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春》教案8篇
优秀的教案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水平,认真准备好适合学生们的教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下面是小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一《春》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一《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本文情节环环相扣、文笔流畅的特点。
2、学习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思路】
以“痛快”为切入点,以“笑”和“静”为立足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这是一堂怎样的数学课?
二、分析王老师形象。
ppt显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回答格式:采用 (描写方法、修辞),表现了一个 的老师。(1)从同学们的“笑”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2)从同学们的“静”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三、ppt显示课文语句:“可惜,从来没有一位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思考:你认为在与王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会当面喊“王几何”吗?
四、运用语言、心理、神态、动作、外貌等描写方法,描写一位自己熟悉的老师。
五、课堂小结:
请注意,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跟我学课文、写作文。我只是想跟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生活就是语文,动笔即是作文,只要我们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时时刻刻都能被爱感动的人,让爱和欢笑充满我们的生命,这,便是语文!
初一《春》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记作§2.8.1a)
第二张:(记作§2.8.1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更清楚以下事实:
(1)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
(2)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
(3)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的多项式的次数;
(4)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活动5:应用新知
例题学习:
p166例1、例2(略)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用提公因式法共同完成例题。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活动6:课堂练习
1.p167练习;
2.看谁连得准
x2-y2 (x+1)2
9-25 x 2 y(x -y)
x 2+2x+1 (3-5 x)(3+5 x)
xy-y2 (x+y)(x-y)
3.下列哪些变形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a+3)(a -3)= a 2-9
(2)a 2-4=( a +2)( a -2)
(3)a 2-b2+1=( a +b)( a -b)+1
(4)2πr+2πr=2π(r+r)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活动7:课堂小结
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
学生发言。
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清楚地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
活动8:课后作业
课本p170习题的第1、4大题。
学生自主完成
通过作业的巩固对因式分解,特别是提公因式法理解并学会应用。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5.4.1提公因式法例题
1.因式分解的定义
2.提公因式法
初一《春》教案篇3
一、设计思想
?设计理念】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最想突出的处理:
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
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我准备改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三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本来不需一个课时的时间,但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①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
⑤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②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四、教学难点
单因子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搜集相关图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题特点和材料处理
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是整个高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而本节课仅仅对“光合作用的发现”进行探讨学习。就知识目标看很少,很容易达到;但是我为该节课定下的能力目标却很高,是学生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到“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的目标,为以后生物学的学习扫除障碍。所以我在教材处理上,按时间线索对有关光合作用的经典实验纵然书上没有的也进行了补充学习,沿着科学家的脚印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发现探究之旅。使学生在体会科学的艰辛和严谨的同时,体验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的教育体系要求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循序渐进,通过相应的现象或情境引入,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由学生自己去归纳,做出结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进入到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 而我则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3、本节课也有些失误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由于本课题实验多,跨度大,学生又没有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的基础,在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如果时间不把握好,很难完成教学计划。
初一《春》教案篇4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得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得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得基本情况及孔子得教育思想。
二、学习要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得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得用法。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得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得“为学之道”。
三、作者生平
1.孔子图片(参见本课ppt)
2.孔子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得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得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得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得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得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得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得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得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得赞誉,唐代得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得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得需要,也一再得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得曲阜得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得宫殿建筑,也是著名得旅游名胜。
四、作品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得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得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得话,不写出说话得环境(包括说话得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得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得问题所作得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得原话,但没有写谈话得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得话为主。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得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得弟子们得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得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得《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五、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得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得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得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得《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得何晏集汉儒以来得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得最早得《论语》注本。
有得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得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得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得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得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得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它所记载得孔子得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得内容包括学习得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得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初一《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there are lots of bicycles in china.
(2)there is a famous river
教材分析:
这一模块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生怎样谈论一个地方,例如一个景点,一个城市等等。学会用数字表达长度和人口数量等。
教学重点:
(1)there are lots of bicycles in china.
(2)there is a famous river.
