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的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3-08-05 18:01:46 分类: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的格式规定不严格,不过里面的内容要具体,优质的心得体会的内容一定要经得起读者的推敲,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古典舞的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古典舞的心得体会5篇

古典舞的心得体会篇1

作者:黎荔

我与西安吟诵界结缘于2013年底,经陕西吟诵推广人、汉吟堂魏俊梅老师引荐,我邀请到著名吟诵专家、中国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建顺教授莅临“学而讲坛”第252讲,向交大学子展示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读书法“吟诵”的魅力。

当时,我第一次听徐建顺教授讲解了什么是吟诵。吟诵是一种介于诵读与歌唱之间的汉语古典作品口头表现艺术方式,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个人的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文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突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思想情感,比普通朗诵要深入、充分得多,是一种细读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学、音乐、语言的综合体,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区别于朗诵与诵读,不是一字一拍的阅读,也不是如今读诗文时的那种节奏,而是边读边唱。古人读书时的摇头晃脑便是在吟诵。作为中国雅乐之根,吟诵不仅是传统的诵读方式,也是创作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修身方法、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国思维和精神的重要承载方式。在古代,所有的诗文都是唱的,代代相传,人人皆能。一首诗,一篇文章,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唱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韵味。而且吟诵是有规则,有内涵的,只有吟诵才能体会汉诗文原有的韵味。

这些年来,虽然与西安吟诵学会会长魏俊梅老师同在一座大城,但我们在彼此的生活中各自忙碌,相聚时间不多,却是同道中人,见面无需客套,性命直见。我看到魏俊梅老师为留住中华雅乐,留住古人读书的声音,历访了很多上过私塾的老先生,抢救性的采录老人们的“诵读声”,希望尽可能地还原古代真正的吟诵﹔组织吟诵进校园活动,在不同幼儿园、小学及国学私塾进行吟诵教学和推广,还协助我在西安交大组织过两期大学生国学吟诵夏令营活动﹔组织社区吟诵,为吟诵传承进行骨干师资培训,组织老年诗词吟唱社,指导陕西老年诗词学会的吟诵排练﹔组织了许多诗词曲赋书画融为一体的吟诵雅集,拍摄汉服情景吟诵微电影,举办公益亲子吟诵活动……如今,汉吟堂的中华吟诵展演,常常活跃在西安的唐诗节、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端午经典诵读、灞柳节吟诗会、城墙吟诵、曲水宴集等各类舞台上。岁月如流,从阳春三月的春衣薄,盛夏的炎炎烈日,到萧萧落木的秋风起,再到天寒地冻的三九天;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蒙学四书……一诗一词,一文一赋,那些畅吟、感受、品评、分享,那些欢乐与开心,历历在目,我们在这座大城南北相望,聚也匆匆,但是心意遥通。我知道魏老师在推广吟诵时,一路前行的艰辛不易,她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尴尬。很多人从来没有听过吟诵这回事,他们根本不知道在日本,吟诗馆像拉面馆一样多,甚至每一个卡拉ok厅的“点播器”上都有吟诵的目录。吟诵在日本还是一种传统的健身的方式,不少日本人早晨起来到小树林去吟诵,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健身养气的目的。

