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漏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24-06-04 16:41:39 分类:工作报告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我们需要在教案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份完善的教案能够提供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估标准,小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部编版漏教案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部编版漏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对子”这种语言艺术形式,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对子中词语的组成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范读生字和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字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3.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板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对子中词语的组成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领略四季朝暮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丰富美妙,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仿照课文的形式自己编创对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对子,也叫对联,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与中国的语言、文字、修辞、思维以及社会观念有密切关系。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将一些自然现象融入到对子中,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而且能让我们认识更多新的生字朋友。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中的边音“凉、李”,翘舌音“暑、晨、朝”。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圆、李、杨”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寒、暑”等字时,可以通过学生集体表演的方法;学习“香”字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夕、古”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谜语示例:

禾苗青青,长在上边,太阳红红,落下山头。(谜底:香)

形近字对比示例:

古-舌(舌头)-吉(吉祥)

细-田(农田)-抽(抽查)

夕-多(多少)-歹(好歹)

凉-京(京剧)-谅(原谅)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古”上宽下窄,横要写得长些,稳住全字重心,竖稍往左倾斜,“口”略扁窄。

“凉”两点水起笔一点略低于右边,“京”下部竖钩略短,两点左右呼应。

“细”左边的'绞丝旁起笔稍高,注意两个撇折的角度不同;“田”起笔低于左边,字形略窄。

“夕”整个字体呈向左下倾斜的态势,首笔竖撇略短,横撇要写得横短、撇长;末点起笔于首撇尾部,止笔于长撇中段。

易错提示:

“凉”左边是两点水,不要写成三点水;右下部是竖钩加两点,不要写成竖和撇捺。

“李”下部是“子”,不要写成“于”或“予”。

“香”上部是“禾”,不要少写一横撇;下部是“日”,不要写成“目”或“田”。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禾字头的字:香(花香)-秀(优秀)-季(四季)-委(委屈)

带木字头的字:李(李花)-杏(杏仁)-杰(杰出)-查(检查)

(4)多音字。

hé:和平和风细雨

hè:和诗一唱一和

zhāo:朝阳朝气蓬勃

cháo:朝代热火朝天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点拨。

朗读指导:“古/对/今,圆/对/方。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晨/对/暮,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桃/对/李,柳/对/杨。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

2.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并回答问题:课文共有几小节?每小节有什么特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明确:课文共有三小节,每节两句,每句尾字押ɑng韵(“方、凉、霜、阳、杨、香”),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四季、朝暮的变化。

教师点拨:

对子的特点:

(1)字数相等;

(2)节奏一致;

(3)词性相对;

(4)结构相同;

(5)平仄合律。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初读课文,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对子具有哪些特点呢?课下同学间可以交流一下,然后把大家发现的特点总结起来。还可以通过书籍或互联网查找一些对子,积累起来,互相交换着读一读,感受对子的结构美和韵律美。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部编版漏教案篇2

教材分析:

?青蛙卖泥塘》是一篇童话故事。为了把烂泥塘卖掉搬到城里去住,青蛙根据小动物们的问题,一次又一次改造着烂泥塘,烂泥塘渐渐变成了有花有草、鸟飞蝶舞的好地方。最后,青蛙决定留在这个“好地方”,不再卖泥塘了。

课文共有12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课文在写青蛙前两次卖泥塘时,结构是相同的:先写青蛙吆喝着卖泥塘,再写谁来了,然后是老牛、野鸭指出泥塘存在的问题后离开,最后写青蛙改造泥塘。这两次卖泥塘,写的比较具体,从第三次卖泥塘开始,行文出现了变化,只列举了有哪些小动物指出了什么问题,此后青蛙对泥塘的多次改造也是一笔带过。最后,青蛙又一次叫卖泥塘时,对改造好的泥塘的介绍具体而生动。

这个故事告诉学生美好的环境是我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的。

学情分析:

在教学时,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以读代讲,激发学生读的愿望。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激发其想像,加强对语言的感悟。加强环境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生字“泉”。

2.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表演故事。

3.能说出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最后为什么又不卖泥塘了。

4.能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一说小鸟、蝴蝶、小兔等说了些什么话。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词。

2.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表演故事。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理解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创造。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同学们,有一只小青蛙不愿意住在烂泥塘里(师板书 烂泥塘),准备要卖掉泥塘,究竟他卖掉泥塘了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青蛙卖泥塘》。

二、学习课文3~9自然段

1. 师:青蛙太想卖掉烂泥塘了,我们来帮他吆喝吧!(指名读)

2.师:人多力量大,我们一起来帮小青蛙吆喝吧!“卖泥塘喽,卖泥塘!”这么卖力的吆喝,真的吸引到小动物啦!请同学们翻开书,快速浏览课文3~8自然段,看看是谁被我们的吆喝声吸引来了!(生答)

