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儿时的贫困经历,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三年的从军生涯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品质。1997年,从部队转业后,他回到家乡合水县孙寨沟村,当了一名普通农民。当时,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在全国涌起创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新浪潮。经过深思熟虑,他踏上了漫漫的打工路。

二、努力创新,艰辛创业。

在北京一家门窗工厂,他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先从最基本的工序开始,慢慢积累经验、增强技术。经过九年的磨砺,他迈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2006年他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门窗加工公司,万事开头难,当时处于“三无”状态的他,经过几年的努力,凭着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优质的服务理念赢的了客户的信赖,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伴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他组建了过硬生产及销售团队。北京公司总资产1400多万元,年创利润200万,并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三、富而思源,勤俭创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磨练,他从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蜕变为一个有上千万资产的民营企业家,十多年来,自己发家致富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2012年他毅然放弃了北京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回到家乡合水县,积极筹建家乡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自筹自建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总投资3460万元,占地2640平方米,前期投资2880万元,建成水源区、办公区、生产区配货车和工作用车7辆,新建办公楼450平方米,生产厂房680平方米,引进国内外自动化生产设备30多台(套)。于2013年5月建成运营。二期投资580万元,新建销售网点40处,开发碳酸饮料5种以上,2013年5月启动实施,主要实施市场开拓和碳酸饮料生产。厂区周围环境优美,制水规模大,纯净水、无气碳酸饮料日生产能力可达15000余桶/瓶。公司生产水源来自高原井水,经水质验检,各项指标均达到优质饮用水标准。办公区设行政部、财务部、销售部、会议室等,厂房区购置安装了过滤器、高温电炉、恒温干燥箱、蒸馏水器、消毒器、检测仪、无菌自动灌装系统等一流自动生产设备,并按照消毒、分离、生产、包装的流程和生产要求严格进行分段隔离。拥有纯净水、碳酸饮料厂区,五条生产线,核心设备全部采用进口设备,全封闭无菌电脑自动化灌装生产线,百级空间净化间。在产品最终质量控制上,建有完备的化验室,能够进行大肠杆菌,细菌总数等多种微生物指标化验,对生产关键环节,完全按照is09001标准要求进行关键点控制。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优质、稳定、可靠。公司以“诚信为本、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目前产品在市场试运营期间反响热烈并迅速跃升为合水县纯净水的龙头产品。“怡硕”成为市内家喻户晓的纯净水品牌。伴随着市场需求、企业的壮大,2014年公司实现产值2000万元,并为国家缴纳税款65万元,共吸纳家乡富余劳动力60人。2015年初,他积极响应国家土地流转政策,成立了怡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在西华池镇孙寨沟行政村承包土地318亩,大力发展矮化密植苹果产业,带动全村60户村民走上致富路。

四、搏击商海,诚信创业。

企业要发展,要壮大,质量是根本,没有可靠的质量作保证,产品难有市场。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我自己亲自操作,掌握技术要领后,再传授给聘请的师傅。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杨宏斌又专门购进了一套质量检验设备,严把质量关,公司生产的纯净水合格率都是100%。他和他的公司也先后获得了“庆阳青年返乡创业典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诚信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诸多荣誉。有的人对他说:你现在是一个大老板了,该享享福了。听到这样的话,他总是一笑了之。他心里知道,公司能有今天,不仅仅个人吃苦闯出来的,更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得来的,是家乡的百姓群众支持得来的。赚到了一点钱,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讲享受,而是要富而思源,把有限的钱用到扩大再生产上,用到支援家乡建设上。于是,杨宏斌开始了自己的另一项计划,发展无极限,追求无止境。杨宏斌经常说到,人的一生,在不懈追求,不懈创业中度过,更有意义和价值。今后,一定要做大做强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公司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带动着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创家业、办企业、干事业的洪流中,为建设和谐新干、小康新干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

先进创业事迹篇4

今年50岁的**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党的富农政策的引导下,通过多年的努力拼搏,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她经营的吊瓜食品有限公司,年获利120万元,还带动在家3000多妇女从事吊瓜产业经营活动,2008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有效的促进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这里无不饱含着创业的艰辛、勇于拼搏和年轻有为的创业精神。

一、自强自立,艰苦创业。随着经济发展,她也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在工厂做过小工,干过家政,后来年经越来越大,做体力生活力不从心,也挣不了几个钱,在她42岁那年,她和丈夫一起回到了山区老家,看着乡山多、荒田多,人均耕地少,农民的人均收入低等到现象,她想如何靠山吃山,变荒山为宝山,增加收入。后来一次偶然机会,发现吊瓜子不但经济效益好,而且清肺、化痰、止咳、润肠、通便等功效,又可以利用荒田,荒地,也很适宜时下休闲食品。她就想建立一个吊瓜为主的食品有限公司,在各级妇联组织的帮助下,于2000年,用120元钱从长兴买了1斤吊瓜子,自已培育出200株苗,发动全村姐妹、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在山上进行大面积种植,当年有的姐妹收入800元,有的300元不等,虽然不多,但是给山区的姐妹带来希望。2004年,在前杨村建立了首个“妇字号”农业专业合作社。