“自古读书皆吟诵”,吟诵从先秦开始,在私塾、书院、官学等教育体系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是中华经典诗文的原生活态。最早进行吟诵教育的是周代。在周代,诗歌吟诵是小学和太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里的一门必修课。《礼记•内 则》记载,十三岁小孩读小学时候就开始学音乐、诵诗、舞蹈。进入太学以后,继续学习音乐、诵诗、舞蹈。到春秋时代,孔子第一个起来私人办学,有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稍后墨子创建了墨家学派。儒家和墨家在对待音乐的态度上有所不同。儒家非常重视音乐,孔夫子本人精通音乐和文学,所以很能教授学生学好音乐,并且把音乐同朗诵、演奏、歌唱和舞蹈诗歌结合起来。墨家讲究实际,认为音乐无用,墨子批评儒家:你们一天到晚教弟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篇》),如果都这样的话,大家不是要喝西北风吗?但是儒家学派坚持让学生这么做。据文献资料记载,不仅孔夫子本人非常擅长朗诵和弦歌《诗三百》,诵读《春秋》非常出色,而且他培养的一大批弟子能吟擅歌《诗三百》,如子路、子游、曾子、原宪等等。所以,孔子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出色的吟诵专家和吟诵教育家。孔子以后,历代国人都把吟诵作为欣赏和教学古诗文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唐代,这个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吟诗也成了唐代的一种风尚。从皇帝到大臣,从宫女到歌妓,从达官到平民,从文人雅士到村夫牧童,从学校师生到和尚道士,人们普遍喜爱吟赏优秀诗篇。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真是一点也不夸张。到了宋元明清时代,吟诵之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启蒙读物,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弟子规》等等,以及此前已流传的《千字文》,由于这些启蒙读物大多用韵语写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内容又切合普及文化知识的需要,所以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这种方法一直流传下来,甚至影响一直到解放之前。古时人人会吟诵,但自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受到打压。民国建立后,新学堂勃兴,旧有的传统私塾逐渐消亡。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私塾学堂里传承了几千年的诗歌吟诵彻底离开了课堂。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复兴中华吟诵?从中华吟诵发起人徐建顺教授,到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还有大量吟诵名家、文化学者已谈得太多了,我只想补充一个人观点,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并非一种“思在合一”而是一种“身道合一”的哲学样态,因此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运用,也体现出这种“身道合一”的特点。比如说,吟诵具有质朴而简单的旋律,能读出古典诗文的韵律、节奏,将汉语在声音上的特色彰显出来,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是仅靠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无法得到的,只有抑制理性的知解,回归到感性的自然而为的状态才能实现。吟诵不仅有旋律、节奏、结构,而且有声音之高下、强弱、长短、清浊,这一切都是用来表达对诗歌之理解的。“声入心通”,古人的心态、情绪、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与之接近,最能体会。曾国藩提出“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这种“声入心通”就是典型的中国的乐教,人把自己真正融为一个天地间的乐器,情发乎中,心口相应,一切都从感情出发,最终绽放出人性的光辉。

古人的吟是没有谱子的,今人为什么要附吟诵谱子呢?因为现在会吟的人太少了,中华吟诵作为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整理的必要性,有了谱子便于吟诵的教学和传播。其实,吟的时候对音的高低、长短、速度和旋律等处理有一定的即兴随意性,甚至同一个人吟同一首诗,今天这样吟,明天吟时可能在某些地方作些变化。所以郭沫若讲过一句话:“中国旧时对于诗歌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这才是真实的人性情感,在这样的真性情面前,表演艺术永远是二流的。

“吟”和严格意义上的“唱”是有区别的,一是“唱”有乐谱可依,唱的时候严格按照乐谱唱,唱的人对乐谱一般不好随意地改动﹔而古人的“吟”没有乐谱可用,随口而吟,传授的时候也是口耳相传,家里的父亲教儿子吟古诗,就是这样一句一句教,口耳相传。二是“唱”在通常情况下有乐器伴奏,古人的“吟”没有谱子,也没有乐器伴奏。今人用乐器伴奏的原因,是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多元化,配乐可丰富吟诵的意境,同时增加音乐性,使之更在听觉上更臻于完美。三是“唱”,每首歌都有自己的调子,唱法各不相同。而“吟”,同一格式的诗和同一词牌的词,可用同一个调子套吟,只是在感情色彩、速度、某些音节的特殊处理等方面有些变化。“吟”是自我的诗教,“唱”是为他人的表演。

