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8篇

时间:2024-06-09 17:41:43 分类:工作报告

编写寓教于乐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教案,教师可以创造出具有挑战性和意义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8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这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的学习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举例——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地处乡镇,见识少,没见过蝙蝠和雷达,所以需要课前布置他们去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敏锐、揭开、障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和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教师准备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播放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问:蝙蝠是什么样的动物?什么是雷达?

生就自己掌握的`资料回答。

问: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自由发言。

现在,我们就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蝙蝠和雷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在文中圈出生字词。

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学生字词,不懂的向同桌请教。

3、教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学生齐读屏幕上的生字词。学生就不理解的词语提问,教师请同学解答。学生不懂,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句子和上下文理解。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难写的生字,如:蝇,荧等。

5、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问题:科学家为了弄明白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进行了几次试验?每次分别得出什么结论?最后综合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朗读问题,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和同桌交流对问题的见解。

4、出示表格,集体交流,填表

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四、小结并拓展

1、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十四个生字词,明白了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

2、联系生活,说说我们科学家对哪些动物进行研究弄明白了什么事情。

五、作业

1、复习生字词。

2、课后思考

科学家是怎样发明出雷达的?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篇2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 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忠诚 爱国 不畏权贵 关爱百姓

百姓 十分爱戴 万分悲痛 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篇3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会认生字,能正确读写。

3、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第一教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合作交流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三、品读感悟:

1、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汇报自习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四、巩固延伸:

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出现一幅桂林山水画卷,再出现文字和声音::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二)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体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三)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播放多媒体软件:一幅“象山图”出现,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甜啊!

(四)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观赏,还是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播放多媒体软件:出现两幅人们在水中玩耍的情景,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凉爽啊!}

(五)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此文转自淘、教。案网()、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边读边出示多媒体软件:出现三幅图,分别再现文字和声音:(1)桂林的山真奇啊!(2)桂林的山真秀啊!(3)桂林的山真险啊!}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自主识字,读准“见”在文中的读音,理解“从”、“遇”、“云”、“岁” 等词的意思,积累古文中表示“说”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以及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2、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 板书课题、齐读。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

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看看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于哪?

4、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学者,可谓学富五车。这段古文写的是他劝人勤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 范读全文。认真听我读课文。

2、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难读句;

三、再读懂意思

1、 课文读通了。能否借助注释,根据译文内容,一句一句对照着理解古文的意思呢?

2、 交流。

(1)“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者: 的人 遇:董遇 云:说。古文中表示说的字还有哪些?

(2)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言:说 见:现。出现,明白

(3)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苦于没有时间干什么?

(4)遇言“当以三余。” “当以三余。”干什么?

(5)或问“三余”之意。 或:有的人。回顾“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中“或”的含义,进行比较。

(6)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日:一天。时:时令 岁:年。还有哪些词或者诗句中“岁“有年的意思?岁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守岁 句意解释:古时候下雨就没法下田地干活,所以也是空余时间。冬天,不种庄稼也有时间读书,晚上在家没有现代的娱乐活动,有多余时间读书了。

3、 看了注释,读了译文,了解了古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段古文的意思。

四、三读明道理

1、 读通了古文,了解了意思,再认真读读这段古文,边读边想:关于“勤读”,你知道了 些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2、 交流。老师点拨。

(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次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简单 地读一、两遍。书读得次数多,这就是“勤读”啊!

(2) 苦渴无日——不要总是“苦渴无日”,要善于挤时间读书。

(3) 冬者岁之余,夜者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这里的 “冬者、夜者、阴雨者”就是董遇说的“三余”。这些剩下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古时候,人们趁农闲的时间,一天中休息的时间来读书。)闲时读书,这也是“勤读”啊! 董遇建议我们用“三余”来读书,而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是利用“三上”来写课文。他们“勤读”“勤写” 出示:余平生所作课文,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 读句、理解、简单讲解。

五、拓展

1、董遇有“三余”,欧阳修有“三上”,同学们想想,你有没有“一余”“多余”可以用来 看书呢?