二、引进品种,扩大规模。为了加快发展步伐,2005年她又开始自已进行炒制,在各级妇联的帮助下,她用小额贴息贷款购买了炒制机器、包装机器、建起厂房等设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建立起了3000余亩“双学双比”科技示范基地,为各村农妇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从而带动了周边近3000户农妇种植吊瓜,她还与前杨、山头郑、下杨、下辽、永和、下汤等18个行政村农妇签订收购合同,直接为农妇实现增收400万元,户均增收5026元左右。同时,她也积极提倡节能减排,洗剥出来的吊瓜皮统一回收,晒干,并修建了污水处理设施,促进农村的循环经济。

三、打响品牌,拓宽渠道。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她带领各示范基地姐妹多次到上海、杭州、椒江等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倾听大家对吊瓜子的意见和建议,引进和更新各种设备,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实行产品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强化板块经济效应,逐步向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发展。通过企业qs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利用参加各类农产品促销活动,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并成功打入省内外86家超市。

四、致富不忘本,带动一方村民。村民们看到种植吊瓜获得了成功,纷纷跟着一起种植吊瓜。

致富不忘乡亲,她热心为村民传授自己所学来的经验,在开始种植时,认真指导大家培育、种植、肥料等,甚至还拿自己培养的种子给村民种植。在育苗、播种时,积极引导村民掌握各个操作细节。对村民的请求,她也总是有求必应,平时村民遇到有种植方面的问题,找到,她总是耐心地教授种植经验。经常到村民瓜田现场指导,晚上有空总是去到吊瓜种植户家中座谈,了解情况,与他们一起交流种植经验。

在她的示范带动和帮助下,乡前杨村吊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目前,2008年该村种植吊瓜面积近1000亩,同时带动全乡种植吊瓜达3000多亩。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先进创业事迹篇5

侯亮,男,33岁,汉族,家中6口人,住勉县老道寺镇侯寨村五组,主要从事生猪养殖与饲料营销。

几年来,他凭着自己特有的顽强与拼搏,凭着一双勤劳的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打拼,走上富裕之路。家有饲料机2台,饲料配送车1辆,有现代化大型养猪厂房12栋,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向社会提供优良三元仔猪4000头,获利20多万元,。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万头猪养殖示范场”、“养殖业大户”、“致富带头人”。

2000年,目光敏锐、富有经济头脑的他看到当地粮食价格低,结构调整路难找、种植粮食收入少,本地有种植玉米、大麦的习惯,饲料资源丰富,又有养猪的基础经验,又加上生猪行情看好,每头猪盈利在100元以上,通过市场调查与分析,他决心走科学养猪致富之路。

2000年7月,他克服没有资金的困难,采取自己拿一点、亲戚借一点、朋友帮一点、向信用社贷一点的办法,投资近2万元,建成猪舍20多间,购买小仔猪200头。刚开始没有科学技术怎么办?还得学习,于是他又从书店抱回厚厚几本科学养猪资料。很快掌握了生猪的繁育、喂养、疾病防治等一整套养猪技,由于他精心管理、科学饲养、定期防疫,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和实践,饲养的仔猪3个月即育肥出栏,当年就出栏肥猪800多头,净获利1万多元。侯亮从第一批养猪中尝到了甜头,从养殖业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第二年,又扩大养殖规模,由于科学饲养,当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净获利12万元。

侯亮的手头有了积蓄,但这些钱如何用,他有自己的打算。在这几年的养殖实践中他发现当地生猪品种落后,生产效益差,饲料转化率低的问题,他决定要解决目前存在于自己场和农户养殖中的这一难题,他先后到杨凌、四川等地考察,通过调查了解后,他决定要甩开膀子大展宏图,加大投入,扩大圈舍,2002春天,侯亮在亲友的帮助下,又投资30万元,建起现代化的养猪场房,又购买二元母猪200头,种公猪10头,实现自繁自养、科学饲养,年出栏肥猪4000头以上。年获利20万元以上。

侯亮在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在省农业厅和市县政府的重点扶持下,通过引进化良的变肉型猪种,推行标准化生产现在存拦母猪已发展到360多头,每年向社会提供7000多头商品仔猪,此外还可向周边养殖户提供1500头优良二元杂交后备母猪,以改良当地的生猪品种。侯亮在自己的猪场里从品种和饲养管理入手,严格实行成本管理,以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有力地带动了全县规模化养殖业发展。