我想起庄子说过一个故事叫《轮扁斫轮》: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制车轮。轮扁放下锤子、凿子走上来,问齐桓公说:“冒昧地问一下,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呢?”齐桓公回答说:“圣人的书。”轮扁又问:“那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桓公说:“我读书,一个做车轮的人怎么能妄加议论呢?要是能说出道理来还可以饶恕,要是说不出道理来就处死。”轮扁说:“我用我从事的工作观察出这样的道理。砍制车轮,卯眼砍得宽大就松滑而不牢固,卯眼砍得窄小就涩滞安插不进,不松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我不能把这个规律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学得到,因此年纪七十了却还要在年老时砍制车轮。古代的人同那些不能传授的东西都一起消失了,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这是庄子虚构的一个故事。这个寓言中的轮扁经过多年实践的“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数”(即体验)是不可以用语言告知其他人的,这个寓言中,其实蕴含着貌似简单却常易被人们忽视的深刻哲理。我觉得《轮扁斫轮》这个故事非常重要,因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天下之至道,精湛之技艺,无法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得之,只能靠自己身体力行去体会。

所以中国古人在学习先贤往圣的学问,欣赏书画诗词等艺术作品时,很少只拿眼睛去看,也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勉为其难地去对所谓“形式构成因素”进行物理学式的分析,而是立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注重“静观”、“玄览”、“卧游”、“品鉴”、“品味”、“体味”、“味道”等各种身体力行的验证。中国审美,是讲求韵味、余味、回味的,归根到底,可用一“品”字来总结,一“品”之中,视听嗅味触均有所调动,从一到多,触类旁通。禅宗里有“住于一味即摄众味”,讲求的也是对生命之美的申发和体味的深情。所以,中华吟诵的读书方法,强调亲历亲证,调动多重感官和各种身心功能,囊括了所有时空感、运动感、情调、意境、质感以及生命之美的本真,更深切感知、更本然地体味对象。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整合,一种圆通和合的境界。这无疑是一种更多主动参与的、音心合一的“品味”或“体味”,音声相和,身心合一,是为“妙学”。中国人自古强调“身体”这个维度,有所谓“身在而道在,身在而美在”的说法,这种出于实践理性和“乐感文化”的审美体验,具有十足的“亲体性”。以至在后来的毛泽东思想中谈到“实践出真知”时也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得去亲口的尝一尝。这的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既然体道验道悟道,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录入,因此,了解吟诵只需一个星期,学会吟诵需要一个月,学好吟诵则需要一辈子。藉吟诵以练心,是一个日久弥长而日日新的练心之途,足以安顿我们那颗不知怎样安顿才好的心。声由心生,可现在大多数人心与物产生障碍,连从小学习音乐的孩子也多数都无法自由地张口就唱,孩子更需要打开声音,释放心灵。如何打开自己真实的声音呢?从每天的读书吟诵开始。在我参与的汉吟堂的活动中,我看过魏俊梅老师带孩子们吟诵,师生之间充实快乐,大声地吟诵随之手舞足蹈,孩子自会从声音的情感变化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身心当下就能受用。籍自己的音声领略汉诗魂魄,缘自身体,发自本真,契入生命,契入本心,内心萦绕的特具韵味的旋律,让孩子们在自然而然的长大中,真正成为一个有传统文化底色的中国人,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吟诵的声音是真实的,我们可以随着吟诵之声回归心灵,与自我对话,与别人对话,与万物对话,与宇宙对话。同时,对美的品味,也成为了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古典舞的心得体会篇2

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初中吧,看的电视剧。真正看书是在高二,当时用了整整一年才把它看完。而且当时兴趣也不是很大,就是偶尔拿出来看看。

当看完第一遍时,很多都没搞懂,就只知道宝玉、黛玉、宝钗他们三人之间的感情纠纷,而且里面的人物关系也不是很清楚。当时觉得黛玉很爱哭,真是典型的女人是水做的一样,哪来的那么多泪水,而且觉得太爱斤斤计较了,心眼儿小不能容人。宝钗这人不错,算是理想中的妻子形象吧,人和善大度,很会体恤下人,感觉没有多大心计。

印象最深刻的是可卿,是一个温婉贤淑,待人热情,很会照顾人的人,是一个好妻子。最同情的是迎春,一个美丽的可人,就葬送在那个豺狼般的丈夫手里,当时看的我眼泪都掉了。宝玉的话,觉得比较叛逆,算是一种新新人类吧!很会讨女孩喜欢,也很会怜爱女孩,很会逗女孩开心的人,还有点粉面小生的味道,而且对自己的决定不够坚持,决心不够大。对凤姐当时就觉得泼辣有心计。晴雯也给我比较特别的感觉,是个心灵手巧的妙人。袭人就只是决定挺规矩的人。刘姥姥的身份特别,所以也留心了,觉得她胆子不小,面皮够厚,也很会讨好人,很会看人脸色做事。

