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8篇

时间:2024-03-22 17:41:52 分类:工作报告

我们在写事迹的时候,需要有较强的触发力和感染力,事迹材料的写作一定要实事求是且有宣传功能,小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8篇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篇1

1971年出生的刘小燕原籍广东肇庆,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小燕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小燕和丈夫没有放弃。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03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另外,刘小燕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2009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小燕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1.5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另外,刘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个固定的长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获季节还请了十几个农村妇女帮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为附近的剩余妇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篇2

何育红,男,汉族,现年45岁,新开乡姚家湾村塬上社人,宇宏营旺特种养殖公司负责人。

2016年,面对群山环绕、土壤贫瘠,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村情实际和孩子上学、妻子患病常年服药花销颇大的家境,如何改变村上面貌、脱离贫穷,让全家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了压在何育红心口的一块大石,久久难以忘却。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通过养猪改变家庭现状、带领邻里乡亲脱贫致富。但没有技术,靠老办法在今天还行得通吗?一句反问让他再次陷入了沉思,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想办法、谋点子,几天之后他远赴陕西、平凉、泾川等地进行了参观学习,通过学习拓宽了思路、提升了眼界,也学了不少养殖知识。最后他立足于实际,决定回家开办野猪养殖场。面对家中没有积蓄,资金困难的现状,他没有放弃,找亲戚、找朋友,找银行贷款,最后勉强建起了厂房,购买了仔猪与种猪,最初厂子只有他一个人,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天黑了他还睡不安稳,可喜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总有回报,第一年他就盈利了,后来他用余钱对养殖场进行了扩建,规模越来越大,目前猪存栏达到了220头,养殖场日常管理也由起初的他一人变成了现在的18人,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

在致富的路上,何育红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得到了村、社干部群众的`高度称赞和认可,他的先进事迹也得到了传颂。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学带动。在创业过程中,没有技术他就到外地考察学习,为了把野猪场办的更好,他买了好多关于养殖的书进行自学,遇到有些专业性强、看不明白的内容时,他就到乡畜牧站请教专业人员,学懂之后他就在野猪养殖上付诸于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养的野猪大多数都达到了300多公斤。二是甘于奉献,忘我工作。他不畏艰难,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三年的创业生涯中,他没有抱怨过一句,每一次遇到困难,他都能从容面对。当有乡亲问他养殖技术的时候,他都能耐心细致的讲解,甚至放下手里的活,手把手指导,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三是致富路上不忘乡亲。作为一名一名共产党员,他一直牢记使命,牢记党的遵旨,全心全意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他的养殖场吸纳了许多出远门脱不开身的在家的群众,帮助解决了贫穷家庭中的实际困难,带领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一些贫困户也学着养起了猪,促进姚家湾村在养殖产业路上越走越远。

经过几年努力,何育红同志真正实现了利用养猪这一产业带动大家脱贫致富的目的。三年以来,何育红同志养猪年均收入20万元以上,纯收入15万元。通过何育红同志的示范带动作用,姚家湾村的`生猪养殖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这就是一位共产党员,一个把乡亲当亲人的优秀共产党员,相信他在致富奔小康路上会越走越远,也会带领更多乡亲脱贫致富,共同奔小康。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篇3

徐发青,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5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发青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徐发青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2004年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发青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徐发青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徐发青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同时徐发青抓住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先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65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同业合作,成就致富带头人

徐发青同志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徐发青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8家,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鸭3万余只,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当提起徐发青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篇4

熊小宁,男,汉族,1969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现任东岸村党支部书记。近几年来,东岸村在熊小宁的带领下,不仅自己跃上了种粮大户之列,而且带动全村人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涌现出了年播种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86户。粮食生产在该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抓规模种粮的新格局。他带领群众摆脱贫穷落后,走向文明富裕,率先奔上小康生活。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乡第一,达到人均7369元;实现了100%的组通公路,100%的农户通自来水,用卫生厕,100%的农户拥有高等家用电器和农用机械;在外包田居全县之首,达到一万亩;群众在县城购买商品房30套,在村庄户户建有楼房。其主要先进事迹表现如下:

一、诚心、热心、积极发展粮食生产

2003年刚进入村委会工作,本地粮食市场疲软,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外出打工农民骤增。有的土地荒芜,有的庄稼种后无劳动力管理,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生产。熊小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与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盘算着:这么好的地荒芜了多可惜啊!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粮食市场的疲软应该是暂时的。古人曾说“逢俏莫赶,逢疲莫懒”,我何不把外出打工人员的土地承包过来,既使他们能安心地在外工作,又能增加我的收入。当年就承包耕地100余亩。由于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较低,当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甜头以后,熊小宁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至2011年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粮食产量达180万公斤,他的示范带头作用,立即为当地群众吃下“定心丸”。他们纷纷找到书记,要求熊小宁牵头走出东岸,来到了与其相隔一岸的成新、朱港农场,找到他们的领导,逐年把两个劳改农场的田全部承包过来,转给本村群众承包,实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种植面积突破10000亩。他的事迹,很快引起了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并以他为榜样,在全镇广泛宣传和推广。目前我镇已涌现出规模种粮户722户,种植面积突破13万亩规模种植已构成我镇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熊小宁重视粮食生产,更注重对土地的珍惜,不让土地闲置,想尽办法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每年科技下乡、农机推广,他都热情欢迎。陪同农技干部挨家挨户作宣传发动,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因为他心里想到的不仅是自己要科学种田,更希望周围的农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学种田。每年村民开展技术培训,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坐在第一排的位置,聚精会神地聆听。村民中有思想不通、不乐意接受新技术的,他帮忙做动员工作;有没领会技术要点的,他用认真听讲、勤奋实践得来的知识无私地帮助别人弄懂。在生产过程中,他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土、肥、水管理,不偷懒,不懈殆。坚持良种良法,优质品种覆盖率达100%。由于他的勤劳加智慧,获得粮食产量达1000公斤的好收成。

二、无私、诚信,带动周边农户科学种田

熊小宁书记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却比任何人都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年农技部门安排在他那里的试验田,他都欣然接受,在试验中,有的品种因为适应性差,或者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栽培条件而导致减产,农业部门按惯例要对他进行补偿的时候,他都说:“我不要你们补钱,那样就见外了。我把你们当作亲人,让我和你们一起做点事,筛选出哪些品种适合我们这个地方,哪些品种好,我们老百姓照着买,买到放心的品种,我只有高兴的份,哪儿会要你们的钱。”一席话,说得农业干部们心里热乎乎的。熊小宁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私、诚信的人,他良好的公德意识确实也感染了一些村民,大家纷纷消除成见,乐意跟农技干部聊天了,乐意跟干部们接近,学技术了。东岸村的粮食生产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产量突飞猛进,成为当地粮食生产优质高产示范村。

为了解决劳动力严重匮乏和机械紧张的矛盾,他率先购进了排灌机械和收割机械等机具6台套,进行田间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在他的带动下,通过自筹资金,县农机部门补助,先进购进了小型收割机、化肥深施器以及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共238台(套)。探索出了适合该村农业生产田间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机械化田间作业的推广运用,增强了该村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年机耕作业面积可达98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5%,把农户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对助农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村党支部连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他个人连年被评为县、镇优秀共产党员、南昌市劳动模范。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篇5

熊贤富,男,32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果瓦乡庆阳村党支部书记。该同志是个头脑灵活、敢为人先的好支书,近年来除了自己种地,还带领村民创业致富。其主要先进事迹如下:

熊贤富同志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乡党委关于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部署精神,积极参加各种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活动,思想超前,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熊贤富同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同时他也是一个敢想敢做的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12月他当选为庆阳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就积极探索,努力寻找致富的新路子,常常组织庆阳村党员和村民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和养殖技术,为了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给广大党员群众开好头、带好路,他结合庆阳村荒山草坡多的实际情况,搞起了杂交牛养殖,并在庆阳村建起了黄牛品改点,发动群众。平时,他努力钻研肉牛养殖技术,积极通过报刊、远程平台学习各种实用技术,购买有关资料回来自学,拓宽知识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积累,他终于掌握了一套扎实的肉牛养殖技术及黄牛品改技术。