2、小结:学了这篇课文后,希望你们不要以“苦渴无日”为借口不读书,而要借用你的“余 日”或者片刻之时来读书。同时书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这也需要你善于挤时间来读啊!这就是“勤读”,也是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3、在古人勤读的名言中结束本课。 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三国志的作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所包含的深义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一天天长大的童年里,你们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有许多美好的梦想)是啊,我们在这个多梦的季节里,总喜欢放飞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今天,我们来-起学习一首与童年有关的诗歌,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随着诗人的描绘而真实地感受到童年的快乐!

2.板书课题,朗读课题。(板书课题:多梦的季节)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听配乐诗歌朗读。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三、认知生字生词

1.课件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记忆主字。

(1)指导书写。

"哼"的右下方,不要写成"子"。

"鹰"的里面上部是"惟",不要写成"佳"。

"默"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2)学生与小组同学间交流汇报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义。

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标出诗句最后一个字的音节,看看它们的韵母有什么特点。

(押了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3.指导朗读。

(1)再次播放配乐诗歌朗读。

①学生轻声跟读。

②用笔画出朗读节奏,重音。

③教师范读。④领读。

⑤全班齐读,要注意节奏,读出感情。

三、课堂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试着背诵诗歌。

2.学生一下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写小字

教学(后记)后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学习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3、学习课文,说说小蓝裙带来的变化。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说说小蓝裙带来的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谈谈体会。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领情课文脉络,初知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三、再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五、课堂小结

1、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录音范读。

出示提示,指导学生分段。

(第一段:老师亲自做了一件小蓝裙送给最努力的小女孩;第二部分:小蓝裙给周围带来了令人高兴的变化。)

3、课文讲了一见什么事?

学习生字:读生字,重点指导。

抽读生字卡,给生字组词。

4、指定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小女孩得到了小蓝裙说明了什么?

你能理解什么是“贡献”吗?

5、老师在学期结束时,亲手做了一条小蓝裙给了一个对班级贡献的小女孩。下面会发生什么?下节课我们去了解。

读课题。

质疑课题。

6、听录音。

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根据提示,学习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8自然段。)

7、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口述课文大意。

学习生字。

8、小女孩对班级的贡献最多。

“贡献”就是为集体做的事情,为班级着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学会质疑。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3、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讲读第二部分

三、拓展,深化主题

四、总结

五、听写生字、新词。

1、抽读词语卡片。

扩词。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

找出你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小蓝裙带来了哪些变化?

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吗?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情?

人的双手可以让世界改变,只要努力工作,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

3、听写生字

读词语卡片。

扩词。

4、分段朗读课文。

自主学习3——8自然段。

小蓝裙给周围带来了许多变化,小姑娘更漂亮了、家里焕然一新、房屋整洁亮丽了、街道整齐清洁了......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5、自由发言。

这些变化都是经过人们努力,用双手改变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

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9、小蓝裙的故事

小女孩梳洗——漂亮极了

变化母女收拾屋子——焕然一新

勤劳的双手能改变一切

爸爸整理庭院——整洁亮丽

人们整理街道——整齐清洁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记两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

2.认识一些俗语,知道它们的意思,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

3.通过读句子,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并能在口头和书面中合理运用。

4.按笔顺规则写几个本单元的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5.阅读欣赏短文《恐龙》,了解恐龙的种类、生活习性、生存和灭绝的时间,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6.语文生活,通过融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为一体的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讲文明、讲卫生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词语、俗语、关联词的学习重点在于运用。

2.阅读欣赏短文,了解短文内容,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3.通过社会小调查及相应的习作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培养文明、卫生等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组织社会小调查,进行专题讨论,指导习作。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时数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读记记。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2.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第一组是abb型叠词:油光光香喷喷圆溜溜甜津津

第二组是aab型叠词:软软的细细的湿湿的青青的

3.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例1:白花花金灿灿

例2:高高的胖胖的

4.选词填空。

白茫茫甜津津灰蒙蒙

()的天空()的葡萄()的雪地

清清的黏黏的韧韧的

()的柳条()的河水()棉花糖

5.你能照样子说吗?

如:胖乎乎的脸蛋黄黄的麦子

二、词语超市(俗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评议纠正,指导再读。

3.认识俗语:群众中广泛流传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多是劳动人民从生活经验中创造出来的,简练而形象。

4.说说你知道(本题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例:敲边鼓

意思: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造句:小林是我的好朋友,很多事情我一出马,他就给我敲边鼓。

5.你还知道哪些俗语?