3. 老牛和野鸭来到泥塘边,说了什么?请大家用“——”画出来,青蛙听了以后做了什么?在文中找一找,用“~~~~”画出来。

4. 生画出句子,生交流汇报。

5.学生模仿读,全班读。

6.师:青蛙听了野鸭的话,去山里引了水,什么水?生答。指导生字书写“泉”。

6. 师:青蛙的吆喝声虽然吸引了老牛和野鸭来到泥塘边,可是他们都没有买泥塘,我们再来读读他们为什么没有买泥塘。

师生合作读。

三、学习课文10自然段

1. 师:老牛和野鸭都觉得泥塘好是好,但就是缺少草地和水,都没有买泥塘。青蛙听了以后,分别种了草、引了水。于是,又开始吆喝起来了“卖泥塘喽,卖泥塘!”卖出去了吗?

生模仿小动物回答问题。

2. 师:听了小动物们的建议,青蛙是怎么想的呢?

全班齐读。

四、学习课11~12自然段

1. 师:这一天,青蛙又站在牌子旁吆喝起来。师范读。

2. 师:青蛙说到这里怎么不说了?生答,愣住了。

师讲解词语“愣住”

3.师生合作读青蛙的想法。

三、课堂小结。

青蛙为了把烂泥塘卖掉搬到城里去住,根据小动物们指出的问题,一次又一次改造着烂泥塘,烂泥塘渐渐变成了有花有草、鸟飞蝶舞的好地方,最后,青蛙决定留在这个好地方,不再卖泥塘了。通过自己的劳动把烂泥塘,改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池塘。在生活中,我们小朋友也要珍惜爱护环境,美好的环境是由我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的。

四、以文带文。

1.师:有一只小老鼠,因为偷懒,都饿了好几天了,我们赶紧去故事《一袋花生米》里,看看他现在怎么样了!

2.出示自学提示。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自由组合,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演一演故事。

部编版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从最后二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3、感受小女孩在残酷的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体会“幸福”的真正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读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西方,把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大年夜”,也就是我们中国的“除夕之夜”。那么,同学们,你们每年的除夕之夜是怎么度过的呢?(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大年夜本来是很高兴的,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但是,你们知道此时此刻却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那么,在这个大年夜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去看看这位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3、请大家看多媒体,听老师朗读。(配乐:火柴天堂,师朗读第一部分。)

4、好的,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十页,找到老师刚才朗读的是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1-4自然段)

5、请同学们默读1—4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引起你注意的句子,并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6、找出一句最能概括对小女孩评价的话。

(可怜的小女孩!)

二、学习第二部分,走进火柴的幻想里

1、明确擦燃火柴的层次。

小女孩一共擦着了五次火柴,分为五个层次。

2、讲读第一层(第五自然段),默读思考: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2)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你可以用课文里的话来述说吗?(指名同学朗读)

(3)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分享小女孩这一刻的温暖吧。(女同学读)

是啊,她渴望火炉正是她的现实需求,多么合理的.想象啊!我们把这种想象中的景象叫做幻象(板书)。

师:幻象中,小女孩是多么幸福啊!(板书:美好)

但现实是什么样的呢?(男同学读)

出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小女孩一下子从美妙的幻境跌到残酷的现实面前(板书:现实残酷)

师:幻想太美好了,读—(女同学)

现实太残酷了,读—(男同学)

(4)小结:小女孩美好的幻象就像这熄灭的火柴一样破灭了,这样虚实结合,更让我们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

3、讲读第二-三层(第六-七自然段),自学第二-三次点燃火柴。

(1)学法指导:第一次擦燃火柴作者是怎样写的?

(现实、幻象、结果三个部分。)

(2)分小组讨论学习第二-三次划燃火柴的部分,用横线画出描写现实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幻象的句子。

(3)下面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同学们思考:小姑娘眼前的现实是什么?眼前出现什么幻象?结果怎样?

小结:现实就像这堵墙一样冷酷无情,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

(4)学习第三次点燃火柴。(第七自然段)

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师:这么美的.圣诞树究竟有多大,有多美呢?请大家用你的朗读来给老师描绘一下吧!