他在依靠养殖肉牛致富以后,不忘乡亲们。他积极组织庆阳村党员和群众学习黄牛养殖技术,热心地带领群众致富。同时组织有志于养殖黄牛的青年刻苦学习黄牛养殖技术,争取让他们走出去。他无偿让有志于养殖黄牛的年轻人跟他学习技术。

他致富的同时也非常热心扶助困难家庭的孩子读书,每逢村里有人患重病住院,他都去慰问,并慷慨解囊。

熊贤富同志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热心带领群众致富,扶困济贫的典型事迹深受当地群众的称颂。他真不愧为我乡创业带富的优秀共产党员。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篇6

张家树,1976年2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间参加过98九江抗洪,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现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绿园花木合作社社长,家树园林绿化供苗公司负责人,目前花木种植面积253亩,有100多个品种,主要经营常规绿化用苗为主,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每年获利30多万元。2006年以来因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后获得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员,优秀十佳党员致富带头人,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10年2月18日作为科学发展学习代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播。

作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远近闻名的花木种植大户,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能吃苦,会钻研,是花木种植的示范户,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他致富不忘乡亲,积极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几年间共扶持26户花木专业户,为80多名群众解决了劳动力出路,多次自费慰问困难户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并缴纳“特殊党费”1000元,支援灾区生产,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花木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流镇耀南村老百姓有着种花养花的传统习惯,但过去都是零星种植且品种单一,档次较低,群众种花只能解决油盐酱醋等生活补贴,并没有起致富兴农的作用。张家树与生俱来就对花木格外感兴趣,1994年12月入伍后来到浙江金华,发现金华原来是全国著名的苗木之乡,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的花农家取经学习,在当地的新华书店,购买了大量有关花木种植、培育等书藉。有点空闲就到当地的花农家无偿帮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从基础理论到田间地头,他写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又有幸得到老花农鲍克文的亲身指导。1998年在部队退伍回来,利用在部队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种花养花的特长,克服资金不足等不利影响,走上了艰难的创业路。首先从精心挑通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手里的资金多了,经验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开始酝酿自己更大的引进新品种,搞起了示范园,积极引导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依托花木产业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来,他承包绿化工程30多个,还无偿为周围群众提供信息,帮助销售。周围许多群众刚开始种花时,都是张家树供应种苗,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防病治虫,联合成品销售等。使周围的群众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张家树已连续多年被评为镇级致富能手,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状元。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积已达200亩,每年获利都在30万元以上。他深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协会成立后,他把带领群众致富的突破点放在花木产业上,以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来实现群众的共同致富。

为了使广大会员种上“放心花”,张家树以个人名义与群众签订包销合同,让群众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庄组的土地全部规划种花木。村民马明发说什么也不愿意种,张家树多次上门做工作,唐恒水就是不听,张家树又对他说“苗子种好卖给我,要是因为种花没饭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这样他还是想不通,张家树和他商量,最后以当时最高价每亩280元的价格承包了他的10亩地,当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了金叶女贞,一年后,以每株0.55元的价格全部出售,当年获利15万元。村民的想法变了,马明发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张家树的带领下,全组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种起了花木。马明发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亩,他逢人便说:“听他的没错,多亏了他帮忙”。张家树就这样走村入户做大家思想工作,并且和镇里的技术人员一起,向花农无偿提供技术支持,主动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以实际行动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到“种花发家”这一点上,当年村里花木种植面积扩种2000多亩。

为了更好的发展花木产业,以张家树为主的向个花木种植大户成立了高流花木协会,以花木协会为龙头,动员广大村民发展花木生产营销,发挥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协会+农户”的良好经营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户、2800余人从事花木生产经营,其中有80多名会员在沭阳等地承包土地,带动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沟埃村等周边村民发展花木产业,为镇政府争创“国家级花木之乡”打下了良好基础。长年在外的花木经纪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户。

