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漏》教案通用7篇

时间:2024-06-04 13:41:45 分类:工作报告

灵活的教案能够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群体,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课文《漏》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课文《漏》教案通用7篇

课文《漏》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准备

1.学生自渎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收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学生说说课前自渎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重点检查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便。

2.在学习小组内份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探研文章的思想感情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很大的特点是对话很多。从人物的对话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1)高尔基喜爱小男孩。

(2)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

2.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1)从那些地方看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用画出有关句子

(2)从那些地方知道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用~~~~~~~~~~~画出有关句子。

3.学习小组交流情况。

4.全班反馈交流。

5.老师小结板书。

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及孩子们对他的崇敬、热爱。

四、开展讨论

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读、背、写一句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男女生、同练习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在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课堂实践活动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读一读

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各小组以竞赛的方法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瞄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扩展训练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宣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地配合他的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课文《漏》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凤”等12个生字,会写“龙”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资料及了解一些周总理的故事。

2、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录象。

第一课时

看录象,谈话道导入新课

放一段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盛况的录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课文。

初读,读通课文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如果没有读准,可以站起来教教他)

再读,理解课文

1、再次自读课文,边想边读,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

2、学生讨论交流。(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3、学习第三段。

带着问题(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读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

2)你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一下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情景吗?

3)理解“四面八方”,“从四面八方赶来”,又说明了什么?

4)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闹的场面读出来吗?

4、看图,理解第四段。

1)师:看,周总理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出示插图)谁来说说“今天”总理的打扮?总理脸上的神情怎样?

2)读第四段画出描写周总理衣着和表情的词句。

3)看看图上除了周总理,还有谁也是笑容满面的?

5、体会第五段。

1)老师扮演总理,拿着银碗和柏枝向人们泼酒,为人们祝福。

2)启发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3)正因为这1961年的泼水节是跟敬爱的周总理一起度过的,所以傣族人民深深感到那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另人难忘的”,有感情的朗读6----8段。

第二课时

复习

1、用开火车、抽读等方式复习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向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另人难忘的。

课文延伸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情。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知道的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2、学生介绍。(估计只有少数学生知道)

3、老师发补充资料,让学生阅读。

4、交流阅读体会。

识字、写字

1、识字

1)、出示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自形。

2)指名学生向大家介绍记字方法。

3)用组词的方法,帮助理解字义。

2、写字。

1)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并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不容易写好。

2)老师有重点的进行范写指导。

3)学生书写,老师巡回指导。

课后记:

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首先要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其次要注意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让他们从实际中感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的因素,逐步养成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如要求学生独立发现识字的`难点,并解决难点;提倡求异思维,不强求全班学生按同一方法识记生字,允许并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让学生自己设计识字的练习和复习的练习等等。

课文《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

课文《漏》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祖国各地的特产,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2、进一步积累5以内的算式与图片的匹配,学习有计划的花费和购物。

【活动准备】

1、ppt;

2、幼儿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引发情感

过渡语:国庆节假期结束了,我们去了很多地方旅游,也带回来了很多地方的特产,我们一起来开一间特产商店吧。

关键提问:土特产商店里有些什么物品?

关键提问:这些物品你知道是什么地方的特产吗?你见过吗?吃过吗?知道是什么味道的吗?

小结: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物品,所以我们去旅游的时候可以带一些特产送给朋友。

二、观察特产商店的价目表

过渡语:特产商店今天要开张了,我们一起看看里面的物品贵不贵。

关键提问:你想买几样东西?这样东西多少钱?

关键提问:如果你有5元钱,可以买两样东西,你打算买什么?

关键提问:如果你有5元钱,买哪些东西,可以买的种类或者数量多。

小结:我们每次买东西都要有计划,可以是5元钱,也可以是6元钱或者更多。

三、幼儿尝试图片和算式匹配

过渡语:现在我们要去特产店选东西了。

关键提问:什么样的算式可以和相应的图片的匹配?为什么?

小结:只要把5元钱花完,可以买两样东西,可以买三样东西,或者更多,也可以同样的东西买多份。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角色游戏时尝试购物,感受合理分配自己的钱。

课文《漏》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写作特点。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默读课文,回忆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2.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

2、重点学习议花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1)指名回答。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2.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

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置来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2父亲想借用两种事物的特点告诉我们花生有什么可贵的品质?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6)理解句子“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意思

教师点拨。

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称为什么?

有感情朗读句子,背诵句子。

3、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句子“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有用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

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4、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5、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拓展延伸,体会写作方法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课文《漏》教案篇6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出示ppt),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其实今天,还有一位朋友跟我一起来到了课堂上,它就是小鸟波比。波比想请大家去它居住的森林里看看。咦,怎么出现了一些词语宝宝?只有打败了它们,我们才能继续赶路。

(1) 出示带拼音生词,小老师领读

蓬松 活跃 鸟巢 崭新 木牌

扑棱棱 叽叽喳喳 蹦蹦跳跳

扑棱棱 “棱”单独读一声,组成词语是变成了轻声。(放在什么地方?)