教学难点:
用“there is/ there are”介绍事物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模块较熟悉,经过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卡片、图片的提示来进行口笔头操练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游戏热身
随音乐传递物品,音乐停该同学用there be句型说句子
二、导入
让学生先观察图片,猜猜都是中国的什么地
三、课文教学
1、播放录音,让学生给所听到的录音图片排序。
2、接着让学生跟读
3、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上的内容。
4、现在可以变换练习方式。请学生两人一组。向对方介绍六张明信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张。如果有必要,可以再放一遍录音,请学生逐句跟读,并试着抓住每张明信片最主要的特征。然后再向同伴讲述。鼓励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更多描述,或是把自己对该事物的了解添加到描述中去。
5、重音的学习:请学生听sb unit 2活动3的录音,之后让学生试着跟读一遍。要求他们注意重读的地方。请学生把书翻到sb unit 2活动3,仔细看书上的句子以及每句话中用黑体标出的地方,比较一下自己刚才跟读时重读的位置与书上的标注是否一致。老师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认真体会。
四、应用
现在学生衣服上的图案很丰富。教师可让一个学生站在黑板前,让其他学生用“there胡屯镇联合校集备活页
五、学习歌曲
完成sb unit 2活动4,请学生欣赏并学习一首歌曲。放录音前,请学生们先试着通过文字和图片猜测歌曲的内容。
播放录音,请学生积极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如果他们感到学习歌词有困难,老师可以先把领读带中歌曲前慢速朗读的歌词放一遍给学生听
六、课后作业
挑选一张风景的明信片,用英文进行简单的描写和介绍
初一《春》教案篇6
一、课文导入,口技教案。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
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
①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②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第2、3、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 ,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fèi(狗叫) 叱chì(大声责骂)
倾qīng(斜) 顷qǐng(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届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教学内容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特点;感悟作者用语言营造的声音世界;文言实词积累。
教学设计
解难回顾
组织学生将上课时留下的问题的讨论结果公布出来;学生互相评价。
教师点拨重点实词的理解。
会宾客大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当是时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几欲先走。
研读欣赏
1.请学生表演朗读全文,特别让学生感知能否从其朗读中感受故事情节发展及每一个场景的特点。
朗读完后,请学生点评,重点引导学生分小组品味、发言,教师归纳小结:
表演前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紧抓“满”“无”二字,体会宾客对这位名噪京城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向往之情。
第一幕场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犬吠”使一家人由睡而醒,“欠伸”“呓语”之声都能听见,更显其静。后由睡到醒,形成了一个高潮。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疏而密、由少而多。
第二幕场景:再次营造深夜寂静气氛,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第三幕场景:紧张慌乱及表演以假乱真造成的紧急气氛。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品味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再写道具,与第一段呼应,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入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口,而非借用他物。
问题探究
由学生分组表演善口技者表演前及每一幕场景的观众反应,教师引导学生从每一幕场景的关键神态描写词语来评析。
归纳提高
让学生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及其不同作用,辨别文中≮.1mi.net≯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并举《陌上桑》加以体会。
正面描写:精彩的内容。
侧面烘托:a.简单的道具。b.观众的反应。
拓展延伸
屏幕展示教师对文章的概括,由学生填空。□教学设计
一张______,两三件______,四方______,听得五______,六______,心里七______八______,好似九______,真乃十______。
(答案:口,道具,宾客,五体投地,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死一生,十全十美)
作业
模仿文章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
板书设计
口??
林嗣环
1.表演内容梦中惊醒
渐入梦乡
火场百象
2.表演道具 一桌
一椅
一抚尺
3.观众反应伸颈、侧面、微笑、默叹
意少舒、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教学目标】
1、掌握“会”“凑”“乳”“舒”“名”等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小黑板、问题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以及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一部笔记小说集,由清代人张潮所编,共20卷,所收集的大多是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编者意在“表彰轶事,传布奇闻”。
三、揭示目标
(出示小黑板)
四、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林嗣环sì 呓语yì 狺狺yín 叱chì 伸颈jǐng 嘿叹mò
齁hōu 中间jiàn 意少舒shū 曳屋许许声yè hǔ hǔ 几欲先走jī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领读
(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五、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串讲课文
(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了解课文大意)
1、第一段:
⑴ 学生齐读。
⑵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段。
⑶ 指名翻译。
⑷ 教师点拔:
① 善:善于。
② 会:适逢,正赶上。
③ 于厅事:在客厅。
④ 施:设置。
⑤ 闻:听见。
⑥ 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总结:介绍口技表演者和演出的场合、设施、道具、以及开演之时的气氛。
⑸ 指导背诵
2、第二段:
⑴ 学生齐读。
⑵ 教师点拔:
① 惊觉:被惊醒。
② 呓语:说梦话。
③ 既而:不久。
④ 抚儿乳:乳,喂奶。
⑤ 儿含乳啼:乳,奶头。
⑥ 是时:这时候。
⑦ 凑:会合,聚集。
⑧ 妙:妙处。
⑨ 毕:全。
⑩ 嘿叹:“嘿”同“默”,默默赞叹。
⑾ 绝:到了极点。
⑶ 学生串译本段并指出难点。
⑷ 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总结: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和 听众的反应。
⑸ 指导背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众妙毕备( ) 以为妙绝( )
夫令妇抚儿乳( ) 儿含乳啼( )