到大学后,看了很多人关于红楼梦的评论。再次接触时,发觉自己当时的看法挺单纯的。在他人评论里看到可卿是我沉迷在个人欲望中的人,不是那么完美,也不是一个好的妻子儿媳,我很吃惊,就在我买的那本书里找证据。可是我没能找到确切的证据,只有焦大的醉语“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中,隐约的看到了些模糊的痕迹,最后在脂砚斋评石头记里明确看到了。我从中看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

在宝玉不敢彻底反抗自己的婚姻,导致送走了为之流了一生泪水的林妹妹中,我看到了宝玉的软弱性,他也是个俗人啊,离不开贾府提供的优越的生活,所有叛逆之心,但在生活的压力之下,彻底的放弃了自己追逐一生的梦想,放弃了自己的本心,从而看破红尘,于此由色入空。

使我看出,小说里的人物也不是完美的,何况现实呢。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出人都是社会中的,不管你有多叛逆,最后也会被社会磨平,回到社会的大怀抱中。对于现代人来说:在这充满欲望的都市里,我们没有过多的消遣方式也没有更多的金钱挥霍,我们只能把有限的体力投身到忙忙碌碌的奔波中,抬起头来看人家吃肉,弯下腰来让自己干活。

因为我们已经把原有的已被生活磨平的雄心和仅存的一点可悲的自尊均仍给了生活,出卖给了现实。我们只有热脸靠人家冷屁股的份儿,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以后生活的写照啊!

古典舞的心得体会篇3

中秋佳节,总让人想起那些美好的诗词。

提到中国古典诗歌,我们每个人都能信手拈来,毕竟,古诗是我们从小就绕不过去的学习内容。即便是人到中年老年,我们仍然能记得小时候背过的经典诗句,有时候,一想起这些美好的句子,心中甚至还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

然而,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强调一个东西的有用性。对古典诗词,有人可能就会问:古典诗词很美,但是我们学了它之后有什么用呢?能帮我求职吗?能让我发财吗?

这种现实的考虑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我们因此就可以断定学习古典诗词没有什么用处吗?庄子曾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一个人完全沉沦于物欲之中,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那他的心其实早已经死了,那才是一生中最最悲哀的事情。

叶嘉莹先生认为,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诗,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量,它可以让人的心灵保持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关怀和同情,这样,我们的内心就能一直活泼,永不衰老。

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古人心目中究竟什么是诗,引起人产生作诗的冲动的因素又都有哪些。

什么是诗?《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段话很重要,可以说是开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先河,它告诉我们:人内心有情意在活动,用恰当的语言把这个情意表达出来,就是诗。那么,人内心的情意是怎样活动起来的呢?

?礼记·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可见,是外物让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的。可是,外物,比如眼前一杯茶,它又是如何让我内心活动起来的呢?南北朝齐梁的文艺理论家钟嵘,在《诗品序》中是这么说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也就是说,使外物活动起来并引起人内心感动的,是“气”。古人认为,宇宙之间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运行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又因为四季变迁,冷暖交替,造成了大自然中草木鸟兽的千姿百态,而我们人的内心,在感知到这些外物的变化时,就会受到感动。

不同物象,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但即便是同样的物象,人被激发出来的情绪却也会各不相同。

比如,南唐李后主在《虞美人》里写: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在《望江南》中说: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东风吹来春天的时候,人们通常感到的是欢喜,而李后主发出的却是一种悲伤的情绪。这是因为,以往春风吹来时,他都是作为一位帝王在御花园看花赏雨,而现在,作为亡国之君,他只能回忆那已经失去的繁华和自由了。这是诗人因外物联想其身世而产生的悲愁之感。

此外,有的诗人能从外界的物象当中直接找到情感的共鸣,比如屈原在《离骚》中感叹: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太阳和月亮每日的交替,花草树木的凋零,都让屈原联想到自身的衰老和即将到来的死亡。