三、读读想想。

1.投影出示句子,读一读。

2.说说带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说,老师补充,边读边议,认识关联词语的作用。

“不但……而且……”和“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

“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尽管……还是……”表示转折关系。

3.选用这些关联词语说话。

4.你还学过哪些关联词,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四、作业。

搜集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提问: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田字格的位置、正确的执笔写字姿势、书写整洁等)

2.认一认要求写的六个字:歇、剥、蝴、蝶、株、桩

3.辨别字形,说说笔顺规则。

4.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上黑板范写,大家评议。

6.学生先描再写。

二、阅读欣赏。

1.谈话导入。

太古洪荒年代,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生物,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一亿多年之久,大约在6500万年前,它们竟神奇地灭绝了。这种生物是什么?

对,恐龙,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一篇关于恐龙的短文。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

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自由说一说。

3.读短文,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4.检查。

(1)分段读短文。

注意纠正字音:沼泽、覆盖、卵生。

积累词语:千奇百怪、庞然大物、望而生畏、展翅高飞。

(2)汇报:说说你从短文中知道了什么。

恐龙的种类、大小、食性…….

(3)你还想知道什么?

梳理问题:对于能解决的问题课内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课后查资料解决;有的问题至今无法解决的,激励学生通过学习长大后研究解决。

5.启发质疑。

大约一直到7000万年前,恐龙还是统治地球的霸主。然而在此后不到500万年之间——也就是6500万年前,它们全部绝灭了。而且,整个灭绝过程还很可能是在仅仅数月内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理论,来解释这灭亡之谜,如陨石撞击地球说、大规模火山爆发说、疾病说或食物中毒说等。但任何解释恐龙灭绝的理论,必须能解释当时除恐龙外,其他许多动物种群同时灭绝的原因。恐龙灭亡之谜,至今科学家仍在继续研究中。

希望同学们发奋学习,有朝一日,你们中也许会有人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述自己在银行取钱,目睹顾客自觉排队,员工热情耐心地为顾客换零钞的事。

2.学生评议这种社会想象。

3.小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人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那么相应的人们的文明卫生等习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的变化。板书:身边的变化。

二、引导讨论,明确内容。

1.同桌或邻桌互相讨论:你发现了身边的哪些变化?

要求:(1)真实;

(2)具体,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的语言动作……

2.推荐代表说。

其他学生补充,老师概括板书:

超市:文明购物排队付款

车上:自觉投币主动让座

校园:文明用语环境卫生

书店:爱护书籍文明选购

医院:讲究卫生(病人)态度热情(医生)

…………

3.学生列举这些事例的过程中,有可能谈及一些存在的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但要注意导向。如果没有学生谈到,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并讨论改进方法。

如:菜市场乱丢垃圾乱设摊点

街道张贴广告乱涂乱画

车上不讲究公共卫生

…………

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

(1)加强文明卫生的宣传;

(2)提高人的素质。

4.看到这些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人们的文明卫生习惯正逐渐养成,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三、布置任务,具体指导。

1.明确任务。

在我们的生活中,讲文明、讲卫生等好习惯在许多地方、许多人身上大量存在,但一些不良习惯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好的典型,我们要及时发现、表扬,不好的问题,我们更要及时发现、改进,所以老师现在布置大家一项社会调查任务,内容是——身边的变化。

2.指导分组。

8人一组,自由组合,老师协调。

推荐负责人,明确其职责。

3.发放调查表,指导填写。

(1)说明:此表为样表,学生可根据实际进行修改,也可根据需要复制多份。一事一份,小组交流后整理一份综合表。

(2)指导填写。

4.强调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加强自我保护;讲文明礼貌,树立红领巾新形象;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及时记录整理资料等。

四、小组讨论,做好调查准备。(调查时间为一周)

附:“身边的变化”社会调查表

组次

负责人

组员

调查内容

记载时间

地点

人物

现象

结论

需改进的方面

收获与思考

第四课时

一、汇报交流。

1.导入。

通过一周的调查,你们一定有了很多新的发现,现在请各小组负责人组织本组成员在小组内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