分组朗读描写圣诞树的句子。

出示句子: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天空之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小结:美好的幻象就像这天空划过的一颗流星,转瞬即逝。也暗示了小女孩走近死亡。

4、学习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由读,出示句子:“奶奶!”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2)师:注意是“叫”!这是撕心裂肺的叫呀,再来一次好吗?(角色扮演读)

(3)角色扮演朗读。读前指导:见到奶奶,小女孩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因为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人,这种高兴的心情集中在“奶奶!”这一感叹句上,所以这一句声音要响,音要上扬,带着惊喜。“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这些话表现出小女孩害怕火柴灭了,见不到奶奶的心情,所以要读得快些。

(4)师: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然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

(5)出示句子:

a、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然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b、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6)师小结:从不敢到敢,从一根到一把,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比起温暖、食物、快乐,她更渴望的是见到奶奶,更渴望亲人的关爱,所以她已经不顾一切了。(全班读)

(7)这里的“光明”和“快乐”指的是什么意思?“飞走了”指什么?为什么又说“她俩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呢?

三、学习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两部分。(分男女生朗读课文,配乐:天鹅)

2.出示课件: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3.理解两个“幸福”的意思。

4.师小结。(配乐:二泉映月)

播放音乐二泉映月:每一次幻想都那么美妙,但是每一次幻想后,小女孩的面前仍然是那堵又厚又冷的墙,实写与虚写交替进行,美好的幻象与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层层递进,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也让小女孩那可怜的形象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中!

四、介绍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这个感人的童话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安徒生写的,他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出示幻灯片,推荐《安徒生童话全集》。)

五、板书

3、卖火柴的小女孩

(美好)(残酷)

幻象现实

火炉→冷

烤鹅→饿

圣诞树→痛苦

奶奶→孤单

命运悲惨

六、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通过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大年夜时的幸福情景,再由老师来述说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让两者进行强烈鲜明的对比。这一适度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

在老师配乐《火柴天堂》的朗读中,很好地创设了悲剧气氛,使学生迅速融入其中,利于他们深入理解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

最后顺着课文延伸,想象小女孩就是学生自己,进行角色扮演朗读。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并形成高潮,一声声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了学生渴望关怀,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感。这一开放性的朗读训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更适时有效地对他们渗透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部编版漏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在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着重练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提高学生的阅读力、表达力和写作能力。

3、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解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作用,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也欣赏了美丽的神话故事。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已经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桥。(出示赵州桥图片)它的名字叫赵州桥。(连读两遍)

2、在检查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对于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然后指名读,而后齐读两遍。那么在本课中还有两个多音字(连读2遍)大家生字词都掌握的很好,今天咱们继续来学习学习这座世界著名的拱桥。

(二)过程

1、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到赵州桥的位置、建造年代、设计者等一些基本概况。

(2)同桌间相互交流课文中你认为较为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读全文后,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赵州桥是什么样子的?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赵州桥基本概况。

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和坚固(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写的赵州桥有一个中心句,是哪一句你知道吗?(指名回答)(板书:雄伟坚固)全段是围绕这句话写的,那都写了赵州桥的哪几方面内容?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仔细听,边听边用横线画出体现赵州桥雄伟的语句。

(2)同学们听的很认真,画的也很认真,那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是从哪里看出赵州桥的雄伟?(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并逐句解释)

a、体会赵州桥雄伟

a、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①因为它的桥长大约有我们的10个教室那么长②桥宽比我们3个教室还宽

b、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b、体会坚固从结构设计特点来体会(看)

a、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b、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当我们站在桥下,看着37米多宽的桥面。50多米长的桥,你有什么感想?那为什么又说仅仅长50多米的赵州桥雄伟?在当时看来,我们建桥没有搅拌机。钢筋、混凝土,当时人们又是怎样做到的?)那你现在对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有了什么感受,对他们充满了什么感情?(自豪、崇敬、崇拜)(板书:材料、结构)

c、赵州桥不仅有一个大桥洞,还有什么呢?我们往下看,生自读课文。读了课文谁能说说它与其他桥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回答)

d、a、这种设计指的是哪种设计?——大桥洞、小桥洞。那什么是创举呢?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创举是什么意思?(从来没有过的举动)

b、课文中的“创举”指的是什么呢?——四个小桥洞(指名回答)

c、大小桥洞各有什么作用?平时——发大水时——(出示,直观讲解)

d、这四个小桥洞的设计有什么好处呢?生回答,找出关键语句:既……又……原来这四个小桥洞的作用这么奇妙,那让我们来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吧。(齐读)

e、为什么说可以减轻冲击力呢?——大桥洞没有桥墩,小桥洞可以排洪真是一举两得,怪不得洪水冲不垮。那同学们,你们觉得赵州桥怎么样?生回答:非常坚固教师板书:坚固

本段中出现一个句式:既…又…如果我们把前后顺序掉换一下,发现意思没有改变,说明该句式这两部分内容不分先后,先说哪一部分都可以,所以说明这一对关联词是表并列关系。那下面我请几名同学用既…又…来说几个句子。(指名回答,做评议)