当然,对于诗人们来说,他们不一定要靠今昔盛衰的对比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才能引起内心的感动,一些看似平常的物象中,诗人也找到趣味与情怀。

不过,除了自然界当中的这些物象之外,引发人作诗的冲动的,还有其他因素。

促使诗人内心感动的,除了大自然的物象,还有人世间的事象。那么,事象又是如何引发人作诗的冲动的呢?我们以钟嵘的理论来分析。

钟嵘在他的《诗品序》中,对事象有这样一番论述: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飏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在这段文字里,钟嵘列举了大量的“事象”。在钟嵘看来,诗人并不只是坐在那里伤春悲秋,他们对人类社会悲欢离合的体验,同样也是重要的诗歌关怀。下面,我们一层一层来分析。

首先,第一个层次,“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人世间,聚会永远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也是作诗的好题目。说起诗歌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相聚,莫过于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相逢。对此,有的人甚至说,李白和杜甫的相会就像太阳和月亮相遇,值得我们敲锣打鼓来庆贺。杜甫有诗为证: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怎么理解这首诗呢,我们知道,因为才气很高,李白没有经过考试就被唐玄宗请去做了翰林,但他又不满足于做一个为玄宗和杨贵妃写诗、供他们吟唱作乐的弄臣,所以就提出辞职,没想到皇帝居然真的批准了,赐金放还。杜甫在这里,用一句“乞归优诏许”,就把李白从得意到失意的全过程概括了出来。

而“遇我夙心亲”,表达的是杜甫见到李白时的真实感受。人生难得一知己,见到李白,杜甫心中自然是不胜欢喜。别人觉得李白高谈阔论,饮酒无度,杜甫却喜欢李白的天真,有时两人一同醉酒,在梁园美丽的夜色中高歌狂舞,有时又在晴朗的春日散步在泗水之滨。

当然,人世间,有聚会,自然少不了离别,所谓“离群托诗以怨”,关于离别和思念的诗句。

以上这些,都是诗人根据自身体会写成的诗,这是第一个层次。此外,发生在古人身上的悲欢离合,同样也能够引起诗的感发,这是第二个层次。比如说“楚臣去境,汉妾辞宫”,也就是屈原被放逐和昭君出塞的故事,它们让后世历朝历代的诗人感动不已,纷纷作诗咏怀。

除了自身和古人的遭遇,就算是完全与自己不相干的人事,同样能引发诗人作诗的冲动。比如征人、思妇、被贬之人、佞臣等形象的阐发,虽然看似在写特定的角色,却往往也都是在折射诗人自身的境遇。这是第三个层次,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解释了。

一般来说,写诗有一些最基本的原则的。古人写诗有没有什么套路呢?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字:赋、比、兴。

所谓赋,就是直言其事,不必委婉曲折。比呢,就是用一件事来比喻另一件事。所谓兴,就是见物起兴,让外物引起人内心的感发。这三种写作方法,其实是对情意与形象之间三种关系的概括。

我们首先来说兴。如果你直接告诉别人你内心的感动:我现在内心十二万分感动啊!这样一句表达,并不是诗,很难真正感动到别人。那么怎样的表达才能感动人呢?得把内心活动的动态过程演绎出来。兴,就是着眼于描绘外物激发内心的过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看,沙汀上雎鸠鸟的鸣叫,一来一往好像在交谈一般。诗人仅仅是听到叫声,就可以想象鸟儿亲密快乐的样子,于是联想到,人不是也应该像鸟儿一样,拥有美好的伴侣吗?诗人理想的伴侣是内心藏有美好品德的女子,倘若真的有这样一位窈窕淑女,那真是会令人日夜牵挂啊!