侯亮在养猪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但是他总是想:“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热情地鼓励乡亲们和他一起发展养殖事业,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养殖经验传授给当地农民群众。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农民群众的养殖效益,侯亮把优良的二元母猪推广到广大养殖户,把饲料转化率高、生长速度快的三元仔猪提供给养殖户,并且向他们提供养殖技术及饲料,使他们养猪无后顾之忧。

“以点示范,带动全镇”,这是侯亮发展养殖的一大心愿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如今,老道寺镇发展生猪养殖大户600多户,平均每户年出拦在100头以上,该镇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之路,使养殖业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经济的主导产业,逐步走上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家庭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大大地带动了本地养殖业的发展,他已成为养殖户心中一盏不灭的灯塔。

先进创业事迹篇6

吴秀云,53岁,安阳市华鹰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市人大代表、市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

吴秀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郑大化工系毕业生,酷爱化工研究。她不顾家人的阻拦,放弃了舒适优越的机关干部工作,毅然到企业从事化工技术研究。1995年临危受命,到已停产几年的乡化工厂当厂长。她充分发挥科研优势,走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逐步带领企业走出了困境。她从北京燕山石化大厂的废弃物中找到了垃圾“无规物”,研制成功“无规聚丙稀填充母料的改性”,降低了塑米的成本,仅此一项,当年给企业创产值1000多万元,获利150多万元。1990年又开发了“邻对硝基甲苯”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并通过省级鉴定获乡镇企业成果一等奖。1999年主持研究开发的新产品“间硝基苯甲酸”获河南省星火奖、乡镇企业科技成果一等奖、全国第五届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金奖,事迹材料《巾帼创业事迹》。她的公司年利税109万元,先后安排35名下岗职工、5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并带动了运输、化工等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先进企业、安阳市科技创新先进企业,跻身安阳市非公经济前50强行列。

她本人先后获得河南省“三八红旗手”、省“巾帼创业带头人”、省“百名科技女杰”等荣誉称号。

先进创业事迹篇7

xx,男,汉族。1972年6月21日出生,初中文化,家住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涛城镇黄墅村涂湾组,现任黄墅村残疾人协理员。 1990年,初中毕业的xx为改变家庭生活窘境当上了木工学徒。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虚心向师父求教,终于换来了一手好木工手艺,从此,开始从事木工行业,起早贪黑,吃苦耐劳,一干就是十几年。凭着精湛的手艺,他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正当xx意气风发地梦想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命运跟他开了一次不小的玩笑。20xx年的一天,在电刨床上制作木地板时,电刨无情地将他的左手五指全部切断,致使左手残疾。从此,xx与木工手艺活断了缘。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迷茫过,消极过,可是最终他选择了勇敢面对这一切,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在参加了县残联举办的特种水产养殖培训班后,他瞄准了甲鱼养殖产业,20xx年元月,xx与邻村(凤河村大义组)村民赖正兵取得联系,盖起了甲鱼棚,当年建棚投入资金33万元,从事甲鱼养殖。当时,环境很艰苦,一是缺资金,这笔不小的资金全是从亲朋好友处借来的;二是缺技术,当时xx在甲鱼养殖领域还是一个“门外汉”,他想尽一切办法克服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凭着虚心求学、大胆创新的精神,在翌年元月初见成效,不但收回了所有投入成本,还略有利润,得到了回报。尝到甜头的xx干劲更足了,随着不停的摸索和经验的积累,他的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效益越来越显著,仅20xx年一年就获取纯利20万元。

xx靠着自己自强自立和努力拼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开拓了一番新的事业。可是看着周围的村民特别是残疾人生活依然十分贫困,xx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忠厚实在的他有一股闯劲和干劲,更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他脑海中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要用自己的能力和技术带动周围村民,扶持当地贫困残疾人发展甲鱼养殖共同致富。他的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县残联的支持,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已经有了12家甲鱼养殖户,其他养殖户有情况、有问题找他时,他毫无保留地给予免费技术指导,帮助他人。他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到12家甲鱼养殖户家里义务巡回指导,在他的影响下,12家甲鱼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得到提高,并成立了甲鱼养殖协会,走上勤劳致富之路。

残疾人本身就特别需要他人和社会的关爱,而xx却做到了去关爱别人。从20xx年任黄墅村残疾人协理员以来,在发展甲鱼养殖的同时更是扑下身子一心一意为残疾人服务,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他工作求真务实、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于20xx年荣获郎溪县优秀残疾人协助理员称号,并在20xx年涛城镇残代会上被推选为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

有理想、有目标,才能有未来。xx计划于20xx年再造一个甲鱼棚,总投资40万元左右,在扩大甲鱼养殖生产规模的同时,打造一个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更好地为当地残疾人服务。

《先进创业事迹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