为了扩大知名度,畅通销售渠道,张家树积极在《中国花卉报》、《苗木商情》等杂志刊登广告,本着当了带头人,就要有奉献精神,广告费全部由张家树和几个花木协会种花大户分摊,没有向普通会员要一分钱。而在售花过程中始终优先销售群众花木。

在生意场上以诚信经营为立身之本是张家树的座右铭,有时协会按照货主要求,货到后再付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群众放心,张家树就亲自跟车送货,来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从来不克扣群众一分钱,所有差旅费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说他是自讨苦吃,但他心里却感到踏实。

2004年春,张家树和天津一个客户魏玉龙签订34万株红叶小檗销售合同,合同签订后一个月,他来取货时,红叶小檗每株市场价格比合同价涨了2角,供应苗木的协会花农说反正没关系,仍按合同价格,按时起苗装车发走。客户十分感动:“别看你们是农民,做生意却不为小利而动,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实在,以后,我肯定还会来买货的`”。杨老板现在已是该村的回头客。今年,他又通过传真和协会签订了价值100万元的绿化苗木合同。就这样和客户们加强联络沟通,密切了感情,并通过他们在大连、沈阳、北京、山东等地设立了销售窗口,及时了解外地市场行情,扩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在下一步的产业规划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为多种新品种为所示目标,在下一步促进花木产业的升级换代,配合镇政府提出的花木四期规划,明年继续扩大花木种植规模3000亩;努力提高花木的技术含量,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销售网络,努力实现提高城市品位,绿化山山水水,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家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引导当地群众走上花木致富之路,带动更多的农民在花木产业上发展致富,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实实在在的显示出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篇7

初次见到程耀宏是在他的养殖基地,他正在给猪喂食饲料,先撒一点料,再撒一点,手上的动作是精细的,眼睛里透露出满满的关切。

细致,认真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这个精瘦的八零后是关庄镇马吉村五组人,一名看似普通的农民,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

交谈中得知,程耀宏初中毕业后便在村里四处学习可以养家糊口的技术,他学过木匠、学过厨子,最后都没有坚持下来。有次他看到村里人养猪,听到别人说这个利润大,但就是苦点累点,程耀宏这时便动了心思,从2005年开始,程耀宏在自家院子里建设窝棚,自费购买相关书籍,精心学习养猪技术,先从11头猪开始试养,经过他和家人的精心呵护和不断努力,渐渐将自己的养猪产业规模扩大到70头,在长期摸索中,他与相关猪肉销售中心形成合作模式,定期对其肉猪进行收购,形成了产销一条线模式,有付出就有收获,养猪产业改变了家里的生活情况,日子好了起来,自家房屋也翻新了,私家小车也买了。

程耀宏成了村里的“有钱人”。

说起现在的成绩,程耀宏深感不易,“虽说我精心养殖,猪一直没出过问题,但是有一年遇到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那时猪肉价才4块多,我差点放弃了养殖。”

每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铺满荆棘,放弃的念头在他的脑子里一闪而过,随后他又继续他的养殖梦。

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敢闯敢干,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是他在养殖道路上拼出的特质。

程耀宏养猪很有成效,但他并不满足,经过不断钻研,在2015年他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养鸡产业,在自家农地里腾出一块地来建鸡舍,请专家、学技术、挑饲料,起早贪黑,从当初5000只大大小小的公鸡母鸡,现在已经发展到10600只鸡。

随着程耀宏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他开始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他想自己富不算真的富,他开始动起了自己的小心思,程耀宏积极找到村委会干部,表示自己想把所学到的养殖技术传授给马吉村的广大村民,让村民通过学习技术,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能够都过上和他一样的幸福生活。

村民三三两两经常找到程耀宏向他讨教,他也不嫌麻烦,无论在田地里,还是在家里,还是在养殖厂,他都很有耐心的向他们详细的讲解养猪、养鸡等应该注意的地方。渐渐地,有村民对养殖业也充满了信心,敢于去尝试了。

现在马吉村已经有几户将这信心付诸于行动了,程耀宏看到他们养猪的成绩后,开心的说,“希望更多的村民能和我们一起学习养技术,大家起奔小康!”