在这里,《关雎》这首诗里所展现的从形象到情意的路径非常明显,这就是典型的“兴”这个手法的运用。

再来说说“比”。比,好理解,就是比喻,我们可以用《硕鼠》这一篇为例:硕鼠硕鼠,勿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人当然不可能侍奉老鼠,在这首诗中,用那些大老鼠比喻剥削者。

说到这,我们可以发现,兴,如前面讲的《关雎》这首诗,是被外物激发出自己的情感,也就是由物及心;而比呢,是先有情感,然后再寻找外物来做比喻,是由心及物。但比和兴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依赖于形象。

如果说比和兴的手法依赖于形象来传达人的情感,那么,赋则可以不通过外物来直陈胸意。比如《将仲子》这首诗: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在这首诗里,女孩子呼唤的这个人叫仲子,这个人想要爬树翻墙幽会,女孩婉转地说:求你不要跳进我家里门,不要折断我家的树枝。说完后,似乎又觉得这样说太伤感情了,便立即挽回道:我并非是爱惜这些树木,只是怕我的父母知道啊。女孩的心情十分矛盾:仲子啊,你是我所怀念的,可是父母之言,又不可不尊重啊!

在这首《将仲子》中,诗人没有借助外在事物的形象来表达人内心的情感,而是在叙述的口吻和章法的结构中,直接传达了人内心的情意。不知道大家听到这里是否明白,什么是赋呢,如果从心与物的关系看,赋的方法是即心即物,也就是说,诗中的形象直接就是内心的情意。

总的来说,赋比兴是古人作诗时经常会用到的三种基本手法,了解了什么是赋比兴,这对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人的诗词会有很大的帮助。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古典舞的心得体会篇4

我认为在所有的艺术里,音乐是最有感觉的,而感觉又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它是最容易融入进你的灵魂深处。音乐是充满着灵性的,和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都不一样,而且它和任何艺术之间都有着“通感”。这就是音乐的艺术魅力所在,音乐是具有灵性的。一个真正懂音乐的人,他对于音乐的欣赏不会停留在音乐表面,而是融入到音乐中去体验音乐的美,体验音乐带来的美感。通过音乐来提升我们的审美判断力,培养出优雅的品性和高尚的气质。

我想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带给我们的有时候不仅仅是美感,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对于我而言,虽然平时很喜欢听音乐,主要是听一些流行音乐,对于所听的这些流行音乐也仅仅只是用来愉悦,用来放松一下心情,因而只停留在喜欢听的层次面上,而没有正真去融入到音乐中去欣赏它。因此对音乐并不了解,没有体验到音乐给我带来的美感和价值。而是通过老师对音乐鉴赏课的讲解和引导,让我对音乐的欣赏有了新的想法和认识。我渐渐地就被它吸引了,它让我再次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看了许多音乐鉴赏的视频,每次看完视频,老师都会给我们分析一下该如何去欣赏音乐和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体验。老师不但教给我们一些基础知识以便我们更好的学习,还让我们认真的看音乐视频的讲解,通过这些视频中一些很出名的音乐大师的讲解,给我们介绍了好多经典的乐曲和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及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文化。这不但使我们了解一些民族音乐,也使我们受益颇多。甚至到现在还有一些优美的民族音乐一直萦绕在我耳边呢!就这样,渐渐地我对鉴赏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懂得了鉴赏音乐的方式方法,并且在通过课堂上看视频以及老师的讲解。通过一个学期对《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我渐渐的对音乐文化知识有了很多的了解,让我了解到了更多种形式的音乐。同时,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所在,改变了我对音乐的看法和欣赏角度,提升了我对音乐的审美观,也让我的艺术修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音乐鉴赏课上通过看音乐鉴赏视频以及老师的讲解分析,让我对我们国民族音乐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我总觉得民族音乐不好听,总喜欢听一些流行音乐,很少去了解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因此对于许多具有民族色彩的音乐总是听不懂。和大多数年青人一样,我们总喜欢听一些流行音乐,不懂得去欣赏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而对民族音乐知识的了解实在是太少,甚至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华民族音乐家的姓名。而通过老师的讲解看音乐鉴赏视频及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美、动人,及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被民族音乐深深地吸引了!这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对提升我们音乐素养及审美观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我们对民族音乐的鉴赏水平,可以更高层次提高我们的对音乐的欣赏水平及培养我们优雅的人格品性和气质。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也让我了解了一些不同地域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如我国民歌浩若烟海,有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我开始觉得我可以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甚至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另一方面,民族音乐也因地区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风格特色,这也是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正是因为这样,音乐的元素才会丰富起来,否则再有的歌曲总有一天也会听“腻”的,歌曲的境界我认为还是音乐元素的多元化,这也正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原因。