2.分组整理,选取典型现象准备汇报。

要求:有调查方法、有过程、有自己的思考。

3.汇报交流。

要求:汇报内容各异;汇报人态度大方,声音响亮。

4.老师小结,引入习作。

二、作文指导。

1.明确习作任务。

结合这次调查活动,整理调查资料,写一篇反映身边变化的习作。

2.比较调查汇报材料与习作的异同。

(1)学生自由说。

(2)老师补充。

同:都是调查所得的亲身体验,即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

异:调查材料重现象,重结论,要求多、实;习作重具体场面、过程、细节的描写,如:环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心理活动……还重自己的思考,要求细、异,描写仔细,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选择习作内容。

4.小组内互相说。

5.指名说,大家评议补充。

可以从以下方面评议:

内容恰当,描写具体;观点明确,态度明朗;语言通顺,条理清楚。

6.老师小结。

第五课时

一、当堂习作。

学生当堂习作,老师巡回指导:发现优秀习作,向大家展示学习;发现问题习作,及时给予辅导。

二、修改作文。

1.自读自改;

2.同桌互读互批;

3.个别学生的作文老师面批。

三、誊写上交。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感受学校的绿,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西湖的资料,如风光图片,文字说明。

1、导入——走近绿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看一张照片,知道这是哪么?去年冬天,老师有幸去了称为“人间天堂”的美丽城市---杭州。这是老师在西湖岸边拍的一张照片,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置身西湖,你不由得就融入了一种梦幻的境界。虽然是冬季,但那如镜的湖面依然薄雾氤氲,绿意盈眼。两岸更是万枝婀娜,暗香浮动。站在西子湖畔,一股或浓或淡的诗意便在你周身弥漫开来,即便是再豪放再洒脱的人,此刻也会变得妩媚多情起来。”

其实,西湖的美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为西湖题诗作文,例如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表现了西湖的妩媚多姿,欧阳修的《画船载酒西湖好》突出了西湖光影迷离恍如仙境。而现代女作家宗璞在四次游西湖之后更是留下了独特的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西湖,来领略她动人的风姿。(板书:西湖的“绿”)

2、初读——感知绿

请把书翻到14页,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读完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大家很会读书,一遍就抓住了文章的精髓,那么作者主要描写了哪几处绿呢?

生答师板书(灵隐——苏堤——花港)

过渡:正如作者所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的“绿”也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韵味。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5自然段,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语句来表现西湖的绿的?

3、画句——体会绿。

师: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竟用了20多个绿字,而且毫不重复,多么了不起的文字功夫啊!你喜欢作者哪些描写?为什么?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描写绿的语句,体会一下。

4、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谈体会。说的时候可以按这样的方法:先说出你选的是哪里的绿,再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如果能抓住句中的描写绿的重点词语来感悟那更精彩。(学生的交流可能不是按课文顺序,教师要根据学路随机调控教学策略)

学情估计及教学策略:

(1)灵隐

重点句子

a.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b.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板书,树木,苍翠欲滴)

c.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d.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e.亭旁溪水琤瑽,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灵隐寺之游,烟雨迷蒙,绿意悠悠,令人心动,令人回味,那么其他景点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接着汇报?

(2)苏堤

重点句子

a.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b.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相机板书青苔,让学生找出一个表现绿的词语)

c.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d.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有关语句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

(3)花港

重点句子

a.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板书荷叶,有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绿的词语)

b.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c.我最爱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引导:作者写花港的绿,为什么写杨柳嫩枝呢?------对比,既表现荷叶成熟茁壮的生命力,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绿喜爱的程度)

d.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作者写花港的绿主要抓住什么景物观察?(板书,荷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悉心体会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那么富有生命力,生机勃勃。表现了西湖之绿的意趣美。

西湖之绿,深沉逼人;西湖之绿,意趣盎然;西湖之绿,充满生命的激情!作者为什么仅仅用一个绿字就能把西湖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呢?

(生总结写法: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师补充:更重要的,是作者用词十分准确。我们所见到的每一处绿,都来自于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可以说,作家用生动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西湖山水画,用墨不多,却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西湖那生机盎然的绿。这,就是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

4、总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以它的诗情画意痴迷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啊!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人间天堂的美丽吧。(播放西湖风景欣赏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