今后,他计划将自己的技术和技巧传授给更多的马吉村村民,借脱贫致富的东风,帮助马吉村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篇8

吴鹏,男,汉族,出生于1980年10月,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任庆阳市镇原县亨隆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镇原县孟坝镇赵咀村村委会主任。

吴鹏自幼乖巧聪明,勤勉好学。2000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湖南衡阳工业职工大学,成为他们自然村里第二个大学生。2003年6月,作为优秀大学毕业生,吴鹏被推荐到深圳先进微电子有限公司任助理机械工程师,年薪5万,是同学当中起步工资最高的。2006年,吴鹏跳槽到全球汽车马达制造领军上市集团公司深圳德昌电机集团,任产品开发部工艺工程师,年薪10万。2010年,国内农业装备上市集团公司江苏常发集团通过猎头公司,把吴鹏高薪挖了过去,给予产品研发部副部长的职位和15万年薪的优厚报酬。在常发集团工作期间,吴鹏经常到山东农村做农机产品田间可靠性试验,在农村呆的时间比较长,看到那里的养殖业比较发达,农民的收益非常好,心理上很受触动。其次家乡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可以就地取材,经济适用,有发展养殖的资源优势,家乡除年轻人外出务工外,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吴鹏想通过办合作社把在家务农的农户带动起来,让他们利用自家产的牧草资源搞养殖发家致富,增加经济收入,吴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城市稳定的工作,回乡搞牛、羊、驴规模化养殖,带动家乡群众致富。2012年3月,吴鹏带着全部积蓄匆匆返乡。5月10日,镇原县亨隆养殖专业合作社完成注册,5月25日开工建设。吴鹏和民工一起抬水泥、扛石头、和沙浆、砌堡坎,亲力亲为。这样每天十来个小时的忙活,一段时间下来,吴鹏瘦了整整一大圈。有人调侃:“没见过像你这样当老板的?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你应该多给我们这些做体力活的点儿饭吃嘛!”他哈哈一笑。其实,他心里牢牢地掌着一把算盘,创业伊始,就得厉行节约,每一分钱都必须用得其所,力求做到资金投放效益最大化——打肿脸充胖子的作派,并非他吴鹏所为。不到4个月,一座崭新的规模化养殖场屹立在了孟坝镇工业园区。他十足的蛮劲让村人瞠目结舌,谁也不敢相信,这个貌似纤弱的大学生,居然也蕴含着如此“嚣张”的能量。人们开始相信:这娃儿,准能成事。创业初期他和家人克服了种种艰辛困难,摆脱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实现他的养殖创业梦想。

镇原县亨隆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主要从事肉牛、肉驴饲养、育肥组织收购、销售成员养殖的牲畜、种植的牧草,种畜品种繁育和新品种引进,养殖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与咨询服务,优质牧草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成立以来坚持“科技领先、富民兴农”发展战略,以“诚信”为发展理念,全面推广肉牛和商品肉驴良种繁育,通过品种改良带动当地农户发展高效养牛、养驴,实现由“合作社标准化规模化肉牛、商品肉驴示范场带动→区域内农户发展规模养牛、养驴→形成肉牛、商品肉驴养殖基地”的转变,集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更好、更快地推进庆阳市、镇原县畜牧养殖业快速、健康发展。