其实,音乐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走进音乐,没有融入到音乐中去,没有从欣赏的角度去感受音乐的美妙,从而感受不到音乐的存在。然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音乐节奏,如同生命里的行进步伐一般。伴随着自己喜爱的音乐,寻找那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乐是一种消遣娱乐的表现形式。音乐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缓解工作中的压力,减轻了精神上的负担。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存所在的意义,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和学习疲劳的时候听一些轻音乐不但能放松心情还能让我们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这也是音乐能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原因,它为我们的人生生活添加了丰富的色彩。

谈到我们国家的古典音乐,我们可以体味到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音乐的魅力所在。我还记得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梁祝》。这是一首值得让人细细品味的优秀名曲。它源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因无法与封建礼教的婚姻约束作抗争,最终化为两只蝴蝶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整首曲子富有丰富的创作灵感,时而欢快,时而悲愤,时而舒缓,时而激昂。从旋律风格的变化中可以领悟到,剧情也是一起一伏地在变化。悠扬的笛声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对青年男女在花间嬉戏的场景;悲凉的曲声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祝英台因梁山伯的离去而万分悲伤。曲子的最后一段也表现出一丝欣喜的韵味,那是两人双双化蝶后所表现出来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渴望。除了《梁祝》以外,我们也通过看视频欣赏了其他的古典音乐,如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的《十面埋伏》等。

对于这门《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之后,给我的体会就是它改变了我对音乐的看法和欣赏角度,让我对音乐的欣赏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我认为欣赏音乐最重要的是要走进音乐,融入音乐的灵魂中去感受音乐,去感受音乐所要传达的思想。而对于音乐高层次的审美追求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情操受到陶冶,生活也将变得更加丰富而充实。

我认为音乐它不仅是一个有灵魂的东西,它还蕴含了丰富的思想,音乐更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以前的我对音乐不理解,只知道听一些流行音乐,而忽略了听一些我们国家比较经典的民族音乐,总是觉得民族音乐不好听,没有更好的去了解和欣赏我们国家的音乐文化。而现在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开始学会从欣赏音乐的角度去融入音乐,去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如果只是单纯的听音乐,而听音乐的目的只是为了愉悦心情,而不懂得去欣赏音乐,这样的话你永远也不能走进音乐,永远也不能体会到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美妙。

当我们真正的懂得了该如何去欣赏音乐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只有真的理解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才能真正的从心里感受它所带给你的美感。总的来讲,我对音乐的感受就是音乐不仅给了我们另一个世界,还给了我们一个想要多大就有多大的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搁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快乐成长。音乐是充满着灵性的,和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都不一样,而且它和任何艺术之间都有着“通感”。同时,音乐带给我们的有时候不仅仅是美感,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

?音乐鉴赏》这门课就这样结束了,真的有些不舍,因为这门课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所在,改变了我对音乐的看法和欣赏角度,提升了我对音乐的审美观,也让我的艺术修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非常感谢老师的讲解,让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其实,音乐一直都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去感受和体会。

古典舞的心得体会篇5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取、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此刻我们眼前。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另外还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字号。祖籍襄平。出生在贵族家庭,年仅十岁的他亲眼看到家庭遭受沧海桑田的变故,对封建统治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从1752年起,他最终挥洒出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有关感情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高度成熟的艺术水准。全书共刻画了四百多号人物,不一样的身世命运,不一样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一概井然有序,从容自然。上至皇庭贵妇,下至走卒车夫,其神色、语言及个性,都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前世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宠儿,但命运却不由得自我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她绝丽脱俗,雅若天仙,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薄。她常怀隐忧,感物伤情;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就锄坟葬花。最终黛玉泪洒百日,泣血而死,还了前世情缘,留下悠长的深思。

《古典舞的心得体会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