京中有善口技者( ) 妇手拍儿声( )
遥闻深巷犬吠声( )
3、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括号里。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⑴ 表示突然发生( )
⑵ 表示同时发生( )
⑶ 表示相继发生( )
⑷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
⑸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
八、板书设计
口??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林嗣环 清代
一段:京中有善口技者:介绍口技表演者。
会宾客大宴:场合。
施八尺屏障:设施。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道具。
满堂寂然,无敢哗者:开演时的气氛。
二段:遥闻深巷犬吠声……众妙毕备:口技表演者 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也:写听众的反应。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1、2段。(指名、齐背)
2、翻译句子:(出示问题卡)
⑴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⑵ 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二、继续串讲课文
1、第三段:
⑴ 学生齐读。
⑵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段。
⑶ 指名翻译。
⑷ 教师点拔:
① 既而:不久。
② 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舒,放松。
总结:写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醒后再次入睡的情状 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⑸ 指导背诵。
2、第四段:
⑴ 学生齐读。
⑵ 教师点拔:
① 俄而:一会儿。
② 中间:中间夹杂。
③ 虽:即使
④ 一端:一种。
⑤ 名:说出。
⑶ 学生翻译本段,并指出难点。
⑷ 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总结:写口技表演者摹拟一场突发火灾的情景以及宾客的 强烈反应。
⑸ 指导背诵。
3、第五段:指名读本段并翻译。
三、学生熟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观众反应的语句,并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学生讨论。
2、指名回答。
3、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
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
“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描写的作用:
侧面衬托出口技表演者表演技艺的高超。(揭示主题)
四、学生熟读首尾段
体会“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作用。
(让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在结构和文章内容中的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在内容上:道具的简单衬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五、布署作业
1、第一段文字交待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文字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3、第三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第四段中正面描写的是什么,侧面描写的又是什么?有何作用?
5、如何理解尾段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六、板书设计
口??
林嗣环
正面描写:口技表演者的表演
侧面描写:听众的反应 古代艺人高超的技艺
(衬托)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初一《春》教案篇7
学习目标:1、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及主要过程,能够用坐标系来描述地理位置.
2、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学习难点: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
学具准备:坐标纸,三角板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预习疑难: 。
二、探索与思考
(一)探究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1、观察 p49图6.2-1
不管是出差办事,还是出去旅游,人们都愿意带上一幅地图,它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如图6.2-1,这是北京市地图的一部分,你知道怎样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吗?
2、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 m,再向北走200 m.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 m,再向北走350 m,最后再向东走50 m.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 m,再向东走300 m,最后向南走75 m.
问题1: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如何选比例尺来绘制区域内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
解:以 为坐标原点,以正东、正北方向为 轴、 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取比例尺为1:10000,则小刚家(150,200),小强家( , ),小敏家( , )。
问题2:选取学校所在位置为原点,并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的正方向有什么优点?
答: 因小刚、小强、小敏都是从学校出发的,所以选取 为原点,可以很方便地得到他们的坐标.
问题3:图中学校右边的数字“50”表示什么?为什么?如果我们预先规定图中的一个单位长度表示实际距离100m,那么学校右边的数字“50”应该改为多少?
(二)归纳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____________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___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______________,在坐标轴上标出__________;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_______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四、 应用:
(一)如图,如果以中心广场为坐标原点,以正东方向为x轴正方向,正北方向为y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请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
(二)思考:
1、张明、王丽、李华三位同学和其他同学走散了,同学们已经到了中心广场,而他们仍在牡丹园赏花,他们对着景区示意图在电话中向老师告诉了他们的位置.
张明:“我这里的坐标是(300,300)”.
王丽:“我这里的坐标是(-100,300)”.
李华:“我在你们东北方向约420米处”.
实际上,他们所说的位置都是正确的.你知道张明和王丽同学是如何在景区示意图上建立的.坐标系吗?你理解李华同学所说的“东北方向约420米处”吗?
2、用他们的方法,你能描述公园内其他景点的位置吗?分别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1.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能够准确表示汶川这个地点的位置的是( )
a.北纬31° b.东经103.5°
c.浙江省金华市的西北方向上 d.北纬31° ,东经103.5°.
2.如图,是一个8×8的球桌,小明用a球撞击b球,到c 处反弹,再撞击桌边d处,请选择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用坐标表示各点的位置.