合作社规划总占地185亩,分两期建设,一期租地15亩,二期扩建170亩。计划总投资3868.96万元,规划建设存栏1000头年出栏4000头商品肉驴的养殖园区1座;存栏500头年出栏2000头肉牛养殖园区1座;肉牛肉驴活畜及屠宰深加工厂1处;活畜交易市场1处;2000头庆阳良种驴繁育场1处;年产5万吨粗精饲料加工厂1处;年产量达3万吨利用畜禽粪便和秸秆生产生物有机肥加工车间1座,500亩有机蔬菜种植园区1座,3000亩陇东优质紫花苜蓿种植基地等附属配套项目。

2012年,养殖场总投资480万元,新建了生活区、办公区、精粗饲料存储场及存栏500头暖棚畜舍5座等基础设施。10月,购进当地“庆阳驴”300多头,2013年1月和5月底分别出栏,平均每头净利润达2000多元,获利60万元。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养殖肉驴1500多头,统一收购销往河南、河北、广东等地,总计销售额达525万元,户均增收5万元。2013年4月,养殖场购进西门塔尔肉牛和“早胜牛”280多头,开始养殖育肥牛,10月底育成出栏150头,获利45万元。2014年至2016年底养殖场育肥出栏肉牛2600多头。目前养殖场存栏肉牛100多头。目前入社成员达85名,带动就业人数20名。

一期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计划年均出栏育肥肉牛、商品肉驴3000头,产值达到1200万元,每年新增纯收入300万元。2013年已带动80名养殖农户新修养殖棚舍开始小规模养殖,2015年带动发展养殖户500户养牛养驴2000头,2016年带动养殖户600户养牛养驴2800头,2017年计划带动养殖户800户养牛养驴4000头,充分发挥镇原县亨隆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合作社+农户”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肉牛生产水平,促进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肉牛肉驴,每年可以有效地带动当地农民肉牛和商品驴养殖户1000-1500户,出栏育肥肉牛和商品驴5000-10000头以上,肉牛肉驴良种率达到85%以上,规模化养牛养驴户所占比例达60%以上,农民人均养殖业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镇原县北部乡镇是纯农业乡镇,为增加农民收入,镇原县委县政府积极倡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看到他养殖的肉牛肉驴有了收益,农民养殖肉牛肉驴的积极性非常高。为更好的起好示范带动作用,带动更多农户脱贫致富,他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存栏数量,再引进优质良种肉牛和德州肉驴。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带领更多村民走共同致富道路。

2013年底赵咀村委换届,镇原县亨隆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鹏,担任了村委会主任。自担任村主任以来,吴鹏深感责任重大。因他自身年纪轻,经验少,资历浅,唯恐工作失误或对全村经济的发展不能带来更大更多的贡献,辜负了全村父老乡亲及镇党委对吴鹏的培养、厚爱和支持。上任后,如何带领群众精准脱贫致富奔小康,为赵咀农业发展和发展规模养殖户献计献策,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保证了本村的各项工作在全镇有名次,有成绩、有亮点是他想的最多的问题。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吴鹏把全膜玉米种植、中药材和木本油料种植和商品肉驴、肉牛、肉鸡、蛋鸡养殖作为赵咀村富民强村的重点产业来培育。

2014年以来吴鹏带领全村发展规模畜禽养殖和种植业。目前赵咀村已建成投产蛋鸡养殖场2处,养殖规模达到20000只,肉鸡养殖场1处年出栏优质肉鸡20000只,肉驴养殖场1处年育肥出栏500头,养猪场1处年繁育仔猪500头育肥出栏商品猪600头,肉牛规模养殖户30户,户均养殖肉牛5头。2015年,吴鹏自费外出考察,瞅准了小金瓜种植。试种后,小金瓜品质、产量和市场销路都比较好。随后,吴鹏跑东家、进西家,宣传动员群众种植小金瓜。为了打消群众顾虑,他以合作社为平台,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客商签订了600亩种植合同,统一提供种子,提供技术,保价收购。