体会赵州桥的美观(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a、好,体会了雄伟坚固的赵州桥,那么它的美观又从何体现呢?让我们来接着学习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写赵州桥美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指名回答)

b、谁来给大家读一下第一句话——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指名读)哪个部分写了赵州桥的坚固,谁来说一说?哪些部分又写了赵州桥的美观?(生回答)那你们知道该段第一句话好在哪儿吗?——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写出了赵州桥的坚固,又引出了下面的内容(提示大家本自然段写的是赵州桥的美观)像这种既总结了前面的内容,又引出下面的内容,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过渡句。在这里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师板书:过渡句,承上启下)

把赵州桥坚固美观的两个特点连接在一起用了一个关联词:“不但,而且。”(板书:这组关联词表示递进的关系)向我们说明赵州桥有坚固的特点,而更难得的是还很美观。师指名用关联词造句练习。

c、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一想写桥的美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桥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图案各不相同,非常美观。让我们一起来看屏幕,看一下这些表现美观的句子。(出示,配上图案)这些词语把龙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眼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生读)让我们带着对赵州桥美观的赞叹再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同学门有没有注意到这这个标点符号“:;”那么这里的冒号有什么作用呢?——引起下文。和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冒号后面有的…有的…还有的…和所有的龙都属于精美图案。那请同学们注意,分号有什么作用呢?——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间的并列关系,不分顺序先后,并列地写出了三中龙的样子。那现在请同学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指名回答)

3、总结升华

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而且它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课文是怎样夸它的呢?(指名读)赵州桥世界文明、历史悠久,它表现了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课堂总结

1、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祖先感到自豪,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创造精神,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2、本课主要是围绕一个中心句展开来写一个事物。那我们也来试着说说、写写。以“我们的校园真美啊!”为中心句,展开写一段话。(生写,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读自己写的段落,师生共同评议。

五、板书设计

桥长、宽

雄伟

大、小桥洞

没有桥墩

赵州桥

坚固一个大桥洞

减轻重量、节省材料

四个小桥洞

美观精美图案

部编版漏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后鼻韵母ɑnɡ enɡ inɡ onɡ和整体认读音节yinɡ,读准音认清形.

2.正确拼读声母和ɑnɡ enɡ inɡ onɡ组成的音节。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音节词“míng liàng ”。

3.借助拼音认读“游泳、骑自行车、打乒乓球”三个词语。正确朗读儿歌《过马路》。

4.认识“车、路、灯、走”四个字。

教学重点:

1.后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yinɡ的正确认读。

2.声母和后鼻韵母组成音节的正确拼读。

教学难点:

后鼻韵母ɑnɡ enɡ inɡ onɡ和前鼻韵母ɑn en in un ün的发音辨析。

课前准备:

相关的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复习5个前鼻韵母。

2.相机出示课题。

3.仔细观察,后鼻韵母都有nɡ在后面。

4.区分前、后鼻韵母

5.指导发音nɡ

二、鼻韵母ɑnɡ enɡ inɡ onɡ和整体认读音节yinɡ的教学

1.学习后鼻韵母ɑnɡ。

2.学习后鼻韵母enɡ

3.学习后鼻韵母inɡ onɡ

4.练习ɑnɡ enɡ inɡ onɡ的四声

5.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ng

①出示图片猫头鹰和整体认读音节ying。

②学习ying的四声

三、拼读练习?链接生活

1.看图拼读ɑnɡ组成的音节

2.风车游戏拼读enɡ组成的音节:

3.采蘑菇游戏拼读inɡ组成的音节。

4.摘气球游戏拼读onɡ组成的音节。

四、学习词语

1.大森林里的动物们正在开运动会呢!

2.相机出示图、音节和词语,学生跟读。

3.学习“车”。

五、学习儿歌

1.谈话激趣:我们把汉语拼音全部学习完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借助拼音读更多的诗歌和故事啦!老师现在就有一首很有趣的儿歌,你想读吗?

2.出示儿歌:红色的.音节里就藏着今天新学的后鼻韵母,能帮助我们读好儿歌。请同学们认真听儿歌里每个字的读音。

3.下面一句一句跟老师读,随文识字。

六、指导书写

同学们,我们来写一个音节词。

1.教师拼读mínɡ liànɡ 。

2.教师范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3.学生自己试着在四线格中进行书写,教师提醒学生要写紧凑。

4.下面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把这个音节词写好。

七、布置作业

1.用拼音卡片教爸爸妈妈拼读四个后鼻韵母和含有后鼻韵母的音节。

2.把《过马路》这首儿歌读给小伙伴,提醒周围所有的人遵守交通规则。

部编版漏教案篇6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抵:值浑:简直胜:承受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

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

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

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

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3、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4、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5、课后练习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

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部编版漏教案优秀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