扑棱棱,小鸟在做什么?(它在挥动翅膀呢)请学生做动作体会。

扑棱棱,你能再说说这种形式的词语吗?(abb)

词语宝宝一看大家读得这么好,一下就把帽子摘掉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 去掉拼音自读,排火车读

现在只剩下了生字,大家加油啊!

(3) 去掉拼音读生字:同位互读 齐读

大家识字这么棒,一定都有自己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4) 交流识字方法

大家都说得很好。下面我给大家出一道看图猜字

出“鸟窝”图—古文“巢”——巢

我们的祖先用类似图画的符号记录自己的生活,这种字就是象形字。演变到现在就是“巢”

我们终于赶上了波比,快跟它走吧。

三、学习课文

这里就是波比生活的森林。(视频,小鸟在林中)如果你是生活在这里的'小鸟,会有什么感觉?(快乐)

教师随机板书:小鸟 快乐

那让我们用快乐的语气来读一读第一小节。

大家都注意到了,第一句是问句,读出了疑问的语气。请大家再读一下第一句让我欣赏好吗?我学会了,下面老师问,大家答,合作读第一小节。

找同学读第一小节

你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小鸟就在我眼前,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

谁还能用一会儿,一会儿来造个句子。

3学习第二小节(出示第二小节)

其实,清晨的林中,小鸟不光快乐,它们还最(指着活跃)

教师随机板书:活跃

请同位互读第二小节。

它们在忙什么?(捉害虫)

你都知道哪些益鸟是捉害虫的?(生答)

大家知道的益鸟真不少.咱们一起来看看。

小鸟们棒不棒?有了它们,小树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谁能再读读第二小节,夸夸这些小鸟呢。男生女生互问答。

有了你们的夸奖,小鸟捉害虫就更起劲了!

1学习第三小节(出示第三小节图)(这里需要多读一边课文吗?放在哪里?)

师问:翠绿的树林中,小鸟一边捉害虫,一边唱歌,它们在赞美谁呢?(红领巾)

红领巾指的是谁?(少先队员)

原来加了引号的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呀! 板书:少先队员

自读第三小节,回答。

少先队员来做什么?(“放鸟巢”) 还做什么?(放木牌)

(出示空木牌)你认为这块木牌上会写些什么呢? (小组互相讨论,指名说)

2“红领巾”为小鸟做了这么多好事,小鸟会说什么呢? (指名说:)

让我们带着感谢的心情来读一读最后一个小节吧。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红领巾”一样爱护小鸟们。(图片)

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

所以,我们要做到(ppt)

当堂检测:照样子写词语。 aabb 来去

3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跃“)仔细观察这个字,它是什么结构?

(2) 仔细观察“跃”你觉得在写这个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3) 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4) 学生在书上练习写一个

四、扩展阅读

小鸟活泼可爱,不仅少先队员喜欢它们,爱护他们,古人也有爱鸟护鸟的意识。

(出示古诗,齐读)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板书: 26红领巾真好

放鸟巢 快乐 晨

少先队员 小鸟

立木牌 活跃

课文《漏》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俄国作家,他的名字叫:费奥多罗夫。板书:费奥多罗夫。指读。

费奥多罗夫的童年天真烂漫、多姿多彩。在他童年的时候,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

板书:童年的发现。齐读。

2、看着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小结板书: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弄清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文中注音的字词。

2、检查生词。指导易读错、写错的字。

三、学习“我发现了什么”

童年中我究竟发现了什么?快速朗读课文,用“——”画出来。

(1)交流。(板书:胚胎发育的规律。)读词:胚胎。你知道什么是胚胎吗?(指读注释,其实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是从一个小小的胚胎发育成胎儿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就是胚胎发育的过程。)

a、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我发现的过程?3——13。

b、请反复朗读十三自然段,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发现胚胎发育过程的句子。

c、齐读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这就是我的发现。那年我才九岁,所以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带着这份高兴读读。

(3)关于我发现的胚胎发育的规律,其实有位叫达尔文的科学家专门进行过研究,还得出了一个观点,请看到14自然段,指名读、齐读——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4)我的发现和科学家的发现竟是如此的相似,怪不得我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高兴自豪呢!请高兴自豪的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我是怎样发现的”

1.我有胚胎发育过程这样的发现,源于什么?默读3-13自然段。

(1)指名说。随机板书:梦中飞行

(2)有了这奇妙的问题我们是怎么做的?板书:请教老师

(3)老师给了他们明确的答案吗?是啊,高年级,离我那么遥远,而飞行确仍在继续…..板书:大胆猜想

(4)结果如何?板书:得到证实

(5)看着板书,将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就是我“发现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课文《漏》教案通用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