3.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标出某一公园的各个景点.
菊花园:从中心广场向北走150米,再向东走150米;
湖心亭:从中心广场向西走150米,再向北走100米;
松风亭:从中心广场向西走100米,再向南走50米;
育德泉:从中心广场向北走200米.
4、如图,以公园的湖心亭为原点,分别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取比例尺为1∶10 000,而且取实际长度100米作为图中的1个单位长度,解答下面的问题:
(1)如果湖心亭在西门的正东方向200米处,请在图中描出西门的位置,并写出它的坐标;
(2)从湖心亭向东走100米,再向北走200米就到游乐场,请在图中描出游乐场的位置,并写出它的坐标;
(3)若博览会的坐标是(3,3),描出它的位置,说明它在湖心亭的什么方向上,与湖心亭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精确到米).
(4)若牡丹园的位置是在湖心亭的南偏东70的方向上,你能确定牡丹园的位置吗?如果同时知道牡丹园在博览会的正南方向呢?如果能够,写出它的坐标(精确到0.1).
5、如图,如果点a的横坐标是3,你能求出它的纵坐标吗?你能由此求出点b的坐标吗?
初一《春》教案篇8
一、班会目的:
1、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2、让学生体会感恩是最幸福的.、最甜美的。
二、参会人员:学生、老师、校领导、家长。
三、活动过程:
(背景音乐:《奉献》)
甲:舔犊情深,父母之爱,深入大海。
乙:他们是我们今生的恩人,是值得我们永远去爱的人。
甲:他们的爱是无私的,无畏的,真诚的,伟大的,是不追求回报的。
乙:我们该要感恩父母,感谢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感谢他们给予了我们人世间最浓的亲情和最深的挂念。
甲:敬爱的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七年三班《心有感恩》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甲:你知道什么叫“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吗?
乙:不知道啊,你想说什么呢?
甲:还是让小博士来给大家讲吧
小博士:大家好,下面就由我——小博士来为大家做讲解:
据说“乌鸦反哺”是乌鸦的习性。当乌鸦年老不能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们就奔波于田野丛林寻觅害虫和谷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给老乌鸦。无独有偶,“羊羔跪乳”的习性也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就是这样了。
乙:太感人了。乌鸦知道反哺、羊羔知道跪乳,唉,我们又怎么样呢?
甲:是啊,对于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回报了什么呢?细细想来,时常对着父母大吼大叫的是我,时常把父母累的直不起腰的是我,时常嫌父母唠叨的是我……
乙:我也是啊,我们都得深刻的反省自己,父母为我们做了什么?而我们回报了父母什么?
小博士:不好意思,补充一下,“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也就是古训所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甲:没错,接受了恩惠我们就应该懂得回报,让我们学会感恩。
请听朗诵《话感恩》
甲:一个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在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
乙:因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才能使我有机会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甲:让我门用一份真挚的语言来感恩父母的爱。
请听配乐朗诵《烛光里的妈妈》《感恩的心》
乙:感恩父母,是他们让你体验生命,是他们使你不断长大,感恩父母是他们让你度过难关
甲:感恩父母,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为父母洗一次脚,为他们做一次饭,献给父母一束鲜花,对他们说一声谢谢,让我们祝愿天下所有父母幸福安康。
(请同学们给自己的父母献上鲜花)
甲:有一种爱是无法言表的感动,是伴随一生的感恩——母爱……
母爱如一股涓涓细流,虽无声,却能够滋润受伤的心灵。它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着一份惊人的伟大!有时,母爱是一盏指路灯,引导我们走出迷茫,追随光明……
在这特别的日子里,妈妈,我想对你说……
?妈妈,其实我懂你》
乙: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爸爸,我想对你说……
?爸爸,其实我懂你》
乙: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吧!用最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
甲:他们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已经是足够的伟大,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
乙:我们已经长大,所以我们学会了感恩,感谢父母给予的一点一滴。
甲:孝敬父母,心有感恩,我们能做的比之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少太少,但我们会铭记于心,不辜负你们对我们的期望。大家说说,我们该如何报答父母的恩情呢?
(生各抒己见)
乙: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心里话想和父母倾诉,尤其是在期中考试刚刚结束的重要时刻,我们为大家准备了每人一张信封和一张信纸,想说什么就畅所欲言吧。
甲:父母的爱无声无息的,是无法形容的,只有用心才能体会。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心有感恩,让我们为父母送出最美好的祝福,感谢天下所有的父母。祝天下所有人的父母安康幸福。
合:七年三班《孝敬父母,心存感恩》主题班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