2016年9月5日,听说孟坝镇赵咀村群众种植的南瓜喜获丰收,我们慕名前去采访。走进赵咀村种植基地,只见遍地的小金瓜分外亮眼,群众忙着采摘,村主任吴鹏组织群众给客商装车,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孟坝镇赵咀村山塬兼有,自然条件差,是个贫困村。今年春季,在吴鹏的努力下,赵咀村落实600亩小金瓜种植面积,根据目前市场行情,预计每亩收入1500元。谈起吴鹏和小金瓜,正在收摘小金瓜的吴根孝老人说:“近几年,年轻人大都进城务工了,家里就剩了一堆‘老骨头’,村里的土地也渐渐荒废了,看着就让人心疼,土地可是农民的命根子啊!幸好吴主任考察了引进了这个产业,劳动强度低,见效快,采取订单种植,合作社负责销售,我只管把瓜种好。这个产业适合我们这些留守老人,今年我家种了3亩多小金瓜,能收入4000多元呢!”

根据市场行情,2016年该村共种植小金瓜600亩,为村民带来90万元收入。同时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种植小金瓜300多亩。如今,赵咀村的小金瓜丰收了,养殖业发展逐步发展起来了,农民脸上挂满喜悦。谈起明年的计划,吴鹏说:我要把小金瓜和畜禽养殖作为赵咀及周边村群众致富增收的主要产业来抓,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使之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招牌产业。

2017年计划引进中药材“连翘”、文冠果、油用牡丹和山桃,农户利用弃荒地种植多年生的药材和木本油料1000亩,发展规模养殖户10户,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作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搞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领更多村民走共同致富道路。在国家精准扶贫,脱贫致富的关键时期为全村及周边群众注入更多“新的血液”,帮助全村及周边群众铺就致富路,为群众的生活着想,把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殚精竭虑干好工作,尽心尽力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做一个群众依赖的`好“村官”。带领全村村民早日脱贫致富本小康。

吴鹏曾放弃年薪15万元、供职于3家上市集团公司的80后大学生,之所以摇身变“驴倌”“牛倌”“村官”,离不开省政府、庆阳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民创业行动的召唤和国家政策支持。

展望未来,他兴奋地说:“家庭、社会及各级领导的支持,给了我创业的无穷动力。”百舸争流,勇者为先;中流击水,敢字当头。全民创业,既需要破除固本守旧的勇气,更需要敢闯敢试的志向。

吴鹏的创业精神和心系家乡的情怀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媒体的高度重视,庆阳市政府主要领导亲笔写信鼓励其坚定创业信心,并就吴鹏创业事迹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相关部门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予以扶持,各级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大学生回乡创业。2012年以来,中央电视台cctv4、《人民日报》、《中国工商报》、《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报》、《新农村报》、庆阳电视台、《陇东报》、《镇原时讯》、镇原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报纸对吴鹏的创业事迹、带动群众致富、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引领作用等作了详实的报道。通过媒体宣传报道本区域内养殖业蓬勃兴起,至今为止先后有30多位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大学生前来养殖场考察学习,准备返乡创业。

2012年,吴鹏被评为“镇原县孟坝镇优秀创业者和优秀民营企业”;2013年3月,被评为镇原县“孟坝镇返乡创业之星”、镇原县“首届返乡创业优秀青年”;2013年10月参加庆阳团市委、市人社局、市就业局、邮政银行联合举办的“创富大赛”;2013年12月,当选为共青团庆阳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2014年3月,被孟坝镇党委、政府评为“致富增收”养殖明星户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先进个人。2015年7月参加农业部组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学习,考试合格,准予毕业;2016年4月被评为孟坝镇赵咀村“2015年度环境治理先进工作者”;2016年10月参加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互联网+网络技术应用、微店》培训班学习,颁发培训证书;2016年11月参加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syb课程学习,颁发创业培训合格证书;2016年11月参加国务院扶贫办创业致富带头人第七期培训班培训,并被评为“优秀班干部”;2017年3月被评为镇原县“2016年度全县优秀致富带头人”。

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只有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宏观大背景下去谋划,才能准确定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吴鹏创业的感言,也是他的人生坐标。我们相信,基于这个坐标,他和他合作社,他和他村民的前程必将一片灿烂。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